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植物群落的“生态+”美丽乡村绿地规划

2020-01-09 01:17满慧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年35期
关键词:绿地乡土景观

满慧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214153)

1 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实施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的美丽乡村建设,其中包括生态振兴。农村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物质保障,而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农村软实力的基础。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乡村的田地、林地和水域是天然生态屏障,承载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所需的众多功能,也承载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乡村绿地发挥着改善乡村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因此,乡村绿地景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1]。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求下,乡村建设呈现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如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文化养生等都要围绕依托生态资源。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生态振兴可以提升农村的“气质”,提升农村的“颜值”,凸显乡村独特的山色田园自然风貌,建设美丽家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形成“生态+”的农业发展态势,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探索“生态+”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2]。

乡村环境包括田、林、山、水,具有城市环境无法替代的特质。农田、树林、河流等风景形成的田园风光是人们追求田园之乐、回归自然的载体。乡村振兴,要体现乡村地域特色,遵循乡村的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绿水青山,厚植生态底色,突出发展特色,彰显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绿色生态资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实现农村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

2 美丽乡村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中的新农村,评价体系、规划模式、管理体制以及居民的意识尚在成长之中,存在照搬或模仿城市建设方式的现象,有时也缺乏科学、宏观的指导理念,致使乡村景观特征不明显或乡土属性逐步丧失。

①对村落周围的田地、林地和水域,缺少科学规划统筹,缺少管理和养护,有的还停留在以生产型为主的阶段,存在植物单一、层次杂乱、观赏度不高的情况。相对落后的乡村,公共绿地是居民生产、生活的延续,还停留在以蔬菜、果树种植为主,或以适应性强的实用性、经济性乡土植物,如以水杉、意杨等种植为主,但是缺乏绿化、美化的意识,绿化植物种类相对单调。

②城乡一体化建设,乡村旅游兴起,乡村开始注重具有观赏、美化、休闲、游憩功能的公共绿地建设,但是过于追求城市化、模式化、人工化,忽略了自身的本土优势,选用与城市相同的观赏植物,如香樟、广玉兰、紫薇、红叶石楠、金叶女贞等取代了乡土自然植被,甚至盲目引种外来植物,缺失了乡村特有的本土自然属性和乡土特色。

③由于部分乡村快速、激进地发展、盲目建设,大尺度硬质人工景观的出现,不当的砍伐树木、自然河床、滩涂、湿地被消除,采石开矿、山体破坏……造成小生境被破坏,影响了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

3 乡土植物群落景观的规划策略及建议

乡村景观植物的多样性、丰富度是乡村自然生态属性的重要评价指标。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本土景观的“乡土”气质,有序地引导城乡统筹结合,兼顾乡村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美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规划乡村的生产生活绿地、公共休闲绿地、农林防护绿地、自然生态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等。按照景观生态学“基底—斑块—廊道”理论,乡村的景观空间格局以成片的农田为基底,以村落、池塘等为斑块,以道路、林带、河流等为廊道。在这个由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园地等组成的环境体系里,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综合考虑生态环境质量、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对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按照植物群落学理论,乡土植物对本土环境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在乡村绿地建设中选用乡土植物,是增加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景观连接度的有效方式,是乡村生态恢复的有效手段。

3.1 乡土植物的选择

美丽乡村植物的选择应考虑“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原则,从师法自然的角度来看,遵从生物多样性的原理,选用更好地适应场所自然演进过程的乡土植物,运用既有生态效益,又有一定经济效益、美学效益的植物,经济合理、自然美观、符合生态规律地进行设计布置。乡土植物的生态价值体现在适应性强(如耐干旱贫瘠)、涵养水源、固土能力强、稳定性好、便于管理等。乡土植物的经济价值体现在食用、药用、加工等方面。长三角地区属于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其有观赏价值的经济植物有:松树、甜菜、葡萄、梨桃杏、柿树、枣树、栗子、核桃、柑橘、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桑树、油菜、青梅等。乡土植物的观赏价值体现在观果、观叶、观花及观形等方面[3]。

对于有产业发展、公共游憩需求的乡村绿地,在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依托农业的基底有机整合生态、休闲、观赏、游憩等功能的绿地。结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积淀,因势利导选择“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加工业”等绿地开发模式。宜以经济效益较高的乡土植物为主,搭配兼具美观、防护等其他功能的植物。例如,稻田、菜园、药圃、茶园、玫瑰园、橘园、葡萄园、梨园、苹果园、银杏园、竹园等兼具观赏性和生产性的植物,在发展当地优势农业作物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景致。

