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松梅 张 宁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悲剧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艺术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学史中,悲剧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屈原作为我国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作家,被认为是我国悲剧的源头。虽然在屈原之前同样也存在着一些悲剧作品,但是往往表现出了零散性以及不充分的特点,相较于屈原创作的悲剧具备明显差距。屈原创作的悲剧不仅仅是悲剧,还蕴含着较为深刻的悲剧精神,这种在悲剧中宁死不屈,使人振奋的精神值得深入研究。
屈原创作的悲剧以及悲剧精神和时代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因为当时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争夺比较激烈,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变革的核心矛盾,由此出现了长期的战争,各国之间征伐不断。作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之一,楚国在发展中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尤其是伴随着“合纵”“连横”的出现,更是给楚国带来了较大的决策难度。屈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楚国担任左徒,他为了打破楚国上层阶级的昏庸统治,制定了新的法令,但是同时也得罪了楚国的守旧势力,导致其受到了沉重打击和迫害,最终被楚王疏远,政治道路难以走通。基于此,屈原在面临陷害时不断抗争,坚持不屈服,他的创作必然蕴含着悲剧精神。
屈原创作的作品之所以蕴含着浓厚的悲剧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了优秀的文学底蕴,离不开家世的影响。屈原所在的家族是楚国三大贵族之一,家族中出现了较多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对于屈原形成了较大的积极影响,从根本上树立了屈原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样也坚定了屈原以家国社稷为己任的信念,能够坚决和传统守旧势力作斗争,很难轻易屈服。由此,屈原即使在遭遇迫害的背景下,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斗争意识,悲剧精神因而产生。
从屈原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上来看,当时君王统治地位牢固,“君臣”思想浓厚,这也就奠定了悲剧意识,屈原作为典型的忠君爱国臣子,在面临君主疏远和不信任时,势必会产生政治悲剧。另外,当时正处于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状态,同样也为屈原的思想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当时楚文化的发展,更是对屈原产生了影响。楚文化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和不服输的精神,这也就促使屈原同样也形成了相应品质,屈原敢于和守旧势力作斗争,敢于大胆陈词,但是却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势必也就会造成屈原的抱负难以实现,在面临排斥下,屈原的失败也就注定,在面临可能出现绝望情绪时,屈原依然坚定着自身不服输以及奋斗不止的悲剧精神,让人佩服。
屈原创作作品表现出来的悲剧精神往往真实反映了屈原自身的悲剧性格,一种极为矛盾,但是又“知死不让”的坚定态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屈原的很多作品中表现出了自身较为复杂的心里矛盾,比如在《离骚》中,屈原描述了党人奸险,深刻表达了自身对于这些党人的痛恨,以及对于现实黑暗的控诉,但是他又不愿意放弃这一切,不愿抛弃自己的国家,想要挽救。这一矛盾的心理必然也就会导致屈原一直处于较为压抑的状态下,最终酿成了悲剧性格,表现出了悲剧精神。
屈原在创作中表达出来的悲剧精神往往还利用借古喻今的方式,他通过以往事件和故事的讲述来影射当前时事,进而在控诉的同时表达出了悲剧精神。屈原的《天问》《涉江》等引用了大量的典故,达到了借古喻今的效果,在表达自身悲愤情绪以及怨恨心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屈原的《涉江》中,他通过“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来咏怀比干和伍子,表达了自身的怨恨,同时对于旧社会进行了控诉,暗示自己同样也受到了不良待遇,对自己内心不平予以发泄。
针对屈原作品中的悲剧精神进行分析,其并非是指狭隘的个人悲剧,而是在自身关心国家命运以及人民命运的前提下,表现出来的一种悲愤情绪,其中蕴含着昂扬斗志,力争为国家人民抗争,有人将屈原的这种悲愤定义为忠悲。因为屈原对于楚王存在极为忠诚的态度,没有讳言,也没有阿谀奉承,进而也就很可能难以赢得楚王的认可,同样也很容易受到敌方的攻击,这也就注定了屈原的悲剧结果。但是屈原明知道自身的做法可能不受楚王接纳,依然采取忠君而谏的方式,必然也就体现出了自身的昂扬斗志,这也是屈原悲剧精神的核心所在。在这一基础上,屈原忠谏无果,也就逐步表现出了自身的狂狷之气,而这一狂狷之气同样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意识,表达出了屈原不屈的意志,这也是屈原悲剧精神中的积极部分。
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还通过景物描述来呈现,一草一木的描述可以表达出屈原的悲愤之情,同样蕴含着屈原的悲剧精神。比如在《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一句就是屈原借助于草木凋零以及时间流逝来表达自身的悲愤,描述了自身在抱负得不到施展时的怨恨。再如屈原创作的《涉江》,他借助详细描绘的寂寞山村情景,直接表达出了自身的悲凉心境和抑郁情绪。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同样也对于后续诗歌创作以及文章写作产生了影响。
在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中,还直接表现出了屈原崇高的人格魅力。比如屈原不甘心碌碌无为,即使在不被信任后,他依然关心楚国和民众,对于当时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以及说辞进行大力轰击,主张用自身高昂的斗志来为国家民众努力,由此表现出了屈原对于楚国以及人民的热爱,同时体现出了屈原崇高的人格魅力。即使当时屈原面临的敌对力量极为强大,但是他依然愿意迎难而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坚信自己可以取得最终胜利,奋斗不止,努力实现自身抱负。虽然最终屈原的结局并不是特别完美,但是他能够披荆斩棘,努力奋斗,表现出了崇高的人格,这也是屈原悲剧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屈原作为我国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创作的很多作品表达出了浓厚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的体现不仅仅是简单地抒发屈原自身的怨恨情绪,往往还表达出了屈原的昂扬斗志,对于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屈原在面对强大敌对势力时,依然不愿意妥协和放弃战斗,必然对于后人存在较大的鼓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