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捷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2)
X油田为海上强底水油藏,由于海上开发开采的特殊性,油田一直保持高速开发,强底水油藏具有含水上升特别快的特点,目前含水率高达96 %,高含水阶段一般为提液增油从而达到高产量,而受海上条件限制,油田液的处理能力已达到极限。为了达到增油稳产的目的,需要对单井的产液量进行控制。同时为了满足高效开发的要求,部分井在还有剩余油的情况下,进行保留原井眼侧钻,而何时再打开原井眼,需要准确掌握关井后水锥的回落状况。关井压锥是针对底水油藏高含水井实行周期性间歇生产的开发方式。高含水井关井后,井底无生产压差,油水在重力作用下分异,水锥逐渐回落到一定程度,生产井再开井生产,含水率下降,产油量提高。准确判断关井后水锥回落状况,可以有效指导再开井时机的确定,从而提高再开井生产的开发效果。
调研发现,李传亮等[1,2]对底水油藏关井压锥效果进行了分析,潘昭才等[3]研究了单井控制剩余可采储量规模、边底水能量、底水上升规律等因素对关井压锥效果的影响,聂彬等[4,5]研究了隔夹层、油水黏度比、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井距、产液量等因素对底水油藏水锥起降规律的影响,但没有系统分析过。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各影响因素下水锥回落高度随关井时间的关系,为底水油藏关井压锥开发方式提供有效指导。
利用PETREL-RE软件,建立包含1口水平井的底水油藏数值模型。模型采用40×20×50的均匀网格系统,Carter Tracy水体,网格大小2 000 m×1 000 m×50 m,纵向上1~15层为油层,15~50层为水层。
基础模型的其他参数为:水油体积比为100,油层厚度(Hi)为15 m,孔隙度为30 %,水平渗透率(Kh)为3 000 mD,垂向渗透率(Kv)为300 mD,初始含油饱和度为0.75,地层原油黏度(μo)为30 mPa·s,原油密度(ρo)为950 kg/m3,地层水表观黏度(μw)为0.45 mPa·s,地层水密度(ρw)为1 000 kg/m3。模型中生产井含水率达到95 %时关井压锥,模拟底水油藏水平井的水锥回落过程。
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模拟计算原油密度(ρo)、原油黏度(μo)、油层厚度、水平渗透率、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Kv/Kh)和隔夹层对水锥回落高度(Hw)的影响,得到单因素作用下水锥回落高度Hw随关井时间t的关系。
首先,随t的增大,Hw逐渐增加,但水锥回落速度逐渐变慢;其次,ρo对水锥回落的影响比较明显,ρo越小,Hw越大,初期水锥回落速度越快(见图1)。这是因为ρo是水锥回落的驱动力,ρo越小,油水密度差越大,重力分异越明显。
Hw受μo影响显著(见图2)。随μo的增加,Hw减小,水锥回落速度越慢。原油黏度影响原油流动能力,μo越大,油流动能力越差。
Hw随Hi的增加而越大(见图3)。Hi越大,关井时水锥高度越大,形成的油水重力势能越大,水锥回落速度越快,回落高度Hw越大。同时,根据曲线可以看出,水锥回落高度与油层厚度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图1 不同原油密度下关井水锥回落高度Fig.1 Water cone drop height of shut-in well under different crude oil density
图2 不同原油黏度下关井水锥回落高度Fig.2 Water cone drop height at different crude oil viscosities
图3 不同油层厚度下关井水锥回落高度Fig.3 Water cone drop height of shut-in well under different reservoir thickness
随Kh的增加,Hw增加,初期水锥回落速度越快(见图4)。Kh决定地层流体的渗流能力大小,Kh越大,油水渗流能力均增强,油水在重力作用下分异速度越快。
Kv/Kh对Hw的影响(见图5),随Kv/Kh的增加,Hw增加。Kv/Kh越大,垂向渗透率增大,原油流动越快,水锥回落速度越快,回落高度越大。
隔夹层能够有效减缓含水上升,同时,通过软件模拟得出,隔夹层也对水锥的回落起到了阻隔作用(见图6)。通过分析得出,隔夹层离井越近,水锥的回落速度越慢,回落高度Hw越低(见图7)。
图4 不同水平渗透率下关井水锥回落高度Fig.4 Water cone drop height at different horizontal permeability
图5 不同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下关井水锥回落高度Fig.5 The drop height of shut-in water cone under different ratio of vertical permeability to horizontal permeability
图6 隔夹层对水锥回落的影响Fig.6 Effect of interlayer on water cone fall
X油田为典型底水油藏,平均孔隙度为30 %,Kh=3 000 mD,Hi=15 m,ρw=1 000 kg/m3,ρo=950 kg/m3,μw=0.45 mPa·s,μo=30.0 mPa·s。2014年因为单点故障,全油田停产,停产4个月后复产,复产后油田含水较停产前下降3 %。通过对比单井,部分井含水未下降,主要为带隔夹层、原油黏度较大和原油密度较大的井,而原油黏度和原油密度较低的井,含水普遍下降5 %左右。实际验证了第2部分的模拟结果。同时在选取保留原井眼侧钻的井时,尽量选取ρo小,μo小,Kh大,Kv/Kh大,Hi大的井。根据第2部分的结论,原井眼侧钻的井,压锥时间5年以上,重新开井能够取得较好的压锥降水作用。
图7 不同隔夹层位置下关井水锥回落高度Fig.7 The drop height of shut-in water cone at different interlayer locations
(1)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底水油藏水锥回落高度的影响规律。其中:ρo越小,μo越小,Kh越大,Kv/Kh越大,Hi越大,关井水锥回落高度越大。
(2)水锥回落速度先快后慢,前期下降速度较快,随关井时间的延长,水锥回落速度逐渐变慢。
(3)隔夹层也对水锥的回落起到了阻隔作用,隔夹层离井越近,水锥的回落速度越慢,回落高度越低。
(4)原井眼侧钻的井,压锥时间最好在10年以上,这样开井的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压锥降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