无锡阳山,国家4A 级景区,坐拥天然山水,依托万亩水蜜桃林,坚持桃文化主线,已经发展成一个亦农亦景的旅游特色小镇,入选全国“美丽乡村”,逐步打造出了丰富的旅游业态,桃源农耕、养生度假等“生态+旅游”的主题。植物选择时,既注重桃树的个性美,又强调桃树与其他植物搭配的群体美,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为了增加景观异质性以及体现季相变化,骨干树种除桃树外搭配垂柳、樱花、重阳木、三角枫、栾树、山核桃,基调树种选择香樟、榉树、水杉、黄连木、紫荆、孝顺竹等;常绿灌木选择枇杷、海桐、茶梅、桂花、石楠、冬青等,落叶灌木选择六道木、海棠、梅花、杜鹃等;滨水地区选择适于水边生长的枫杨、重阳木、木芙蓉、乌桕等,选用芦苇、千屈菜、香蒲、荷花、红蓼等水生、湿生植物;藤本选择猕猴桃、常春藤、凌霄等;地被选用紫花地丁、二月兰、萱草、麦冬、苜蓿、酢浆草、白三叶、大吴风草、石蒜、紫苏、薄荷、狗牙根……打造出了农游合一、功能多元、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美丽乡村。

宜兴太华镇,开发了乡遇乾元、谢家小院等民宿旅游项目,为了满足乡村田园体验和休闲度假的需求,设置了农场、茶室的采摘体验,民宿、度假村的休闲,主题公园、游乐园的娱乐,博物馆、展览馆(如竹文化、茶文化)的教育等项目,布设了种植板栗、竹子(挖笋)等植物的果园、菜园等。这种生态旅游型、生态自然型特色田园乡村,努力留住了乡土韵味,彰显了乡村本色。

另外,对于一些由于采矿采石、滥伐树木等原因被破坏的原始生境,需要进行生态复育。可以借鉴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结构,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如先锋树种马尾松、樱桃、刺槐等,重建被破坏的乡土生境和植被群落。对于原始状态好的自然绿地环境,如森林,应坚持保护原则,把生态保护、涵养水源等放在首位,建立生态保护区。例如,对自然的河道,因势利导,保护原始生长的一些野草、芦苇等植物,适当选择当地鸢尾、萱草等观赏性水生植物,既起到护坡、净水作用,又兼顾美化功能,体现出自然河道风貌和生物多样性。

另外,在长三角地区可供选择的乡土地被植物有:风毛菊、婆婆纳、报春花、黄花菜、黄毛耳草、百合、野韭菜、水蓼、薹草、石竹、桔梗、马兰、鸢尾、委陵菜、紫花地丁、蛇莓、蒲公英、玉簪、二月兰、沿阶草、麦冬、八宝景天等。

表1 长三角地区可供选用的乡土植物(乔木)

3.2 近自然乡土植物群落的配置

乡土植物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照植物群落演替规律,模拟当地自然中稳定发展的植物群落结构,遵从“生态位”原则,在设计、种植、演替、管理等一系列过程中让自然做功,减少人为干扰,也能降低经济成本。考虑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植物,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依据当地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以及植物生境和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乡土植物,综合考虑植物的观赏特征、生活习性、群落结构等因素,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配置营造乔、灌、草结合的植物群落,合理搭配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在长三角地区,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可为1/7,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可为1/2~1/3)。

例如,在荒山生态修复中,马尾松作为植树造林的先锋树种,可以构建马尾松+麻栎—山茶+棣棠—红花酢浆草、马尾松+枫香—桂花+红枫—迎春+杜鹃—黄菖蒲、马尾松+冬青—白檀+杜鹃—黄毛耳草等植物群落。在营造防护林时,可以营建水杉+黄连木+乌桕—卫矛+石楠—二月兰、水杉—胡颓子—苜蓿、水杉—野鸭椿+栀子—扶芳藤+酢浆草等群落。在观赏果园中,可以营造枇杷—八仙花—麦冬、柑橘—红花酢浆草、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萱草、白梨—木槿、桃+垂柳—迎春+笑靥花等群落。在乡村公共休闲绿地中,可以同时考虑植物群落的经济型和观赏性,如搭配白蜡—绣线菊+丁香+连翘—麦冬、刺槐—棣棠+紫珠—二月兰、朴树+广玉兰—紫薇+桂花—萱草+麦冬、榔榆+枫香—枇杷+八仙花—鸢尾+麦冬、冬青—山胡椒+野蔷薇—苜蓿等群落。

表2 长三角地区可供选用的乡土植物(灌木、藤本)

4 结语

美丽乡村绿地景观构建,不是对城市建设的复制和模仿,不是单纯的绿化和美化,应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致力于乡村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遵循整体性、协调性原则,坚持绿色生态理念,以乡村自然生态为导向,梳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植物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模拟自然植物群落,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注意乔、灌、草的层次搭配和季相变化、色相变化,发挥本土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水、田、山、林、村落等生境特点,根据生产、生态、美学和社会等功能需求确定骨干树种,构建具有生物多样性、自我修复能力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促进生态稳定发展,维护贴近自然的乡土风貌。

猜你喜欢
绿地乡土景观
景观别墅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火山塑造景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乡土中国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