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岚(南京工程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陶思炎(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据统计,《诗经》中共出现草113种、木75种、鸟39种、兽67种、鱼20种、虫29种。这些草木虫鱼鸟兽是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重要媒介,在《诗经》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诗经》中文字的读音和含义有古今、地域的差异,尤其是秦朝“焚书坑儒,典籍失传”所造成的文献的“口耳相授”,[1]使《诗经》中的名物所指变得不再清晰。因此,专门研究《诗经》名物的一门学问——《诗经》名物学,成为了中国历代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三国时期吴人陆玑所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被认为是最早的名物学著作,对《诗经》中的175种动植物进行记录与说明,对后世影响颇大。在中国《诗经》研究的影响之下,日本学者也对《诗经》名物学有所涉及。《诗经小识》(约成书于1709年)是新井白石为适应教学的需要,邀请稻若水执笔的日本《诗经》学史上第一部名物学专著。[2]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日本诞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名物学研究成果。
为了能够在视觉上更加直观,令人一目了然,《诗经》名物研究逐渐出现了附有图像的书籍。据《隋书·经籍志》,六朝梁有《毛诗图》,《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有《毛诗草木虫鱼图》二十卷。[3]可惜这些书籍均已亡佚,今人无法确知其具体内容。从后世影响来看,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徐鼎的《毛诗名物图说》与日本天明五年(1785年)冈元凤纂、橘国雄画的《毛诗品物图考》,是《诗经》图学史上的两部代表作品,且是今所能见的最早的《诗经》图考。[4]《毛诗品物图考》在清末光绪年间从日本引进后,成为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中国孩童之读物。遗憾的是,此两部经典作品的图像均为黑白线描。没有了色彩的辅助,在区分某些相似动植物的相近性状时显得欠缺。
日本江户时代的弘化、嘉永年间,儒学者细井徇与京都一带画工商议共同编撰一本绘制《诗经》名物的彩色图册。细井徇,号东阳,曾为僧为医,撰有《四诊借要》等。他有鉴于因时地之差,古今之异,《诗经》名物多所难辨,孔子所云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的目的难以达到,因此亲自审定画稿,并“加以着色,辨之色相,令童蒙易辨识焉”,遂成此《诗经名物图解》。[5]此套博物学书于1848年成刊后,因其彩图精美而备受推崇。其原本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目前国内有引进出版的多个版本,具有代表性的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诗经名物图》和中国画报出版社的《美了千年 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等。
《诗经名物图解》共三卷,分草、木、鸟、兽、鱼、虫六部,收图两百多种。书中有弘化四年(1847年)作者细井徇之自序、嘉永戊申年(1848年)松堂清裕所作之序以及嘉永辛亥年(1851年)花木鸿所作之跋。三卷图册分为草部三册、木部两册、禽部两册、兽部一册、鳞部一册、虫部一册共十个画册贴。每一幅画作均在名物旁用中文标注其名称,大多为一字、二字,极少有多字的释义,亦不附原文。与之前图文结合为特征的带图本解说书不同,此书的核心就是彩图,且彩图极为写实。因每种名物在《诗经》中可能不止出现一次,故书中彩图适用于该名物出现的每一处。如同一本品读《诗经》的图典,此书可供读诗之人用作工具书随时查阅。
