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张德利,王雪梅
(1.安徽农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6;2.合肥经开实验学校,安徽 合肥 230036)
近年来,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呈普遍持续下降趋势.究其原因,进入大学之前学习压力大,都在教室埋头学习,根本谈不上体育活动和体能锻炼.进入大学后,生活节奏开始发生了变化.变得散漫,作息变得没有规律,余暇以游戏和娱乐活动为主,在课余时间很少运动,身体素质正呈逐年下降趋势[1].现在学生多是家庭的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受长辈过分溺爱,稍不如意就觉得委屈,意志力薄弱,吃苦耐劳精神不足,丝毫没有强身健体的习惯.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除了进行“强制锻炼”外,就是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和兴趣,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加强体育技能的学习,要让学生进行业余体育训练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使其从意识上认为业余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高校学生的素质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自我锻炼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力等.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和基地,优秀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智商、高超的情商、创新能力,更需要有能够适应承受各种压力的抗压能力.
安徽省29所本科高校业余体育训练队学生.
依据研究目的,搜集高校业余体育训练队培养大学生各种素质能力方面相关资料52篇,为本研究参考、分析和利用.
根据研究内容,罗列访谈提纲,对从事高校业余体育训练队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问卷调查表4份,一份调查对象为高校业余体育训练队队员,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其中男生102人,女生86人,回收有效率94%;一份调查对象为没有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大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其中男生92人,女生88人,回收有效率90%;一份调查对象为参加过业余体育训练的毕业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其中男生64人,女生34人,回收有效率98%;一份调查对象为没有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毕业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男生46人,女生51人,回收有效率为97%.
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运用Excel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通过系统性的业余体育训练,在长时间对动作技能的训练、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体能反复的训练与培养,能够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帮助.
业余体育训练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重要途径,教练员通过训练向大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反复训练同一个动作,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自我锻炼方法.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在旁边进行指导和检查学生的能力掌握情况,学生通过自我锻炼能力在学习、训练、指导中不断提高,从而掌握了正确而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了自我锻炼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表1 大学生参加业余体育训练队目的调查(n=188)
选项百分比/(%)排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98.41促进心理健康81.42缓解压力80.93结交朋友78.74提高意志品质32.45有利于毕业找工作31.96塑造健美形体20.77其他10.18
表2 业余体育训练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调查
学生社会适应力指数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男生29.4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女生23.8没有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男生20.9没有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女生20.2参加过业余体育训练的毕业生36.8没有参加过业余体育训练的毕业生26.2
根据郑日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的评价标准: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7~28分:社会适应能力一般;6~16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5分以下:社会适应能力很差[3].
通过对大学生参加业余体育训练队的目的调查显示(见表1):大学生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主,占98.4%,其次是塑造健美形体和促进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动机仍然是对身体的锻炼.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呈普遍持续下降趋势.进入大学之前学习压力大,都在教室埋头学习,根本谈不上体育活动和体能锻炼.进入大学后开始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生活,生活开始变得散漫,作息变得没有规律,大部分睡得晚起得晚,睡得晚是在进行玩游戏和聊天等娱乐活动,使其自我运动锻炼的时间变短,身体素质逐年下降.所以很多大学生进行业余体育训练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运动习惯.其次选择较多的是促进心理健康和缓解压力,分别占81.4%和80.9%.当前大学生群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恋爱、经济问题、人生规划等.由于能力和经验不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受到很大影响,不知所措,甚至面对挫折时会感到抑郁.为了增强自信心,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缓解压力而选择参加业余体育训练.
业余体育训练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强身健体,掌握一种运动技能,而且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是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但是,因受狭义上体育锻炼的理解,再加上“强身健体”被处于边缘化的错误解释,使得业余体育训练能够为学生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功能[2].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学生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它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适应以及应激各种能力的改变.可以从感情认知、人际交往、独处能力、合作能力和抗压能力来解释.
