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海鹰,李佳,王士坤
教育质量评估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转型建设研究
霍海鹰,李佳,王士坤
(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针对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转型衔接的问题,运用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体系中的“规划下沉”暨建筑与规划融合教学模式,改变原来先建筑,后规划的教学模式,让规划课程下沉,在一年级做到建筑与规划相融合,从规划空间入手,建立城市空间思维,形成对规划空间体系的初步认知,培养学生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为今后高层次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由微观空间的建筑单体设计向宏观城乡空间规划设计转变的能力,解决建筑基础课程向规划基础课程转型困难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基础核心课程;规划下沉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公布,城乡规划学成为学科目录中的新一级学科。城乡规划学正式脱胎于原有建筑学一级学科范畴,首次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这表明,以原有建筑学为主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内容已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城乡规划学的研究领域由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研究逐渐转向对城乡空间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以建筑学专业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当前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要求,课程转型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的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看齐,向社会公共服务转变。为此,我们应在回顾前期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思路的前提下,总结规划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转变传统教学思路,深化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以期更好的适应新时代要求,培养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在现阶段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中,许多环节都与建筑学专业教学联系密切。在以建筑学专业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内容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忽视了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导致学生对大尺度城市空间规划体系认知不足,由建筑学的微观转向城乡规划的宏观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微观物质空间规划向宏观城市空间规划过渡的困难;部分教师在微观到宏观、局部到整体、专项到综合的宏观理解不足,课程转型衔接不够顺畅。在复杂的城市发展环境中,要求学生对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空间有更全面、系统的认知。城乡规划学成为一级学科后,众多相关学科如: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不断交叉融入到城乡规划学科之中,这要求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规划培养,提高学生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能力。
现在有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先建筑,后规划”(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缺点是存在两个方面的不适应:
①空间尺度:微观——宏观
由建筑学的微观转向城乡规划的宏观不适应。主要表现对城乡规划专业初学者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建筑初步知识的学习与建筑设计技巧的训练,在高年级开展的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的难以适应,过渡困难。
②研究对象:物质环境——社会活动
由建筑学的物质环境转向城市的社会活动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初期建筑基础课程普遍针对建筑单体进行设计,形成思维定式,导致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难以形成对城乡空间规划意识以及对大环境、大尺度的城市社会活动的不适应。
第二种模式:“全规划教学”(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代表),缺点是建筑设计知识较为薄弱。
1.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现阶段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中,许多环节都与建筑学专业教学联系密切。主要以物质空间规划的教学为主,轻视对学生城乡社会经济空间的规划意识的培养,导致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不足,对本专业认同感的缺乏。在后期由建筑设计课程转向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时,普遍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认知,过度较为吃力。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打破专业壁垒,方法是让规划课程下沉,在一年级做到建筑与规划相融合,从规划空间入手,建立城乡空间规划思维,形成对规划空间体系的初步认知,培养学生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等综合的整体性思维,为今后高层次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与城乡规划教育终极的“珠峰模式”中“城乡规划+空间”“城乡规划+社会”相得益彰。
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非常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提到“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跨学科的融合与建设”。加强建筑与规划的融合,考虑到专业细分与社会问题综合性的矛盾,规划教育应做到越来越细,将规划视角从“局部到整体”转为“整体到局部”,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缺失的社会空间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植入到教学中,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应以此为指导,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优化现有教学体系。
我们中和了一下这两种模式得出:“规划下沉”模式,即“规划+建筑”,建筑与规划融合。“规划下沉”不是指规划课程下沉,而是指规划空间下沉、社会意识下沉。让学生在一年级就接触到规划空间知识、培养社会意识。
2.教学思维的转变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不单指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多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思考城乡空间关系的专业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规划空间的意识。使学生建立一个整体思维,从认识、分析城市空间入手,更能实现从建筑学思维向着眼全局、关注社会属性、综合协调各方利益的规划思维转化。
3.建立正确价值观
城乡规划学成为新一级学科后,原有的建筑学一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已不再适用当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及建筑空间等多方面的不断交叉融合,使城乡规划学逐渐成为一门多元化学科。同时,城市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城乡空间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元的。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内容中,在原有的建筑基础课程中加入对城乡空间的认知,植入“规划意识”“社会意识”,核心在于提升学生对城乡空间的规划意识和社会意识,培养学生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提升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为今后更好的为城乡发展服务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体系中的“规划下沉”教学模式可分为三大环节。
第一环节:植入“规划意识”培养的基础核心课程。在学生接触专业课开始就将空间看作是综合空间,认识到在实体空间基础上还存在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内容;第二环节:与基础核心课程结合的植入“社会意识”培养的调研课程。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去发现所调研建筑及场地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基于空间的社会问题;第三环节:综合环节。这一环节意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即社会意识培养与综合能力相结合,将社会空间在一年级基础教学中与实体空间概念一同输入,在最早的学习中就让学生建立空间“综合性”的认知。
三个环节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且意识培养与实践能力建立联系。第一环节是前提,最早接触空间学习时,明确空间的综合性才是理解城市空间的“正确打开方式”。第二环节是基础,一方面加强意识培养与实践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为学生更好地进行综合实践奠定基础。第三环节是深入,综合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前期所学知识,来解决实践工程问题,是下沉式教学模式终极目标实现的核心环节。基础教学作为三大环节的理论基础,将建立与所对应环节的互动联系。规划专业基础课为实践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内容支撑,而实践课程的设置将为第二环节的实践提供可能。三大环节之间的关系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