该书木部两册所描绘的对象均为木本植物,包括乔木与灌木。粗枝大叶与纤花细果的描绘能够融于一册而不显突兀,得益于作者灵活运用边角式构图,选取该植物最具有识别特征的部位进行描绘。如高大乔木松、柏、梧桐、柳,均只绘制局部粗壮主干与少许枝叶,松柏之树皮均粗糙,但树干上的片状与条状开裂不同;梧桐与柳之树皮均光滑,但梧桐笔直、柳树婀娜,加上梧桐的掌状大叶与柳树的长条状小叶之对比,寥寥几笔特征立现。再如栗与榛均为壳斗科植物,其树干、枝条、叶片均有类似特点,唯有果实特征差异巨大,于是整张图上仅绘一枝长有果实的小枝,如同宋代折枝画一般的构图将枝干均略去,而对果实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绘。从高达数十米的大乔木到低矮不及膝的小灌木,均能于同等大小的一页纸上突显其特征而让观者一眼即可辨识,作者的绘画功力可见一斑。
书中细腻精致的绘图,让读诗之人品味《诗经》时宛若亲见诗中之物生动呈现于眼前,有利于对诗中的情境进行理解与把握。其中对植物特征的精准描绘,反映了作者对植物的观察入微。可以猜想,画工们为了准确绘制出植物的特点,尤其是对同科同属植物进行有效区分,极有可能采集了标本并根据标本进行描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书中大量“折枝图”的由来。但是《诗经》的诞生地在中国,其中所描述的植物也都原产于中国,这对身处日本、仅能在日本采集标本进行描绘的日本画工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另外古今汉语所指的差异性也会导致今人在借助《诗经名物图解》去认识《诗经》名物时产生误差,这就需要对存疑之处进行辩正。
从字面上看,《诗经名物图解》中仅出现一种柳。但按照植物分类学来看,《诗经名物图解》中题名为“杨”的植物并不似杨树般有大叶片,加之《尔雅》云:“杨,蒲柳也”,《诗草木今释》也主张此为蒲柳,故《诗经名物图解》中的杨应为杨柳科柳属的蒲柳。另《诗经名物图解》中所绘的一种杞具有杨柳科柳属杞柳的特征,《诗义疏》也云:“杞,柳属也”,故《诗经名经名物图解》木部中的“蒲”篇,描绘的可能是带“蒲”字的蒲柳类植物。图绘中其枝条上有大型花芽,与同科同属的银柳之银芽极其相似。物图解》中的杞应为杨柳科柳属的杞柳。此外,《诗
图1 《诗经名物图解》柳
图2 《诗经名物图解》杨
图3 《诗经名物图解》杞
图4 《诗经名物图解》蒲
综上,《诗经名物图解》中一共描绘了四种“柳”,具体如下:
(1)柳(杨柳)
《小雅·采薇》中描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对柳树姿态的最好概括,也暗含了柳与别离之情的联系。另有《国风·齐风·东方未明》《小雅·小弁》《小雅·菀柳》中均提到柳。《诗经名物图解》中所绘的柳为典型的垂柳,树干微弯,枝条下垂,仿佛随风飘扬。
柳(Salix babylonica L.),杨柳科柳属,又名杨柳(《本草纲目》)、垂柳(《群芳谱》)、小杨(《说文》)。落叶乔木,枝条柔细下垂。叶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花单性,先叶开放,葇荑花序。果实蒴果,种子具绒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扦插易活,广为应用。嫩枝可编筐筥,木材可为器具、炭薪,可种植在庭院与河岸旁,以做藩篱和巩固河堤。古人离别时,常折柳送别,因杨柳依依相互靠在一起,不忍分别之故。历代不少诗词用柳来表达心中的离愁别绪。
(2)杨(蒲柳)
《国风·秦风·车邻》中描述:“阪有桑,隰有杨”,即桑树长在坡上,杨树长在低洼处。另有《国风·陈风·东门之杨》《小雅·南山有台》《小雅·菁菁者莪》《小雅·采菽》均提到杨。根据《诗经名物图解》中对杨的描绘,并不似杨树般有大叶片。《尔雅》云:“杨,蒲柳也”。《诗草木今释》也主张此为蒲柳。
蒲柳(Salix sinopurpurea),杨柳科柳属,又名蒲杨、水杨、青杨。落叶乔木,枝杨起直立。叶长披针形,先端尖。葇荑花序上排列了无花被之小花,单性花雌雄异株。花期4月,果期5月。自古多种植于园圃、道路间。又因其喜欢低洼水多处,故广植于河岸以固堤防。材质轻松,可为器具、炭薪及制作火药之用。花期长,是河北春季重要的蜜源植物。
(3)杞(杞柳)
《国风·郑风·将仲子》中描述:“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即不要越过我家的墙,不要攀折我家的树杞。《诗义疏》云:“杞,柳属也”。
