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保证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当前,高校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两学一做”作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基本内容固定下来,绝大多数党组织能够按要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但活动开展形式单一、活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学习教育活动尚未达到理想效果。
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多由辅导员担任,他们大多数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党务知识理论基础,但年纪一般不大,工作经验缺乏,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都有待提高。教师党支部书记多由专业课教师担任,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多数教工党支部“三会一课”主要是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形式单一,党建活力不足,无法真正激发教工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党支部工作缺乏有效指导。
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着诸多交流,但在党支部建设方面的交流、沟通却少之又少,导致教师党支部建设与教学、育人等工作分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难以落实。学生党支部多由辅导员指导,支部工作与学生专业学习未能有效结合,且学生党员流动性较大,党建与业务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可以融合教师党支部固有的稳定性与学生党支部天然的活跃性,促进师生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基层党建活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党建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的基层单位,承担着“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2]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层重要环节。
因此,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协调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加强师生党支部共建,是提高高校党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现实需求,也是加强党建育人的有效途径,因而,在内容上,共建活动既包括上级党组织部署的“规定动作”,也包括根据共建支部自身需要、近期热点以及师生发展需要而灵活安排的“自选 动作”[3]。
在形式上,要突出师生党员互动,根据共建支部实际,采取不同的共建形式。具体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学习型共建。教师党支部安排教师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的指导员,协助学生党支部书记对支部党建工作以及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进行规划与指导,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二是融合型共建,即共建支部可以围绕主题联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合作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以及教师党员担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等形式,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师生党员思想教育实效。
三是创新型共建,即师生党支部根据共建双方学科、专业等特点,在日常党建工作、学术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探索实践创新,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教师党支部设置通常坚持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业务工作实体和平台相结合,一般设在系、教研室、实验室等教学科研一线部门,学生党支部通常按专业或年级设置。学科的相关性和专业的一致性,给师生党支部共建提供了现实基础,但要想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积极探索师生党支部共建的长效机制。
一是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选优配强支部书记是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支部委员会是党支部日常工作的领导机构,支部委员的选配是班子建设的关键,支部委员会必须做好共建的顶层设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才能顺利开展支部共建,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的选配中,首先要严格政治标准,坚持“首关不过、余关莫论”,同时努力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综合表现优、在师生中威信高的优秀党员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二是加强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与领导,落实各项保障。师生党支部共建需要支部成员积极参加,更需要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与领导,包括经费支持、场地保障、政策支持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4]。在校院党委统一领导下,相同或相近学科、专业的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组成共建团队,在各支部独立运行的基础上,结合师生特点,共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提升学习教育效果,激发党建活力,巩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地位,发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和质量。
制定切实可行的师生支部共建制度,建立健全共建的制度保障体系,是确保师生支部共建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也是支部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基础。
一是上级党组织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指导。第一,要将师生支部共建工作列入上级党组织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作指导与协调;第二,制定共建工作指导办法,通过建立师生党支部共建管理办法、共建活动开展指导办法、共建活动记录制度等,使共建活动有序开展。
二是建立支部共建考核评估体系,突出目标管理与激励考核。一方面,结合共建支部实际,健全支部组织生活制度与目标管理制度,加强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将教学、科研、育人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等融入党支部目标管理体系,保证工作实效。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共建激励机制,对于共建的成功经验,要及时给予表彰表扬和宣传推广;对共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干预指导、总结经验。将共建考核结果纳入支部年终考评、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教师党员的考评结果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学生党员的考评结果纳入期末综合素质测评[3]。
共建工作的开展,必须依托相应的载体与平台才能实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在支部日常工作、教学、科研、校园文化活动等过程中加强师生党支部共建,充分发挥党建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切实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首先,以支部日常党建为抓手,加强融合式共建,提高师生党支部建设水平。教师党员通过共建深入学生群体,能够有效了解学生需求、及时发现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改进工作过程中密切师生关系。在支部日常党建工作中,推进融合式共建,学生党支部发挥自身优势,带领教师党支部创新支部活动形式,提升教师党支部工作活力,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师生党支部在民主评议、评优推优等各项工作中,吸收共建方的考评意见,保证党建工作的全面性、公平性。在党员发展、积极分子培养等工作中,安排教师党员担任学生的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在学生党员发展中征求教师党员的意见、建议,保证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5]。
其次,深化“抓好党建促中心”的理念,加强指导式共建,促进营造优良校风学风。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在学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共建双方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党在新时期的任务、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既有学术含量又有时代气息的支部活动。同时,教师党员通过指导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专业学习,帮助和引导有科研特长的学生成立学术兴趣小组等,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良好学风形成,更好地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融合。
再次,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活动,探索创新型共建,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师生党支部共建,可以有效结合党支部成员的学科专业特点,在校园内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支部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另外,共建支部可以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等社团的力量,发挥党建对团建的指导作用,加强师生沟通,促进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最后,拓展网络共建平台,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将“互联网+”运用到党建工作中。师生党支部拓展网络共建平台,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P2P 交流平台以及“学习强国”等党建APP,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有效传递,拓展学习交流平台,弥补线下学习交流在时空上的限制。同时,师生党支部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合作开发掌上微党课、网络党群互动等,创新活动形式,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