从三焦气化分析变应性鼻炎病机

2020-01-10 05:00蔡泳源李奕祺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水液变应性三焦

蔡泳源 李奕祺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又称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咽喉类疾病。我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定义为: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持续性两类,主要症状表现为鼻塞、喷嚏、流清水样涕、鼻痒,或伴有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1]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约为10%~25%;在我国,其发病率大约为8%~21.4%。并且,该病多见于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常以青壮年为主,且有低龄化倾向,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西医治疗方面,常采用外科手术、药物治疗等。从疗效而言,大多数治疗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由于无法改变患者的过敏体质,因此难以根治,导致病程冗长、停药后反复发作,或使机体耐受、患者体质下降,从而表现出药物失效或鼻咽喉敏感程度加重而易外感等不良后果,长期疗效难尽人意。

1 变应性鼻炎之源流发展

中医上无“变应性鼻炎”之病名,而称其为“鼻鼽”、“鼽嚏”、“鼽水”,是以长期反复发作的以鼻塞、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特征之鼻病,《释名·释疾病》中云:“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叙述的便是该病。而对于该病病机,历代医家各有阐发。有肺脏感邪之说:《诸病源候论校释·鼻病诸候·鼻窒塞气息不通候》中:“肺气通于鼻,其脏为风冷所伤,故鼻气不宣利,壅塞成鼽。冷气结聚,搏于血气,则生息肉。冷气盛者,则息肉生长,气息窒塞不通也。”[2]《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载:“又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成也。”[3]阐述了该病病机:风寒外袭、肺虚受邪、鼻窍不利、津液不行。又有脏腑虚衰学说。如《内外伤辨惑论》云:“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今,故病者吾嚏,鼻流清涕……嚏不止。”[4]说明脾胃阳气不足亦可引起该病。还有膀胱气化失司之说。《素问·痹论》云:“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5]王冰对此理解为:膀胱受邪、太阳不利、小便少而上为清涕。另外,还有肝寒、脑冷、痰火、经络郁阻之说,从中亦延伸出多种辨治方法。

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工作方式改变等多种影响,各地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大幅攀升。多数人常采取手术、药物等西医治疗手段,短期疗效显著,但难以根治、反复发作,尤其在天气突变、季节交替时更为严重。长此以往,使患者机体受损、易感多病。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关于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辨证理论逐渐发展,并分出多个证型,于五脏六腑论治不离心、肺、脾、肾;于病因病机不离风寒邪气外袭,致肺气不利、鼻窍不和,或卫气不固、阳气亏虚而感邪,或脾虚湿盛等,治法亦不离于此。[6]在临床上,变应性鼻炎与感冒有着诸多类似症状,病因皆因环境改变而诱发,但感冒的本质在于机体短期内外感邪气,而变应性鼻炎则在于长久的人体内在整体的功能失调。患者长期反复出现鼻痒鼻塞、鼻流清涕等症状,原因在于最初的症状是祛邪外出的正常表现,久不愈而转变为内在正气亏损,水液代谢功能失调的长期病态。而人体的水液代谢在于三焦气化、通调水道,其功能的正常运行,是避免变应性鼻炎症状发作的关键。因此,该病的病机在于三焦气化不利。三焦通调则气机运转顺畅、津液输布正常、正气旺盛;三焦不调、气化不利则致代谢输布异常,若遇外感则病症始生。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从三焦气化整体论治,是长期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中医特色思路。

2 变应性鼻炎和三焦气化的关系

变应性鼻炎的病症特点中,既有肺气失宣的外在表现,又有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内在病变:脾肾阳虚,津液不得运化而成病理之水液,阳气不能外达运转而使水液停聚,阳虚则体弱,使病更难痊愈。因此,单治肺、脾、肾等并不能根治该病,原因在于单纯一个或几个脏腑不足以实现整体津液代谢的正常,需要三焦气化来统一,即三焦为运化津液之本;因此三焦的整体气化失司,难以用局部论治的方法调整。变应性鼻炎的长久不愈在于整体的功能失调,其与三焦及各所属脏腑有着密切联系。

2.1 上焦肺宣发肃降

《素问·五脏别论》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7]肺开窍于鼻,肺卫之气正常敷布,既能与外气相适,又能让上焦通道宣发畅达,则鼻窍清开通畅;肺在液为涕,为上焦水道承中下焦津液化布而成,上焦畅达则涕液为生理产物,润泽鼻腔而不外流、不滞塞。若肺卫之气不利,或感邪、或气虚、或气阻不行,气机失调导致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则不能充养机体,御邪外出;津液化布失调则变为病理产物滞塞、泛流于局部。这与临床中因外感寒邪、心下水饮而引起咳、喘及兼有类似变应性鼻炎症状的小青龙汤证相较有些许差别,变应性鼻炎的上焦证表现为局部水液的潴留,而小青龙汤证更偏向于脏腑内生水饮。