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杨柳科柳属。落叶灌木,嫩枝有丝状毛。叶倒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花单性,雌雄异株,小蕊花具2雄蕊,大蕊花具1雌蕊,各包以一黄绿色苞片。果实蒴果,种子细微。花期5月,果期6月。自古以来是我国的栽培树种,枝条柔韧,皮易剥离,为编织良材。枝条用火烤后可以弯曲制作器物,如孟子曾用杞柳弯曲成“桮棬”(杯圈)来比喻人性。
(4)蒲(银柳)
《诗经名物图解》中出现了两种“蒲”,一为草部,二为木部。《国风·王风·扬之水》中描述:“扬之水,不流束薪……扬之水,不流束楚……扬之水,不流束蒲”,即涛涛河水不能漂动一束薪、一束楚、一束蒲。根据三者的并列关系,此处的蒲应为木本植物。再观《诗经名物图解》木部中的“蒲”篇,描绘的可能是带“蒲”字的蒲柳类植物。其枝条上有大型花芽,与同科同属的银柳之银芽极其相似。
银柳(Salix argyracea E. Wolf),杨柳科柳属,又名银芽柳。大灌木,小枝淡黄色至褐色,嫩枝有短绒毛。芽卵圆形,钝,褐色,初有短绒毛。叶倒卵形至阔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花先叶开放。花期5-6月,果期7-8月。冬季芽硕大,呈毛球状分布于枝条上,如今常被染成彩色贩卖,供春节装点家居之用,是插花的常用花材。
图5 《诗经名物图解》杞1
图6 《诗经名物图解》杞2
图7 《诗经名物图解》杞3
《诗经名物图解》中一共出现了三幅题名为“杞”的画作,其所描绘的植物为三种不同的植物,具体如下:
(1)杞1(杞柳)
此为杞柳,见前文“(3)杞(杞柳)”。
(2)杞2(枸杞)
《诗经名物图解》中带红色椭圆形果实的杞为枸杞。明代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云:“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国风·秦风·终南》中的“有纪有堂”之“纪”为假借字,实为枸杞。[6]此外《小雅·四牡》《小雅·四月》《小雅·杕杜》《小雅·北山》中均提到杞。《诗传》云:“杞,枸檵也”。即为枸杞之古名。
枸杞(Lycium chinensis Mill.),茄科枸杞属。多分枝灌木,枝条细弱,弯曲或俯垂,小枝顶端成棘刺状。叶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花冠漏斗状,淡紫色。浆果卵圆形,红色。种子扁肾形,黄色。花期5-9月,果期8-11月。枸杞常和酸枣、黄荆一同生长在干旱的黄土高原上,是黄河流域常见的耐旱植物。其植株一年四季可供食用,为重要药材。
(3)杞3(枸骨)
《诗经名物图解》中叶片带刺的杞为枸骨。即李时珍所描述的“枸杞”名称由来中,“棘如枸之刺”的“枸”。《小雅·南山有台》中描述“南山有杞”,《小雅·湛露》中有“在彼杞棘”,均指枸骨。
枸骨(Llex cornuta),冬青科冬青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粗,具纵沟。叶二型,四角状长圆形,有硬刺齿;或长圆形全缘,先端具尖硬刺,反曲,基部圆或平截,具1-3对剌齿。花序簇生叶腋,淡黄绿色。果球形,熟时红色。花期4-5月,果期10-12月。四季常青,红果经冬不凋,在欧美国家常用于圣诞节的装饰。
图8 《诗经名物图解·木部》蒲
图9 《诗经名物图解·草部》蒲
《诗经名物图解》中出现了两种“蒲”,分别在草部与木部。在此进行同名之辨析:
(1)木本蒲(银柳)
图10 《诗经名物图解》唐棣
图11 《诗经名物图解》苞棣
图12 《诗经名物图解》欎
此为银柳,见前文“(4)蒲(银柳)”。
(2)草本蒲(香蒲)
《国风·陈风·泽陂》中描写:“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描写了水生植物香蒲与荷花共同生长的画面。另有《小雅·鱼藻》《大雅·韩奕》均提到蒲,也与湿地、沼泽有关。《诗经名物图解》中的草本蒲即为湿地的重要指标植物——香蒲,水边多可找到。
香蒲(Typha orientalis),香蒲科香蒲属,多年生泽生草本。地下茎白色可供食用,叫“蒲笋”。叶片带状,平滑柔软。圆柱形穗状花序,花有绒毛,收集后可充为填充物,称“蒲绒”。花粉供药用,称“蒲黄”。花果期5-8月。
