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商业学校 上海 200072)
新课标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对中职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可以帮助中职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职思政课程改革,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调整了原有课程与时代发展不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通过确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中职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以“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为组成内容的中职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确立,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课程后应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职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入社会的大舞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了解党情、国情、社情,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健全人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述目标对学生的价值观、品格、能力均予以了明确导向和要求。而中职思政课程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政课程相互衔接,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中职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正是积极响应了新时代提高全国国民素质的新要求,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是中职思想政治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中职校原“德育”课程更名为“思想政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充分借鉴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对标普通高中和衔接高职院校的考试要求,保证了中职校和普通高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一致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但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对象来看,中职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中职思政课程设置和普通高中思政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异,新课标对中职思政课程的课程结构做出调整,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基础模块为必修课,拓展模块为选修课。基础模块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部分内容。拓展模块为选修课程,以学校的德育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定岗实习、法律与职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预防犯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实践类内容构成。由此可见,中职思政学科在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社会参与等内容,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底色和特色。
中职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本身文化知识的基础相对较差,加上由于自身学习自主性差、上课思想不集中、不喜欢被说教、不喜欢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对时事政治的关心度比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适配新时代、新课标背景下的立德树人的任务,中职思政课程的教学也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作为中职校的思政课教师,应该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采用情景式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设计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和规律的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校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和普通高中较为不同,体现在中职校将过程性的学业评价与终结性的学业评价有机结合,更加重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情况,不同于普通高中更侧重于把学科笔试的得分情况作为核心参考值的评价方式。这两种评价体系的不同也决定了中职校思政学科的学业评价方式应该更加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更加倡导多元主体评价;更加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将依托具体的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加以情境设置作为展现学科素养发展水平的平台;吸引家长、社区、专家、企业等不同主体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充分调动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育人合力;将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从而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为用人单位招聘和高职院校招录提供有效参照。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中指出:“将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要创设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其在活动体验、合作探索中学习”。鉴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顺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观念、品格和能力要求,而观念、品格和能力须学生依托外化的表现和情境化的场景予以学习、展现、评价和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与相关素养相适应的情景化教学策略,把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相融合,让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达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突出实践取向。比如,在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实地走访中共“一大”会址、搜集撰写导游词、实地模拟讲解等活动来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和光辉历史。这种将学生带入“现场”进行体验式教学,以真实的情境创设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形成一种刺激效应,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增进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并在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的有机结合中实现“政治认同”和“职业精神”核心素养的双向培育。
中职思政学科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引领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生活。因此,如何实现思政课程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思政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生活中的现实情境,以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与事例精选题材、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增强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动力。例如,在讲授《踏上新征程,共圆中国梦》时,可以以“致敬2035·2050:我和祖国共成长”为议题,运用讨论、演讲、漫画创作、微视频制作等方式让学生畅谈个人理想和职业规划,搜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标要求,展现个人生活愿景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深化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联系与认知,从而努力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之中。
中职思政学科具有鲜明的职业倾向,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如何将更多的职业元素、行业知识与思政学科知识相融合,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将更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己专业对应的职业内涵的理解和职业规范的养成,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比如,在讲授《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时,可邀请行业劳模、著名企业家、本校优秀毕业生到校做讲座,介绍他们在岗位上的成长成才经历和经验,宣传工匠精神。在讲授《提升职业道德境界》时,可通过组织学生下企业进行观察和见习,亲身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员工礼仪、职业形象、专业技能的要求。在课堂学习中,可组织学生采用角色模拟、情境再现、体会分享等方式进一步理解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认知职业礼仪对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从而提高自身遵守职业礼仪规范的自觉性。
基于此轮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思想政治学科课改,在新课标的指导和要求下,中职思政课程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依托情境化教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教学资源职业化等策略,进一步思考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孕育点、生长点;不断优化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方式和载体,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有效达成培育目标,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