从表2调查分析看出,被调查者中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强于没有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且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于女生.学生在业余体育训练中参与各种角色,感受不同角色体验,感受集体主义精神,培养道德规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和提高竞争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业余体育训练内容具有丰富性,训练环境具有开放性,训练形式具有多样性和训练中人际交往具有频繁性,且集体运动项目具有各自定位的专职性人际交往的规范性和复杂性.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矛盾性和特殊性.具体说,成功与失败、竞争与协作、争胜欲望与规则限制、竞赛场上的已知与未知的复杂互动关系等等,使得体育活动趣味性和未知性,在促进个体社会化认知能力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教育功能[4],因此,参加业余体育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业余体育训练和竞赛,使得大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完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学生在体育学习、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学会了遵规、懂礼、尊重、公平、正义;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加重视道德和法律意识的修养,在潜移默化下自律意识增强以及自信心得到提升;在竞赛中磨练学生的毅力和抗压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并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学会即使在赛场上失利也能及时总结教训绝不放弃的坚韧的意志品质,为其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素质是指通过与外界环境发生作用时心理方面不断强化,最终内化成的一种具备稳定、基本和衍生性特点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素质高低与心理健康状态好坏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素质所追求的理想心理功能.业余体育训练能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中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从适应能力、认知能力、性格品质、内在动力等多方面来衡量,用量变到质变的程度来评估.
表3 业余体育训练队与非业余体育训练队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比较
通过业余体育训练队与非业余体育训练队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比较(见表3)可知:参加业余体育训练队的队员心理素质水平在良好个性、较强的适应能力、积极而强烈的内在动力、健康的心态、适当的行为表现方面都明显高于非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具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团结等多种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持不懈、团结友爱、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精神,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5].参加业余体育训练要求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高度发展身体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素质.所有这些,对从事劳动、对进行创造活动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经常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对运动员良好性格的形成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业余体育训练能培养人的意志力、果断性、顽强性、勇敢和组织纪律性等,这些都对创造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业余体育训练队培养的队员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进行锻炼的意识强,这对培养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训练队培养的校队队员运动技术规范、运动水平较高,竞赛成绩优异,这对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业余体育训练队的部分队员可利用空闲时间自发地深入公园、社区、文化广场健身点,义务地为群众传授健身技能、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指导健身活动,受到广大健身群众的普遍欢迎[6].还有部分队员则受聘于健身会所担任教练,如健美操、跆拳道、体育舞蹈等项目队员,在传授健身技术知识的同时,增加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积累社会经验,为毕业后踏入社会并快速地融入社会做积极准备.更有部分队员利用自己的体育特长,自谋职业,毕业后开办舞蹈培训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多次新闻报道的我校创业典型刘迪迪就是原来武术爱好者协会会长,在任会长期间举办过2013年合肥市高校跆拳道交流赛.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对组织管理能力概念的理解,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起来,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有效的协调能力,它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业余体育训练队的队员在学院、学校都是各竞赛项目的骨干,他们在训练过程与教练员直接接触的机会多,对教练员训练任务的组织过程安排都耳濡目染,对比赛的布置和指挥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调查还发现这些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队员在院系部门中都担任负责人,在训练队的极点训练培养了抗压能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外出实习、假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组织能力都强于未参加过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
业余体育训练队经常要参加各类比赛,在比赛中会出现各种情况,很多时候是无法预测的,除了教练员在赛场旁指导,学生也要临场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更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在各类竞赛,比赛中遇到突发状况他们会更加冷静,有很强的忍耐性,临场应变能力都强于未参加业余体育训练的学生.
当代大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学校应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学生的需求,组建多种项目的训练队,增加学生学习和训练的自由度.除了校队也要组建院队甚至班级运动队,由专门的学生负责选拔和训练.利用课余时间抓训练,且要持之以恒,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业余体育训练队的训练中.根据需要再组织各项目大型、小型校内比赛,成绩优异的选入校队,并在院系部门担任各运动队的负责人.
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体育运动场馆是比较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也是高校加强业余体育训练队的物质建设的重要任务,学校的运动场地及运动器械的优劣、多寡程度直接影响了校园体育运动开展的效率.对于高校来说,体育运动场馆的修建与完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否能得到充分的保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建设资金的汇入量与筹集程度,直接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7],将体育场馆建设直接纳入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有利于业余训练更好地开展,同时对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业余体育训练队更好的发展,除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外,可以将业余体育训练队纳入学分制体系,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业余体育训练中.业余体育训练队的教育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上,更重要的是具有科学的训练体系,将体育课与业余体育训练有效衔接,把荧幕上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移植到现实生活中,为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做实质性的准备,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文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对业余体育训练队的的发展规划与实施[8],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加以引导和普及,增强体育情感并主动接受教师的运动指引并能很好的延续下去,学生的素质能力也就提高了.
教师队伍是业余体育训练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制约业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的关键.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训练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并进行及时总结,培训后的教师既能得到理论知识上的进步,又能得到技能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教育科研实践,培养其教育科研能力,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另外还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学校要多给教师人文关怀,及时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心相交,让每位老师自觉地将心与学校靠拢,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