《诗经名物图解》中,涉及到唐棣、棠棣、常棣、苞棣、棣与欎的有三张图。其中唐棣与棠棣字音相同,皆指“唐棣”。棠棣与常棣中“棠”“常”字形相近,引发许多错误,但实际为两种植物。常棣就是棣,也就是欎,俗名郁李。《诗经名物图解》所绘的欎为开粉色小花的小乔木,与郁李的特征符合。而所绘的苞棣中,“苞”为形容词,实际指“棣”,也应为郁李。但所绘的果实却像豆梨、海棠、山楂果一样,不似郁李之果实,恐是绘者根据同科可食用之果实自由发挥而成。
(1)唐棣
《国风·召南·何彼襛矣》中描述:“何彼襛矣,唐棣之华”,即何物如此繁盛美好?正是唐棣盛开的花。另有《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中的“扶苏”也指唐棣(也有说为桑树)。
唐棣(Amelanchier sinica),蔷薇科唐棣属,又名棠棣、栘(《尔雅》)、夫栘(郭璞)、枎栘(《本草》)。落叶小乔木,小枝细长。叶长椭圆形,先端锐尖,叶缘前半部有细锯齿,基部全缘。顶生总状花序,花瓣白色细长,雄蕊20,花柱5。梨果近球形,直径1厘米,蓝黑色。花期5月,春日先叶开花或花叶同放,丝状花瓣紧密排列,香气浓郁。一般植物的花均为先合后开,此花先开后合,极为特别。此篇描写周公之女下嫁诸侯时排场仪式壮大,用唐棣花和桃李花来形容车服的华丽盛况。
《诗经名物图解》中描绘其为乔木,盛开白色细长花瓣的花朵,与唐棣特征相符。《诗草木今释》说它又名郁李,且为灌木,应是误将其当做了“常棣”。
(2)苞棣(郁李)
《国风·秦风·晨风》中描述:“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指山上有棣树,洼地有檖树。《诗经名物图解》中为其题名“苞棣”,苞是形容茂盛状,实则为“棣”。《小雅·常棣》中的常棣也指棣,有的版本将其误写作“棠棣”,应是字体相近导致的错误。蔷薇科的山楂、郁李、山里红都有“棠棣”的俗名。《诗经传》云:“郁,棣属。”《国风·豳风·七月》中有“六月食欎及薁”,其中的欎(有的版本为鬱)就是郁,即郁李,也就是棣。
郁李(Prunus japonica Thunb.),蔷薇科樱属,又名车下李(《诗疏》)、栯木(《山海经》)。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小枝细长。叶卵形,先端急尖,叶柄长。花1-3朵簇生,单瓣或重瓣,白色至粉红色。果近圆形,暗红色。花期5月,果期7-8月。春季繁花满树,初夏硕果累枝。果实大如李,味甜,花和果实都香馥浓郁,故名郁李。种子称“郁李仁”,可入药。
图13 《诗经名物图解》椒
图14 《诗经名物图解》樗
(1)椒
《国风·唐风·椒聊》中描述:“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椒聊且,远条且”,又“椒聊之实,蕃衍盈匊……椒聊且,远条且”,赞扬了椒的果实繁盛,香味远扬。
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Hance.),芸香科花椒属,又名花椒(《尔雅义疏》)、家椒(《诗毛氏传疏》)、秦椒。落叶小乔木或灌木,茎干有粗壮皮刺。奇数羽状复叶,叶轴具窄翅,小叶卵形纸质,具细锯齿。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小花五瓣黄绿色。小球果紫红色,成熟时裂开。花期4-5月,果期8-9月。整株具有香气。果实自古以来就被作为香料使用,叶具辛香,可煮食,也可晒干研磨成粉作为香料。果和叶可用来泡制 “椒酒”,荆楚民俗正月初一要以之拜贺君亲。汉代皇后所居宫殿以花椒果实和泥涂壁,取多子、辛香之意,称为“椒房殿”。后世以“椒房”代指皇后。
在《诗经名物图解》中,对椒的描绘仅有枝叶,能清晰地看到枝条上的刺以及典型的奇数羽状复叶。遗憾的是,花椒的果实极有特色,在这张图中并未描绘。那小小的红果开裂,吐出黑色果仁的景象,却在题名为“樗”的图中出现了。
(2)樗
《国风·豳风·七月》中描述:“九月叔苴,采茶薪樗”,即砍樗做柴薪。另有《小雅·我行其野》中描述“蔽芾其樗”,即樗长得十分茂盛。
樗(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苦木科臭椿属,又名臭椿(《本草纲目》)、鬼目(《图经本草》)、虎目(《本草拾遗》)、虎眼(《广群芳谱》)。落叶乔木,嫩枝被黄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状披针形,全缘,背后有腺体,发出特殊的臭味。圆锥花序顶生,翅果扁平长椭圆形,中间一粒黑色种子,黄中带红,极像老虎的眼睛,可能是其别名“虎目”“虎眼”的原因。花期4-5月,果期8-10月,秋季果实成串挂在枝头,颇为壮观。《庄子》认为臭椿枝干肿大弯曲,无法成为工匠用材。自古以来,人们以“不材之木”形容臭椿,也以樗材表自谦。
