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区和坚 马玲 姜念云(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本文根据对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在巴基斯坦应用情况的调研,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要求,对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建议意见。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以下简称专业机构)的作用,推动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高技术中心)组织代表团赴“一带一路”毗邻国家巴基斯坦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巴基斯坦工业经济部、我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巴基斯坦国家科技大学等多个有关科研机构,以及巴基斯坦有关技术集成商企业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驻巴分公司等单位,广泛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建议,并就中巴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这其中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017 年《经济研究参考》发表文章对“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基本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涵盖了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等世界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在内,该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38%,人口占全球总量的62%,而GDP 总值却只占全球总量的31%。按照世界银行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的划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为中等收入国家。
巴基斯坦虽然在2018—2019财年GDP 已达到约2914.6 亿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65 个国家中排名15 左右,但其约2.08 亿的人口基数,使其人均GDP 约为1480 美元,列入21 个“中低收入”国家之列(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 数据库、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和巴基斯坦年度经济调查报告)。近年来,得益于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对巴的支持,巴基斯坦的经济增速保持着3.3%~5.8%的中速增长态势。
巴基斯坦是较为典型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6.5%左右,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9%。近年来,虽然巴基斯坦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但总体上仍处于前工业化向工业化初期过渡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过多(占劳动力的42.3%)、工业化比率不够高(2017—2018 财年工业产值增长5.8%,达到十年来的新高,约占GDP 的19%)、服务业过早居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约占GDP的57%),人力资本开发程度不高、城市化程度较低。
由于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各产业间的良性循环并没有建立起来。农业方面,主要以棉花、甘蔗、大米、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主要采用传统人力耕作方式,很少使用农业机械。工业方面,轻纺工业占了较大比例,纺织、食品、制革、水泥、肥料和炼油六个规模型传统产业增长值所占份额最大,机械、电子制造业发展明显不足;能源不足,特别是电力短缺,也大大制约了巴基斯坦的工业化进程。服务业虽然在巴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贡献最大,但还处在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主要以批发和零售贸易、运输和仓储为主,还没有进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高水平、高科技行业的比重不高,金融、保险、教育、科技、商务等的比重也较小。
对此,巴政府官员和有关专家学者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交流访问中,无论是巴基斯坦总理商务顾问、内阁成员还是巴基斯坦工业部长等有关政府官员,无论是巴著名大学校领导还是企业技术集成商,都明确表达希望:一是在农业育种、农业机械化方面得到中方的技术支持与合作;二是在能源开采与利用、电力发展方面得到中方的支持和帮助;三是在信息、先进制造、先进能源和建材技术等方面与中国开展广泛的合作,有更多的高新技术成果在巴转移转化、落地应用,推动巴基斯坦工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四是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能与中国有关科研机构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提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可以说,巴基斯坦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努力向工业化发展、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国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南亚等中低收入国家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以,这些国家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与期盼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加强中巴在“一带一路”中的合作,对有效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共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一带一路”从倡议到落实,我国与各相关国家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并不断深入,具体落实的项目不断涌现,各国结合自身发展所提出的需求和期盼也越来越具体。
从巴基斯坦看,无论是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希望在农业、能源、信息、材料、先进制造等一些具体技术领域,与我国的优势单位合作,希望有更成熟的高新技术成果到巴转移转化、实施应用。
目前虽有一些国内的大专院校和企业与巴有关单位合作,但在“211”“985”或“双一流”名册内的大学不多,有一定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也不多,巴方希望能有更好的渠道和平台帮助他们了解中国高新技术研发单位和成熟成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高质量落实落地。
从对巴的调研情况看,巴基斯坦的工业生产系统还相当落后,大学国家实验室的装备还是西门子、ABB 等西方国家20 世纪末的产品设备。随行的国内专家指出,仅就工业控制系统而言,我国现有成熟的系统如果在这里实施应用,至少可以使其实现跨越一代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在巴国等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的应用和市场空间。
我国的不少高新技术研发单位,特别是企业,虽然非常熟悉国内市场情况,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了壮大发展,但其中有很多还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开拓的意识和能力,不注重走出国门,特别是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市场。
截至2020 年1 月底,中国政府已同138 个国家和30 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 份共建“一带一路”的政府间合作文件,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1000 亿美元,且重点聚焦在铁路、港口、航空、能源等“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基础设施主骨架项目上,充分体现了国家政府间合作发展的战略行动部署。
相比之下,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就迫切需要一批合格的中介组织,在政府间合作框架的指导下,从信息沟通、牵线搭桥、企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我国高新技术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目前,我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部署实施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得到了有关各国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这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机遇,同时也会成为推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国际化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成熟与迭代,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是我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它肩负着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专项、重大任务具体项目的组织管理和推动实施工作。目前首批国家认定的7 家专业机构主要分布于科技部、工信部、农业部和卫健委等部门,均为由长期服务于所属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单位转型而来,对所服务领域的有关科研力量和成果等情况相对比较了解。
以高技术中心为例,从2000年开始,全面支撑和服务于我国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能源、交通、现代服务业、基础研究等领域的国家“863”“973”和支撑计划的项目(课题)管理,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2015 年作为首批专业机构,高技术中心在上述领域先后承担了25个重点专项和1 个面向2030 的重大项目,1600 多个项目,以及500 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对上述高新技术领域和量子、纳米、蛋白质、发育编程、全球变化、大科学装置、变革性技术等方面基础研究,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最新科研与成果动态信息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在长期的科研项目管理中,高技术中心与各地方、行业科技主管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与配合关系,建立起超过6 万多名的同行专家库。
由此可以看到,专业机构与科研创新一线团队有着很广泛和紧密的联系,了解掌握第一手科研动态和成果信息,因此,有可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促进高新技术研发资源和成果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需求对接,为合作各方牵线搭桥,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我们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习总书记的讲话已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和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指明了方向。要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推动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走出国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我们应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为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成立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有关行动工作推进小组,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建议把专业机构也纳入其中,以便及时了解“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在相关科技领域的合作与需求,发挥优势作用,促进相关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对接。
目前我国的专业机构分别隶属不同的部门,分管农业、工业、生物医药、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基础研究等不同领域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项目。希望能以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契机,建立专业机构沟通协作联合体,加强信息沟通、协作联合、相互支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全面支撑与服务。
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在推动我国高新技术走出国门的工作中,专业机构的工作能力必须要首先适应形势的要求,要强化内功修炼,充分提高思想认识,以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完善适应国际交流合作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措施;同时,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既懂科技项目管理、又精通外语(特别是一些小语种)和国际贸易规则的人才培育,努力提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