2.2 中焦脾胃运化水湿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8]《素问·玉机真脏论》又云:“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9]提出了脾胃之于九窍的关系。人一身有卫气、营气、宗气、元气等之分,无外乎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本于肾,后天本于脾胃。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静阳动,承物化气。若脾胃不能运化散津,则一身之气无处化生、不得充养,日久则虚;脾胃之气虚弱,又不能升清降浊,则水湿内生,四处流潴。九窍以清灵宣通为常,气不上升,则九窍不利,九窍不利则代谢产物堆积,易生诸病;脾胃虚弱而内生水湿亦能加重。临床中许多变应性鼻炎患者,常有舌淡胖大边齿痕的体征,正是脾胃虚弱而不能运化水湿之气,久之体内水湿停聚后所反应出的舌象。[10]水湿内停,一方面阻于中焦脾胃,更耗损阳气,运化更为不利;另一方面随周身气机运转而四处停留,若停于鼻窍,又受风寒袭表、肺卫不利时,便可出现鼻窍堵塞、流清涕等典型症状。

2.3 下焦肾膀胱气化水液

变应性鼻炎的一大症状是流清涕,甚者流涕不止犹如漏状,并且多见于阳气本较为充盛的青壮年。这不仅表现为水液阻滞鼻窍失司的征象,亦是阳气与邪抗争、气机失调的变化过程,与肾、膀胱密切相关。

人体脏腑中参与水液代谢的主要有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膀胱为津液之府,调节水液代谢。《素问·水热穴论》所言“肾主水”,既从五行角度说明肾与水相适应;又从生理功能角度说明肾主藏蓄气化之用。肾与膀胱相表里,有经隧相连,其气化水液的功能由膀胱具体表现,并非直接参与水液代谢。膀胱不仅气化水液,变为小便排出,亦通过升清降浊,重新输布水液,携一部分上承至中上二焦,化为汗、涕、泪、涎而排出。当膀胱气化异常时,可出现水液潴留、水蓄膀胱的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亦可出现局部或大范围的水液排泄异常,流清涕不止便是具体表现之一。

膀胱经气宣通阳气而主外。首先,足太阳膀胱经被覆体表,在十二经络行经中路程最长、范围最广。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解剖学角度而言与鼻中筛窦、额窦、蝶窦、上颌窦相连,故其联络鼻窍;又沿脊背下行贯穿上下,为通调之水道。其次,其称太阳,正气充盛,是统摄营卫、主司卫外之官,是抵御风寒等外邪的第一防线,因此称其“六经藩离、受邪当先”。倘若外感邪气,太阳被郁,正邪相争必然导致膀胱经气不畅,阳气不能四达、水液代谢也不得正常。临床中变应性鼻炎发作严重者的多为青年男女,原因在于青年人本身正气旺盛,与邪抗争的程度较为剧烈,反映出的流涕、打喷嚏、鼻痒等为了祛邪外出的症状便显得十分明显。

综上, 五行言“水曰润下”,“润”是滋润脏腑官窍,“下”则是“水”的生理特性,主要表现在下行化为尿液而排出。邪气外袭,郁于体表,局部的气机、水液运行不畅,因此出现鼻塞流涕,正气为了鼓邪外出而与之相争,又使症状加重;邪气郁表、客于膀胱,使膀胱气化不利,致水液循行失司、不下而上,在局部潴留变为病理产物,滞留不通则出现排泄异常,涕流不止。

2.4 三焦统领脏腑,开合水道

《华佗神方·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指出:“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11]三焦遍布全身,为一身津液的运行通道,其功用为气化,气化本质为生化津液而形成不同生理产物,并使生理产物的运行畅通、排泄正常。人体脏腑分居三焦,各司其职,行使不同的生理功能,参与到体内的津液代谢之中;而三焦为“统领”、容身之所,连接五脏六腑、沟通上下内外,促进各脏腑功能相互配合影响、紧密关联,从而使机体津液代谢形成一个整体。因此,三焦气化津液的功能由各个脏腑具体的生理功能共同体现;各脏腑通过自身功能代谢局部津液需要三焦的调节和统一。

对于人体而言,三焦并非无从寻找,人体一身之筋膜、窦隙、组织及其所含物质等,皆为三焦。其统一肺、脾胃、肾、膀胱等运行水液的正常生理功能,为津液的生发之所,但因其遍布周身、通达上下内外的生理特点,更是运行津液的通道。其中,津液通过三焦气化而化生为汗、涕、泪、涎、唾等生理产物,濡养不同的脏腑官窍,并有对应的代谢途径。若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通,加之外邪侵袭,郁阻三焦通路,使局部水液停聚于局部鼻窍而不能下行通过小便或汗液排出,日久则鼻塞,变为清涕,自鼻窍而出;三焦气化以阳气充盛为先导,若症状反复,亦可损伤体内阳气,则三焦病变愈甚,病情愈重。因此,变应性鼻炎的病机在于整体三焦气化不利,不仅仅在于单纯的一脏病变,治疗该病应以调理三焦、恢复气化功能为基本方法。

