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0-01-10 01:2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工科实验室体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高等教育的发展制约着人均素质的提高,而人均的教育水平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长期具备旺盛发展的生命力的保障和源泉。教育部在2016年提出了“新工科”的建设思路,提出围绕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从体系到模式,从理念到结构等开展研究和构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注入了强心针,将一潭死水搅活。对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应用型为主的高校有了更多的要求,本文试图在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符合工程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培养模式,构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新体系。

1 新工科背景下现有课程体系的问题及改革的需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那么同样,作为新时代的新工科背景下的未来的国家栋梁,学生不能只沉迷于理论和书本上,更应走向实际,走向工厂,走向应用,尤其是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但是,通过对比多所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等,发现实践类的课程无论从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等等来说,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间需要改进,实践课程的体系在某些方面决定着学生未来的高度。

对比对新工科建设以及工程认证的要求来说,已经很明显的能够发现,很多教学团队的工程背景较弱,无论是理论教师还是实践教师,相关的能力均有待提高,因此实践环节的反馈效果也就差强人意,很多的实践环节的实验都是应用了很多年的老掉牙的设计,紧随潮流的,新兴科技产业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较少,无法满足学生们日益成长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在高校培养学生上作用非常之大,但是很多教师是理论扎实但实践能力差,同时实践内容落伍严重,需要更新。

1.2 校企协同育人不足

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协同育人的方式是可以让学生增广见闻,提高实践水平的很好途径,企业的人才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这种方式值得推崇,但是问题在于形式化严重,真正实际合作的较少。

1.3 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这是共性的普遍问题,无论是硬件更新、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实验室更新等等都需要经费,但是这方面永远捉襟见肘。

2 新工科背景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步骤分层面的解决这些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逐步推进,最终解决问题。

2.1 师资体系的构建

紧跟行业和科技的发展,在构建师资体系过程中,注重知识前沿和科技前沿,还有交叉体系前沿,尤其注重实践创新课程建设,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设计课程,把具有优势的学科和教师带动起来,开设很多新的课程,实现复合培养,工程师培养。另外,引入更多具有工程能力的师资人员,重能力不重出身,重工程轻文章。一方面要强化高校实验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成熟的实践教学和新颖的发展内容为组合,另一方面,强化企业讲师,由于企业的项目不断更新,同时对市场的接触多、范围广,更加敏锐,企业讲师将真实的企业项目带进课堂有着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类似效果,明显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2 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融合机制

这里加强校企合作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毕竟合作是需要默契的,也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因此,需要从多角度全面融合,无论是合作内容还是合作形式都应进行改革,从表面融合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平台,教师力量是通用的,工程师力量也是通用的,打通渠道,互相解决困难,真正做到急对方之所急,想对方之所想,这样就可以形成长期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此机制下,学生可以进企业锻炼,在学校学习,双管齐下、共赢互惠。

2.3 构建新型实验室

以新型实验室为依托,学生可以在该实验室内综合完成基础电路实验、单片机、嵌入式、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专业实验并进行综合性的实践实验课程,完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算法分析、系统联调等工作,从各方面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利用各种项目学习、创新创业训练、竞赛等对学生能力的检验,从而检验新型实验室的建设效果,并持续加以改进。

2.4 全面融资和资金筹集

主动出击,以专业、团队为中心,和企业、行业领军龙头、事业单位等等进行合作办学、建立联合实验室等等,以突破科研难题、工程难题为背景依托,进行资金筹措,既锻炼了学生,也提升了教师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办学环境和办学质量。资金筹集后又可以进行后续的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上,最终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社会捐助也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事业上有成就,回馈母校,这种方式值得推崇,国外的名牌大学都是以此作为立足之根本,我们也可以效仿。

2.5 实践教学成果反馈体系

实践课程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有更高的竞争力,通过自己具备的能力,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同时,毕业生在社会的口碑和地位也会反过来体现出该学校该专业的综合水平、知名度以及未来招生情况,最后会行程教学效果与专业建设的良性正向的线性趋势。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采集教育大数据,包括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获奖情况,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入职后反馈信息、就业单位反馈情况、专业排名和本科招生情况等等信息来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总结结论,最终成果指向后续的学科建设、教学建设和体系建设等。

3 结语

目前,在高校,实践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是学生掌握书本技能基础上面向应用所必须掌握的,理论联系实际才是正道。本文针对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改革,实现真正的更好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进行了思考,设计了新的实践类教学体系,为应用型为主的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些思路。通过反思,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如何提升学生兴趣,如何提高教学内容前沿度是核心考虑的重点,通过这些改革,使得未来高校的教学水平随着教师的能力提升也不断提升,我国也将更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工科实验室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