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第一语言发展规律指导下的儿童第二语言学习

2020-01-09 22:02杜莲艳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动机学习者

杜莲艳

(渤海大学 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 锦州 121013)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第二语言学习,很多家长以各种形式让孩子接触并学习一门外语,但是很多儿童并不能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多数儿童仅仅是为了赶时髦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并不能有效地坚持学习。到了上学的年龄,当外语学习成为考试科目时,学习第二语言仍然是很多学生最费时、费力的事。为了提高儿童第二语言学习效率,笔者展开积极探索,发现儿童第一语言发展规律可资借鉴。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儿童可以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基本掌握母语,能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而掌握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一、儿童第一语言发展的理论研究

一个儿童从出生到学会用母语进行交流,大致要经历以下过程:0~1 岁,语言学习的准备期和发生期;1~3 岁,语言的发展期;4~6 岁,语言的成熟期。长期以来备受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等关注的问题是儿童如何在从出生到四五岁这么短的时间内理解和运用复杂的人类语言。众多学者、不同流派都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我们把各种不同的解释或观点归结为三大类:先天决定论、后天环境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一)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强调人具有先天的语言学习能力,强调遗传因素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甚至否定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先天决定论者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如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1]39。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乔姆斯基甚至认为这一机制与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12 岁以前能自动发挥作用。先天论者推测,儿童在大脑中有一些固有的语言属性帮助他们学会某些语言,称该属性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2]37。简单地说,儿童用四五年的时间掌握语言,能说出和理解以前从未说过和听过的话,是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在起作用。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就是运用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并为这套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赋上各种具体语言的信息的过程。

(二)后天环境论

行为主义框架下的后天环境论源于19 世纪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Ivan Petrovich)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 John Broadus)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主张对人类进行客观的研究,强调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可观察到的行为。人类的复杂行为是通过刺激而建立的一系列反应而学会的。行为主义理论将语言视为一种人类行为,认为语言这种行为与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习惯的养成而学会的。后天环境论强调语言环境和刺激的重要性。

(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先天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问题上片面强调先天遗传的作用,而后天论则过分强调后天环境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这对于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来说,显然是不能全面科学解释的。于是,又有些学者提出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这一学说是以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又被称为认知论。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础上形成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称为一般性的加工能力,这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不一样,这种能力不仅适用于语言活动,而且适用于其他一切认知活动[1]49。儿童获得语言的能力,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机制,而是因为人类具有普遍的认知策略。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只是人的普遍认知能力的一种。语言不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反,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儿童语言的发展与儿童的认知能力相辅相成。

二、儿童第一语言发展规律对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启示

(一)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年龄优势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发展过程都是在婴幼儿时期开始和完成的。许多学者认识到,为了得到适当的发展,儿童必须在生命的早期接触语言,在生命早期有一个特别为习得语言准备的时期,也就是“关键期”[3]。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10~12 岁)之前,由于受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影响,能够自然轻松地习得语言,所以理解和产生语言就容易些。而青春期之后,大多数人的大脑发生了侧化(Lateralization)[4],人脑已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开始失去作用,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了。这对于儿童开展第二语言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即该阶段的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方面有年龄上的优势。也就是说,4~6 岁学龄前儿童已经基本掌握了母语,而且在认知能力上也有一定的发展,能够听得懂一般的指示、命令。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适当外界语言环境的刺激下,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就可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因而能更快速、有效地学习一门语言。许多理论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对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克拉申(Krashen)等人在比较和区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年龄小的学习者在大多数关键的语言领域最终习得效果都明显好于成人,并且只有在很小的时候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才有可能像本族语使用者一样没有母语口音。

(二)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优势

动机(motivation)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力量源泉。动机因素是成功地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因素,学习者的动机与第二语言习得可以构成一种因果关系。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来自学习者的内部,如学习兴趣、学习者的需求;外在动机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对学习者的精神刺激、物质鼓励。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在初学时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家长的要求和期望,但很多时候或者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反映出儿童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由于儿童总是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愿意接触新鲜事物,第二语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东西,极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可以说,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内在动机是无意识的、自发的[5]。比如说,当一个儿童遇到一个新鲜的发音时,会不自觉地反复练习直到掌握,就像玩一件新到手的玩具。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外在动机可能是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同伴的羡慕,这样的外部动机又反过来促进他们的内在动机从而增强学习兴趣。而且,由于儿童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强,他们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往往是开放的、融合的,会无意识地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接受新环境里的新东西,这样就有助于儿童在单纯的动机中轻松地学习第二语言。

(三)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优势

有些学者认为影响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与态度(attitude)、自尊心(self-esteem)、焦虑 (anxiety)[4]等方面。此处笔者只谈焦虑一个方面。焦虑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情感因素,常常表现为交际焦虑、考试焦虑和对负面评价的焦虑等。过多的焦虑常常使学习者出现不安、受挫、怀疑、担心等表象,从而造成思想上很大的负担和压力,这会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一般来说,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状况,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很少会出现这种焦虑状况,因为他们个性天真,功利性不强,心理压力小,所以可以很轻松地学习。

结语

通过对儿童第一语言发展规律的探讨得出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为有效开展儿童第二语言教育提供借鉴。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且,对于多数儿童来说,一般是在课堂等正式场合学习或者使用第二语言,课堂以外很少有使用第二语言的环境,这实际上就增加了学习难度,也延长了学习时间。所以,要实现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行有效、长效的学习计划。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无论是生理、动机还是情感方面都存在着优势:首 先,儿童的发音器官和肌肉还在发育过程中,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所以语音发音更易趋于标准化;其次,在学习动机和情感因素上,儿童更多是出于兴趣,在学习中几乎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其更多是在自然输入语言的情况下学习。综上,教育者应该把握这些优势,掌握时机对儿童进行第二语言教育,充分发挥其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培养标准化的发音,形成良好的第二语言思维能力,让儿童能够为今后的第二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动机学习者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