在《诗经名物图解》中,对樗的描绘与臭椿之特征完全不同。图中果实似椒,二回羽状复叶既不似臭椿,也不似花椒,可能是绘者的自行创造。
《国风·秦风·晨风》中描述:“山有苞栎,隰有六驳”,即高山上有栎树丛,低洼地有驳树丛。《尔雅》认为“驳”是身上有花纹,专吃虎豹的兽类。但从对仗的角度看,上文是植物,这里也应是植物。历代注《诗经》者推测其树皮斑驳,《诗疏》称其为梓榆,再根据《诗经植物图解》的描绘与其生长地点的限定,推断为榆科榆属的榔榆。
驳(Ulmus parvifolia Jacq),榆科榆属,又名榔榆。落叶乔木,树皮鳞状薄片剥落。叶披针状卵形,边缘有钝锯齿,细脉在两面均明显。花3-6朵簇生或排成簇状聚伞花序,花瓣4。翅果椭圆形。花果期8-10月,秋季叶色变红,树形优美,姿态潇洒。木材坚硬,供工业用材。茎皮纤维强韧,可作绳索。根、皮、嫩叶均可入药。目前发现最大的榔榆在陕西省,即《诗经·秦风》所在地。
图15 《诗经名物图解》中的驳
图16 榔榆①引自《中国植物图像库》榔榆词条,作者宋鼎,拍摄于云南省昆明市。
在《诗经名物图解》中,梅是唯一一个同种题名与同种实物出现两次的木本植物。一为梅之果实,一为梅之花朵。在《国风·召南·摽有梅》中,描述了梅子成熟之时从枝头纷纷坠地,从“其实七兮”到“其实三兮”再到“顷筐塈之”,借以感慨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在《国风·秦风·终南》中描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指终南山有梅。另有《国风·陈风·墓门》《国风·曹风·鸤鸠》《小雅·四月》均提到梅,多指梅子。
图17 《诗经名物图解》梅1
图18 《诗经名物图解》梅2
图19 楠木②引自《中国植物图像库》楠木词条,作者李策宏,拍摄于四川省峨眉山。
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蔷薇科杏属。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出土梅核证明梅原产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落叶小乔木,小枝细长绿色,树皮灰褐色。叶广椭圆形,先端尾尖,叶缘有锯齿。花单生,近无梗,白色至粉色五瓣,直径2-2.5厘米,香气浓郁。核果近球形,初青色,成熟后黄色,味酸,古时用于调味。先花后叶,花期12月至次年3月,到暮春时节梅子黄落。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以其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受到宋代以来文人墨客的歌咏描绘,被喻为高人、隐士、清友、隐仙。梅花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
但《诗传》认为《国风·秦风·终南》中的梅是楠木,理由是终南山上的“条”为灰楸,对应的“梅”也应为大乔木。此梅与其余诗篇中果实带酸味的蔷薇科梅不同,而是可作栋梁之材的樟科楠木属大乔木。楠木属有许多大乔木种类都可能是本篇所言之“梅”,它们木质坚硬,耐湿耐腐,具芳香而有光泽,是高级建筑用材,古时多用于建造宫殿等高等级建筑。
图像具有文字无法企及的传播力量,不容小觑。《诗经名物图解》彩图精美,植物生动到如同微风轻拂而跃然纸上的程度,受到《诗经》爱好者、植物爱好者、花艺爱好者的喜爱。国内出版商引进出版后,网络上也出现大量相关的书评、书荐,均附有书中所绘彩图。读诗之人被古朴典雅的画作吸引,不自觉地将其作为科普参考书进行使用。《诗经名物图解》能够掀起读《诗经》的热潮,能够有效推动《诗经》名物在大众中的普及,本是值得肯定的事,但若不经考证、不加筛选,将错误的信息刊印散播,则易导致谬误的迅速传播。
笔者选取《诗经名物图解·木部》为例加以辨正研究,对存疑之处进行探讨,旨在降低借助《诗经名物图解》研习《诗经》时被误导的可能性。其余草部、鸟部、兽部、鱼部、虫部可能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希望相关专业人士也能参与到这一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