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食管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1],晚期患者无法实施手术,预后较差,5 年生存率<20%,放射治疗是非手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何使用调强放疗技术来提高抑制肿瘤生长和降低毒性的效果是食管癌放射治疗研究中的重点。本研究分析了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与常规调强放疗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医院2012 年4 月~2014 年6 月收治的80 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和常规调强放疗组,每组40 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男28 例,女12 例;年龄45~72 岁,平均年龄(62.35±5.79)岁;肿瘤长度3~7 cm,平均肿瘤长度(4.41±0.87)cm;位于食管胸上段14 例,食管胸中段16 例,食管胸下段10 例。外侵23 例。常规调强放疗组男27 例,女13 例;年龄44~71 岁,平均年龄(62.12±6.05)岁;肿瘤长度3~7 cm,平均肿瘤长度(4.45±0.86)cm;位于食管胸上段14 例,食管胸中段17 例,食管胸下段9 例;外侵2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调强放疗组 采纳常规调强放疗治疗,首先照射肿瘤计划照射区域(PTV),处方剂量50 Gy,5 次/周,1 次/d,2 Gy/次,共分为25 次完成。PTV 照射结束之后才开始照射肿瘤追量照射区域(PGTV),处方剂量10 Gy,5 次/周,1 次/d,2 Gy/次,共分为5 次完成,实施调强照射。
1.2.2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 采纳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治疗。照射PTV,处方剂量50 Gy,5 次/周,1 次/d,1.8 Gy/次,共照射30次。照射PGTV,处方剂量60 Gy,5次/周,1次/d,2 Gy/次,共照射30 次,同步完成PTV 及PGTV 放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简明健康量表评分、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缓解:食管癌病灶消失,维持4 周以上;部分缓解:食管癌病灶消失40%以上,维持4 周以上;稳定:食管癌病灶增大或者减少低于25%,维持4 周以上;进展: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2]。使用本院自制简明健康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功能、生理健康、情感职能,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常规调强放疗组完全缓解1 例,部分缓解19 例,稳定14 例,进展6 例,总有效率为50.00%;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完全缓解2 例,部分缓解30 例,稳定7 例,进展1 例,总有效率为80.00%;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调强放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简明健康量表评分比较 常规调强放疗组患者治疗前社会功能评分为(61.21±5.71)分,生理健康评分为(61.96±5.11)分,情感职能评分为(61.21±1.57)分,治疗后分别为(83.83±1.61)、(83.39±1.21)、(83.21±1.56)分;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患者治疗前社会功能评分为(61.21±5.21)分,生理健康评分为(61.78±5.11)分,情感职能评分为(61.21±1.44)分,治疗后分别为(94.01±2.51)、(95.11±2.56)、(96.57±0.09)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社会功能、生理健康、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社会功能、生理健康、情感职能评分高于常规调强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生存时间比较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生存时间(24.55±2.45)个月长于常规调强放疗组的(22.11±2.2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常规调强放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用于食管癌的根治性放疗方法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加强局部控制肿瘤,降低正常组织的毒性,使食管癌患者耐受有效的同步放化疗是临床实践中的难题。与传统的常规调强放疗相比,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更为方便,短期,毒性小,不仅增强了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而且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不必要暴露。目前,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还用于治疗其他肿瘤,如鼻咽癌、乳腺癌、脑转移瘤等[3,4]。研究表明,在目前食管癌标准放疗的目标设定中,对于肿瘤负荷较低的亚临床病变,接受相同处方剂量的照射是不合理的,由于周围正常组织的限制,肿瘤负荷高的肿瘤床常常无法接受更高的放射剂量,最终影响治疗效果。常规的调强放射治疗,即顺序加入,是目标区域和预防性照射目标区域的第一次照射剂量,然后将该区域添加到基础目标区域。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是在自由基照射目标区域和防止照射目标区域的相同照射野中照射不同目标剂量的方法,并且同时完成两个目标区域的照射,这种方案具有准确高效、目标区域剂量分布满意、生物效应高的优点[5-7]。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每年约有30 万人死于食管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国家而异。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高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年约有15 万人死于食管癌。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超过40 岁。食管癌的典型症状是吞咽困难。首先,难以吞咽干燥食物,其次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是水和唾液[8,9]。强度调制放射治疗(IMRT)是一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需要根据一定的要求调整放射野剂量强度。在辐射场与目标区域的形状一致的条件下,根据目标区域的三维形状和重要器官与目标区域之间的特定解剖关系调整光束强度以及剂量分布在单个辐射场中不均匀,但整个目标区域体积内剂量分布比三维适形处理更均匀。并针对减少强度调制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楔形板和传统的表面弯曲补偿器的使用也是强度调制的。将强度调制放射治疗称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一种形式,其使用计算机辅助优化程序来获得单个辐射场内的非均匀强度分布以实现某种临床目的。强度调制放射治疗在制定强度调制计划时几乎总是存在限制,一些剂量分布(或剂量-体积组合)无法实现,例如如果将肿瘤放置在脑干旁边,如果需要在没有脑干的情况下照射致死剂量的肿瘤,则不可能使用强度调制技术。目前,对最佳临床需求以及如何确定强度目标知之甚少;另外,由于数学公式的限制或由于计算机速度和时间的限制,往往找不到最好的结果,还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例如,患者的日常治疗位置,内部解剖位置的变化,治疗期间器官的变形以及各阶段之间的位移限制了强度调节的范围和功效;输送装置的剂量特性,例如通过多叶光栅(MLC)刀片的散射和透射,也对强度调制的放射疗法的准确性和可运输性施加某些限制。另外,当前剂量计算模式在精度方面存在限制,并且剂量计算中可能存在误差。对于某些区域,例如肝脏和肺部肿瘤,由于其受呼吸影响并且移动得更多,因此在实施强度控制时应格外小心。
在组织补偿的强度调制放射疗法中使用大剂量可增加嵌入靶区域中或邻近靶区域的正常组织的损伤机会。强度调制放射治疗的高度一致性可能导致病变的地理遗漏(例如不准确的放置)和复发,特别是对于具有不确定位置和运动的病变。这些限制和风险表明,在这个阶段使用强度调制技术需要额外的关注,并且研究继续改进技术并减少错误。这种研究对于强度调制技术的全部潜力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常规调强放疗组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社会功能、生理健康、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社会功能、生理健康、情感职能评分高于常规调强放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生存时间(24.55±2.45)个月长于常规调强放疗组的(22.11±2.2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食管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与常规调强放疗的效果比较,前者效果更好,且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操作更为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