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消毒供应中心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2020-01-09 01:57巴宁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无菌器械供应

巴宁

消毒供应中心已成为现代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上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1]。消毒供应中心往往承担着医院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重要工作,是保障临床诊疗任务顺利开展、提高临床诊疗质量的关键环节[2]。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规范等相关文件和行业标准的逐一发布,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3-4]。据相关文献报道,消毒供应中心具有医疗器械多、精密度高、周转速度快、无菌技术要求严格、科技含量高等特点[5]。已有研究显示,现阶段医院感染控制思路的侧重点已经逐渐由消毒环境转移到控制污染源,并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现代化医院最大限度控制医院感染的着眼点[6]。持续质量改进(CQI)作为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通过持续性的质量管理,对医院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对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12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在器械管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选择2015年1—12月器械清洗42 531件,包装4062件,无菌物品发送6815件,灭菌包2174件,一类切口手术5283例,纳入实施前组。2016年1—12月器械清洗45 684件,包装4375件,无菌物品发送7049件,灭菌包2328件,一类切口手术5694例,纳入实施后组。两组器械种类、包装类别及手术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内容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1.2.1 实施前组 实施前组采用常规的工作模式,即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对器械和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包装和发送,并做好记录。

1.2.2 实施后组 2016年1月科室成立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小组,由1名护士长、2名主管护师及2名低年资护师组成,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器械消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工作质量下降原因,向相关科室收集物品消毒灭菌的意见或建议,总结存在的问题,其中发现存在问题包括区域标识不清,区域划分不严格;制度流程落实不到位;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院感认识模糊,认知不足,对设备仪器维护不足;器械管理质量标准掌握不牢靠。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1)依据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原则,严格划分消毒供应中心各区域,使布局更合理化,避免各区域间交叉感染,保证环境清洁,并采用清晰的标识引导,避免相关科室取送器械、器材人员误入清洁区,降低污染风险。(2)对工作制度进行梳理,调整工作制度中不合理或不易执行内容,规范工作职责及操作流程规范,完善各区域质量标准。(3)加强人员培训,加强清洗机器的维护,保证精密仪器的清洗质量,定期进行自我检查,认真核对消毒物品及其相关组件的数量,灭菌时间和失效时间,保证完整性和有效性,并对每一次操作进行记录,做到责任明确,有据可查。(4)定期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可以采用视频、讲座等多种形式,内容包括感染、防护等相关知识,并进行操作考核,保证熟练掌握物品消毒、存放的技巧,定期考核,考核不达标者重新学习后补考,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专业素质。落实改进措施,监督执行(定期评价效果,改进措施,每2个月召开1次质量提升小组会议,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可能改进的细节,在后续工作中进行调整,实现质量的不断改进,形成管理流程、操作制度等的改进,在2016年1—12月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按持续改进后的流程及制度进行日常灭菌及消毒工作。

1.3 评价标准

1.3.1 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 严格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310.3-2016)进行全程监测[7]。其中器械清洗合格标准: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包装合格标准:包装材质选择适宜,包装方法正确;包内、包外监测指示物放置齐全,选择正确。无菌物品发送合格标准:按指定路线送至各科室,保证运输过程中发送车密闭,发送车不得进入污染区域;不得发出散包、湿包、落地包、不洁包、失效物品及日期和灭菌标识不明确、灭菌不合格的包。灭菌包合格标准:每一灭菌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每一灭菌包内应使用包内化学指示物,并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对于未打包的物品,应使用一个或者多个包内化学指示物,放在待灭菌物品附近进行监测。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据其颜色或形态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要求。观察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及实施后器械清洗合格、包装合格、无菌物品发送合格以及灭菌包合格情况。

1.3.2 一类切口感染情况 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对一类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判定。一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感染、非外伤性的、未进入空腔脏器的切口;切口感染为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同时细菌培养阳性。观察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组及实施后组一类切口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情况比较(表1,表2,表3,表4)

表1 两组消毒供应中心的器械清洗情况比较(件)

表2 两组消毒供应中心的包装情况比较(件)

表3 两组消毒供应中心的无菌物品发送情况比较(件)

表4 两组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包情况比较(件)

2.2 两组一类切口感染情况比较(表5)

表5 两组一类切口感染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所承担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是预防医院医院感染、维护医疗操作安全的基本保证。随着医疗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消毒供应中心内的质量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和要求,故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采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7]。

持续质量改进作为现代护理质量改进的核心,通过不同的管理工具,发现护理管理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通过定期评价和整改,不断完善制度和流程,实现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8]。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明确感染高发科室,提高人员综合意识,加强感染防控意识,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9]。同时,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馈和完善,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10]。因此,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消毒室供应中心对无菌物品的管理中必将获得较好的效果[11-13]。

消毒供应中心接受来自全院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工作较为繁复,我们在工作中建立活动小组,包括不同年资的护师,能够在工作的不同环节具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包括区域标识问题、制度流程问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及专业知识认知能力等问题,通过区域标识的调整、人员培训及完善相关流程制度等措施,提升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质量。在对持续质量提升前后的比较发现,实施后器械清洗合格、包装合格、无菌物品发送合格及灭菌包合格均较实施前组明显提高,而且减少了一类切口的感染发生,说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加强了消毒供应中心各环节的监督机制,减少了医疗污染的扩散,消除了潜在风险,降低了医疗风险,提高了工作质量,能够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能够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有效降低由于消毒供应中心因素导致的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为手术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无菌器械供应
无缝隙管理在手术室术后器械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供应足 需求旺 老百姓“菜篮子”拎得很舒心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与运用
“扇形折叠法”治疗巾在“三巾”无菌盘中的改良应用
新型一次性无菌治疗巾的设计及应用
无菌操作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健身器械
对萼猕猴桃无菌离体再生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