3 从三焦气化辨治变应性鼻炎之规律

《伤寒论》中,运用五苓散通阳化气,以利小便泄去潴留之水液,并兼解表散邪,用于治疗太阳病膀胱蓄水之五苓散证,从方义而言,猪苓、茯苓、泽泻通利小便,白术健脾燥湿而助利水,桂枝通阳而开膀胱水道,温肾利小便。但五苓散证机在于三焦气化不利,虽然亦是以通利小便作为具体的治疗表现,但治法是通过三焦同治,即调和三焦水道而恢复其气化之功能。变应性鼻炎出现水液停聚于上焦鼻部之鼻塞、流清涕之症状,病机在于整体三焦气化不利,与五苓散证机不谋而合。因此以五苓散为主,通调三焦,恢复气化功能,引水下行,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基本方法,其中桂枝内能解有余之结,外能散不尽之表,入上焦肺,提壶揭盖而开水道;白术、茯苓能燥脾土而逐水湿,入中焦脾补中气,增强水液运转;猪苓、泽泻渗泄三焦之水饮,引三焦之水下行,从小便而走,为通腑之用。另外,在五苓散基础上,又根据三焦各脏腑虚实状况而作调整。若以上焦肺失宣降为重,表现为鼻塞、痒甚而少流清涕者,可增苍耳子、辛夷花、桔梗助桂枝宣肺散结通窍;若外寒蕴结,兼恶寒发热头痛者,可增麻黄、细辛解表散寒。若以中焦脾胃运化失司为重,在鼻塞、鼻痒等原有鼻部症状基础上兼便溏腹胀、恶风多汗者,可增党参、黄芪、白芷、柴胡等升阳益气,口渴者可增麦冬、五味子、乌梅等收敛生津。若以下焦肝肾疏泄水液异常为重者,表现为小便黄少而有虚热之状者,可加丹皮、天花粉等兼清内热;表现为四肢欠温,或躯体反发热者,是虚阳浮越、不得内敛,可加细辛、肉桂等温肾散寒、引火归元。

4 医案二则小议

医案一

王某,女,43岁。2018年7月13日初诊。近一周以来,鼻塞,流清涕不止。伴微恶寒发热,气喘,夜甚难眠;局部针灸治疗两次,稍有缓解。辰下:鼻塞依旧,流清涕甚,时咳,微喘,痰白稀,时觉头闷胀痛。小便黄,大便可,纳可,舌红嫩苔剥薄白前无苔,脉细数。平素神疲乏力,伴手足心热。变应性鼻炎病史数年,反复发作。

方药:桂枝9g,茯苓9g,泽泻20g,白术10g,猪苓9g,麻黄8g,杏仁8g,细辛3g,柴胡6g,甘草8g,乌梅15g,五味子8g,防风10g,玄参30g

二诊:鼻塞流涕大幅改善,小便转清,原方茯苓加至15g,加淫羊藿15g

三诊渐愈,手足心热等循序渐调。

按:观该患者,素为阳虚体质,卫气不足;卫气不足而易感,膀胱经受邪、三焦气化不利而水上泛于鼻,水停鼻窍,则流清涕不止;水不得下行排出,则小便黄。时时微喘、头闷痛、痰白稀,为外感风寒实邪之表现。因此该病证机在于三焦气化不利又兼外感,以五苓散为主方,以通阳化气利水,引水下行,恢复三焦气化,再合麻杏辛温解表以平咳喘,又加验方过敏煎,辅以散收升降,并兼玄参清血中之热。

医案二

陈某,男,16岁。2018年3月18日初诊。鼻塞、流清涕两日,未服药,症状持续。辰下:鼻塞咽痛,干咳少痰,鼻涕多白稀夹黄;纳可,二便可,伴口臭;唇红,舌

微红苔薄白,脉微洪。

方药:辛夷花10g,苍耳子10g,桂枝10g,茯苓10g,白术10g,猪苓10g,白芷10g,细辛3g,天花粉9g,桔梗10g,青蒿10g,丹皮9g

二诊:症状大为改善,复进2剂以固药力。

按:患者尚年少,阳气旺盛,鼻塞、流清涕,为外感邪气,机体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停聚鼻窍;鼻塞咽痛、干咳少痰、鼻涕白稀夹黄,表示邪气郁表,水液局部滞塞,有郁而化热之倾向;唇红、脉微洪,亦为阳热郁结之象。总病机为外感邪气而引起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流潴,有郁而化热之倾向。以五苓散为主方,通利三焦以下停聚于鼻窍之水液,苍耳散宣通鼻窍,又入青蒿、丹皮清宣凉解,分清气分、血分之热。

5 结语

变应性鼻炎症状较为简单,表面上是由外邪引起的肺卫表病,实则在于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其证机本质在于整体三焦气化不利、津液代谢异常而引起的局部病理产物堆积。其中,三焦的具体生理功能由相应具体脏腑细分行使,三焦气化失司,会引起相应脏腑功能运行失常,反之又加重三焦的病变情况。因此,中医证治变应性鼻炎,不应仅局限于解表祛邪,或从单独或几个脏腑论治,从“调理三焦、恢复气化”整体论治才是真正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长期法则。

猜你喜欢
水液变应性三焦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分析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小穴位 大健康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