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尘
(确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确山 463100)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猪群之间相互接触是病毒传播最主要的途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具有很强的传播速度,致死率很高。
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在患病猪的分泌物、呕吐物、呼出的气体、粪便当中均存在大量病毒,通过污染饲养用具及饲料饮水,造成病毒传播,各种日龄猪均可感染发病。该病的发生有季节性,我国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夏季发病少,在产仔旺季发生较多。在新发病猪群,几乎全部猪只均可感染发病,死亡率较高,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有时有出血点;小肠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凝乳块;小肠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尸体解剖后脱水明显。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肠壁薄而缺乏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淋巴管内不存在乳糜。采集病死猪的肠道黏膜放置在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肠道上皮细胞不是圆柱形,而是呈现扁平到方形,黏膜的固有层内存在细胞浸润和浆液渗出。肾脏外观浑浊,质地变软,肾脏脂肪严重变性,并在肾脏内部存在大量尿酸盐堆积。
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5~18 h,有的可延长2~3 d。该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仔猪突然发病,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其特征是含有大量电解质、水分和脂肪,呈碱性但不含糖。病猪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质量迅速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10 日龄以内的仔猪多在2~7 d 内死亡。架子猪、肥猪及成年公、母猪主要是食欲减退或消失,水样腹泻,粪水呈黄绿、淡灰或褐色,混有气泡;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3~7 d 病情好转随即恢复,极少发生死亡。
一旦发生胃肠炎要及时进行治疗,抑菌消炎是根本,可用黄连素、土霉素、庆大霉素、喹诺酮类等药物口服。根据具体情况,用人工盐缓泻,用木炭末或矽炭银片等止泻。脱水、自体中毒,心脏衰竭等是急性胃肠炎的直接致死因素,因此,施行补液、解毒、强心是抢救危重胃肠炎的三项关键措施,静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和复方氯化钠或碳酸氢钠是较常用的方法。一般采用抗病毒预防继发感染强化补液的原则治疗,5~7 d后,除个别症状严重治疗无效死亡之外,其余患病猪能够恢复健康。猪群恢复健康之后应该密切观察猪群的生长发育情况,对于生长发育停止或者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仔猪,应该将其尽快淘汰处理。
一般采用肠胃炎弱毒冻干苗、传染性肠胃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一是选择肠胃炎弱毒冻干苗,用于母猪妊娠期免疫,产前1个月接种,能有效增强母猪免疫能力,仔猪通过吮吸乳汁获得高抗体水平。通常,接种妊娠母猪后海穴,剂量为2 mL,基本可满足受威胁仔猪的免疫抗病需求。肠胃炎弱毒冻干苗同样适用于受威胁猪,主动接种免疫,25 kg以上猪只用2 mL,25 kg以下猪只用1 mL。12 月龄仔猪主动免疫,滴鼻或后海穴注射,每次用0.55 mL,经1周后可产生强免疫效力。二是选择传染性肠胃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经后海穴注射,妊娠母猪产前30 d,接种用4 mL,通过母源抗体保护仔猪免受致病菌侵蚀。主动免疫接种,25 kg以下,接种用1 mL;25~50 kg,接种用2 mL;50 kg 以上,接种用4 mL。经接种后2周,即可产生强免疫水平。日常养殖过程中应该做好这种疾病的观察工作,禁止将患病猪、带毒猪和健康猪群在一个圈舍内养殖。引种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产地检疫,保证不引进带毒猪和患病猪。日常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严禁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进入养殖场。进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人员应该穿戴相应的防护设施,做好圈舍的卫生清理和饲养用具的彻底消毒工作,有效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