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伟
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临床耳鼻喉科多发疾病,临床上,多用手术彻底治疗。因为机体鼻头具备较为复杂的生理特点及解剖结构,通过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存在严重创伤,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高[1]。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鼻内窥镜技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该方法特点较多,包括复发率低、疗效显著、创伤小等[2],深受社会各界关注与认可。基于此,本课题就本院接收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采取鼻内窥镜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120 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均为本院2018 年1~10 月接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60 例。对照组男女比为35 ∶25;年龄21~73 岁,平均年龄(47.52±9.21)岁;病程1~15 年,平均病程(5.16±3.38)年。研究组男女比为34 ∶26;年龄22~71 岁,平均年龄(46.98±9.15)岁;病程1~14 年,平均病程(5.21±2.9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经CT 扫描及内窥镜检查提示鼻窦炎伴鼻息肉者、签署知情协议书者纳入至本次实验。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鼻腔开放手术治疗:术前7 d 予以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商品名:辅舒良)喷鼻,术前3 d 予以患者糖皮质激素及止血剂,肌内注射,后实施负压洗鼻,2 次/d。准确切除中鼻甲后半部分,充分显现蝶窦口,然后依次打开后筛窦、前筛窦及额窦口,治疗方法以上颌窦根治术为主,术后予以医用海绵对创面实施填塞止血。术后24 h 内将鼻腔纱条取出,并冲洗术腔。予以抗生素、激素等。
1.2.2 研究组 采用鼻内窥镜治疗:术前3 d 予以患者抗生素静脉滴注,术前30 min,肌内注射注射用血凝酶(商品名:立芷雪),冠状位及周围扫描鼻窦组织,对鼻窦位置的解剖关系、结构及病变状况进行明确。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以术前检查结果为依据,开展治疗:①鼻中隔偏曲:鼻中隔黏膜矫正术治疗;②中鼻甲气化:中鼻道手术;彻底切除中鼻甲外侧壁,尽可能的将中鼻甲内侧壁保留下来;③鼻腔鼻息肉:全面切除息肉组织,以Messerk-linger 技术为依据,切除钩突组织及筛泡,将上颌窦全部打开,以临床表现为依据,明确额窦、筛窦及蝶窦等组织开放面积;④下鼻甲肥大:手术期间,彻底切除鼻甲部位,利用电凝止血,将每个窦口全部打开,并将明胶海绵或者凡士林纱布填塞至手术位置。后彻底检查视力状况与咽部出血状况;如果未出现异常,则完成手术。术后24 h 内将鼻腔纱条取出,并冲洗术腔。予以抗生素、激素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3]依据临床病症的改善情况进行判定,临床病症包括头痛、鼻塞、脓涕等。临床病症全部消失,经鼻内镜检查提示鼻窦口良好开放,鼻窦脓性分泌物全部消失,即显效;临床病症减轻显著,经鼻内窥镜检查提示鼻窦内部部分脓性分泌物,且鼻窦内黏膜厚度略微增加,并伴有肉芽组织,即有效;与上述指标不符,即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中,无效9 例、有效15 例、显效36 例,总有效率为85.00%;研究组中,无效2 例、有效17 例、显效41 例,总有效率为96.67%。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904,P<0.05)。
2.2 两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32±0.49)、(8.76±0.29)d,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13±0.38)、(5.68±0.63)d。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鼻窦炎伴鼻息肉是临床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是由于局部感染或者部分变态反应造成的[4]。因此,在采取手术治疗前大部分先开展药物治疗,以此减轻临床炎症反应,以便更好的开展手术,术后予以抗感染药物,目的是降低感染发生率,该方法可尽可能降低复发率[5]。术前通过CT 扫描,能够对鼻腔鼻窦组织解剖结构及病变状况进行有效判定,手术期间准确辨别解剖标志,彻底切除筛窦[6]。手术期间,合理应用鼻内窥镜有助于治愈率及治疗效果的提高。鼻窦炎合并颌窦息肉或者窦筛是临床鼻息肉常见类型,手术期间,不仅需要彻底切除鼻息肉,同时有助于打开筛泡。若患者存在上颌窦炎,一般切除息肉后便可以自行痊愈,手术期间,尽量保留鼻窦与鼻间的正常黏膜,将上颌窦打开,使鼻腔基本结构、功能保留下来,术后禁止过量扩大骨性,避免影响正常鼻腔功能[7]。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鼻内窥镜能够将图像清楚的显示出来,促进手术操作精准度的提高,改善预后效果[8]。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分析,对照组中,无效9 例、有效15 例、显效36 例,总有效率为85.00%;研究组中,无效2 例、有效17 例、显效41 例,总有效率为96.67%。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904,P<0.05)。可见,鼻内窥镜治疗方法有助于减轻鼻窦炎伴鼻息肉临床病症,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在症状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32±0.49)、(8.76±0.29)d,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13±0.38)、(5.68±0.63)d。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知,通过鼻内窥镜有助于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促进其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之,鼻窦炎伴鼻息肉采用鼻内窥镜治疗方法,在患者临床病症减轻的同时,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