在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在低年级形成对城乡空间的全方位认知,让规划课程下沉,在一年级做到建筑与规划相融合。从规划空间入手,由原来的关注建筑单体扩展到关注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立各类城乡空间规划建设活动与规划图纸的对应关系,形成对规划空间体系的初步认知。培养学生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在学习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同时,融入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最终实现由微观的建筑单体尺度设计向宏观的城乡空间尺度规划的过渡,为今后高层次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建设方面,规划下沉,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空间概念”下沉至规划专业一年级;教学方法方面,将“下沉式教学”方法应用于核心课程体系教学中,并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方面:完善内部反馈机制和外部反馈机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保证符合课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下沉式”模式连贯地贯彻在核心课程体系当中,解决在课程转型衔接的教学环节中衔接不顺畅等问题。
1.“规划下沉”模式下的核心教学内容的设置
教学内容逐步推进,紧密联系在下沉结构基础上,各个板块内容需进一步深化,包括分阶段划定各个阶段的目标、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通过课程设置,培养学生认识空间驾驭空间的能力。学生需要在认识、理解现实复杂的城市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城乡空间规划设计技巧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体现与建筑课程的联系
城市是复杂的,城乡规划专业不单是城乡物质空间形态的研究,而是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后的多元化学科。因此,下沉式教学必须要有良好的理论指导,这就要求规划基础课程与建筑基础课程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等方面安排合理。
1.实施方案:
第一环节(规划设计初步1):将社会空间在一年级基础教学中与实体空间概念一同输入,在最早的学习中就让学生建立空间“综合性”的认知,一定程度上解决在教学改革前出现的低年级和高年级学习之间的断层问题;第二环节(设计思维):将社会意识应用于调研中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建筑-城市、空间-社会等分析方法,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环节(规划设计初步2、建筑设计1):综合技能训练阶段,是在前两阶段社会意识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包括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认知。
2.可行性分析:
现行大纲的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与三大环节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规划设计初步1——第一环节(规划空间意识);城市调查——第二环节(社会意识);规划设计初步2——第三环节(社会综合意识+建筑空间意识)
由上可知,意识培养环节根据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划知识特点,体现了知识学习的连贯和递进,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可行性操作如下:
(1)将体系中第一、二环节安排在入学的第1年学习的前半段:
首先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对专业较为陌生的特点,通过对总规、控规、修详规的基本认识,初步了解学科研究的主体。其次锻炼学生的空间感知与设计能力,包括各种辅助设计工具的使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相关理论课程相配合的城市分析环节的实践,学习分析城市的方法,增强社会意识,另外通过抄绘与调研,完成整体意识、规划归属感的培养过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实践环节认识真实的城市,了解城乡规划学科解决城市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奠定基础。
(2)第三环节是在前两阶段基本技能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这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年课程学习的后半段:
在前一阶段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式的训练下,这一阶段重在运用和创新,学生需要在认识现实复杂的城市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同时更应锻炼运用综合知识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是对初学者进行设计启蒙教育,改变原有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先建筑、后规划的教学模式,让规划下沉,使建筑与规划乡融合,通过课程转型使学生对专业、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及作用有全面的了解;理解掌握各类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空间概念”,让学生对规划空间体系有初步认知;培养学生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为今后高层次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
掌握人体基本尺度与行为特点,及其对空间尺度的影响;掌握正确的绘图方法及规范;了解多种表现方法,并较好掌握线条、渲染等技法。包括各种辅助设计工具的使用。了解并熟练掌握认识空间的方法,在进行建筑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融入规划设计技巧训练课程,进行规划专业基本知识、规划设计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实现对规划空间设计构思能力的启蒙和培养。
在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体系中,将规划课程下沉至一年级,使学生对城乡空间体系有提前认知。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某种类型的建筑单体设计,注重建筑组合空间的思考,进而转向思考群体建筑空间的组合关系,建立对城乡物质空间形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思维。提前熟悉各类城乡空间规划建设活动与规划编制流程,设计思维逐渐由思考微观建筑尺度转向宏观城市尺度,以便更好地衔接高年级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
文章分析了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空间尺度、研究对象、建筑设计等课程转型衔接的问题,运用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体系中的“规划下沉”暨建筑与规划融合教学模式,提高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教学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城市思维和规划认知感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空间的认知能力。通过课程转型,使学生在进行建筑初步知识学习的同时较早接触空间认知的方法,建立城乡空间规划意识,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一定程度上解决在教学改革前出现的低年级和高年级学习之间的断层问题,促进后期由微观建筑空间向宏观城乡空间的过渡。因此不仅对本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其他学校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1]吴伟东,张伟,张远兵.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许昌学院学报,2019(04):151-156.
[2]刘路云,陈存友,王峰.“三位一体”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01):40-44.
[3]庞瑞秋,吕扬,秦梓桐.新时期城乡规划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144-145.
[4]刘越.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7(09):52-53.
[5]高伟,公寒.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逻辑基础[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01):103-107.
[6]方程.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道路探索[J].规划师,2013(11):101-104.
[7]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111-114.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HUO Hai-ying, LI Jia, WANG Shi-ku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plan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ied out by the urban planning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committee, this study aims at the problems of curriculum transformation and connec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uses the "planning sinking" and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in the basic core curriculum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 to change the original teaching mode of "first building, then planning" and makes the planning course sink. In the first grade, the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is realized. The urban space thinking is establishe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enior students to learn,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reatively and reasonably solv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real complex urban problems,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teaching mode; basic core courses; planning sinking
2019-12-20
河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河北工程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2017011)
霍海鹰(1977-),女,河北邯郸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10.3969/j.issn.1673-9477.2020.01.018
G64
A
1673-9477(2020)01-092-04
[责任编辑 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