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婉贞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支气管哮喘是由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病变,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措施,需长期用药以控制哮喘发作,但多数患者由于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而不能严格遵医用药,导致病情反复发作[1]。基于IMB模型的干预是由WA费舍尔及ID费舍尔提出的一种行为改变理论,其指出患者的行为由信息、动机和行为3方面决定,通过动机性访谈、分析,可激发患者做出行为改变的动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自觉采取健康行为,促进病情转归。基于此,本研究将基于IMB模型的干预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探讨其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0~60岁,平均(38.10±5.50)岁;病程7个月~8 a,平均(4.20±1.05)a。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1~59岁,平均(37.40±5.40)岁;病程8个月~8 a,平均(4.31±1.14)a。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中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2];(2)意识清楚,可完成相关随访研究。排除标准:(1)哮喘持续状态;(2)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3)合并上呼吸道感染;(4)伴有严重精神系统疾病;(5)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合并恶性肿瘤。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1)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干净整洁无异味,每天通风2次,每次30 min,保持病房空气对流,并监测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2)告知患者相关药物使用剂量、使用次数、服用方法,并告知其用药禁忌等相关注意事项;(3)指导患者健康饮食,避免摄入致过敏食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基于IMB模型的干预,具体如下。(1)成立小组。成立干预小组,组员主要包含责任护士、护士长、专科护士、医生等,对组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含IMB模型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护理技巧。(2)信息。耐心与患者交流,评估其身心状况以及对疾病信息的需求强度,依据评估结果组员讨论制定护理措施,为患者介绍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病情进展、目前治疗状况及遵医治疗对病情控制的影响。(3)动机。专科护士进行动机性访谈,鼓励患者诉说内心真实想法,对患者认知错误及不足之处进行补充纠正,分析严格遵医治疗的重要性,强化其遵医行为意识;为患者演示吸入技术;对家属进行支气管哮喘相关知识强化教育,叮嘱家属多陪伴支持鼓励患者,监督督促患者严格遵医采取健康行为。(4)行为。与患者一起回顾、总结过去1个月的用药、饮食及运动情况,并鼓励患者主诉其过去1个月的内心真实感受,解决其心中疑惑;让患者自己演示吸入技术,护理人员进行评估、指导。均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1)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评分10~4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3]。(2)遵医行为。采用医院自制遵医行为量表评估患者遵医行为,主要包含定期复查、遵医用药、规避诱发因素等方面,总分100分,<60分为不遵医,60~90分遵医性一般,91~100分为遵医性良好。总遵医率=(遵医性一般例数+遵医性良好例数)/总例数×100%。(3)支气管哮喘发作控制率。随访1 a,统计支气管哮喘发作控制情况,采用哮喘控制测试评估,不足20分为未控制,20~24分为部分控制;25分为完全控制。控制率=(部分控制例数+完全控制例数)/总例数×100%。
2.1 自我效能感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GSES评分分别为(22.10±4.70)、(21.20±5.06)分;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GSES评分分别为(27.51±5.31)、(32.45±5.75)分。干预前,两组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GSE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遵医行为对照组不遵医8例,遵医性一般10例,遵医性良好14例,总遵医率为75.00%(24/32);观察组不遵医2例,遵医性一般10例,遵医性良好20例,总遵医率为93.75%(30/32)。观察组遵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39)。
2.3 支气管哮喘发作控制率对照组未控制8例,部分控制8例,完全控制10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控制率为75.00%(24/32);观察组未控制1例,部分控制6例,完全控制25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控制率为96.88%(31/32)。观察组支气管哮喘发作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5,P=0.031)。
基于IMB模型的干预将影响患者行为改变的因素分为信息、动机、行为3个方面。通过为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知识,可为其行为改变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动机性访谈,可充分掌握患者内心真实想法及对信息的需求,并依据其需求进行健康宣教,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的需求,树立正确观念,消除患者顾虑,增强其自信心,促使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护工作。吸入糖皮质激素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措施,可有效控制哮喘发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存在不合理换气、装置摆放错误等问题,导致治疗效果不甚理想[4]。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通过为患者演示吸入技术,可使患者正确掌握一些简单的治疗处理措施,而后期通过观察评估患者吸入技术掌握情况,可及时发现其吸入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纠正,从而保证科学、有效的治疗。家属的参与不仅可为患者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满足其身心需求,提高自信心,且有助于监督督促患者遵医用药,采取健康行为,从而有效控制病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GSES评分、总遵医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给予支气管哮喘患者基于IMB模型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和遵医行为,有助于控制病情。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支气管哮喘发作控制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IMB模型的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支气管哮喘发作,改善预后。
综上,基于IMB模型的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支气管哮喘发作,提高自我效能和遵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