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厚勇
(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盐城 224007)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主流思想意识及其物质文化遗产。红色资源对党和国家的进步,对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影响。”[1]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具有政治性和理论性强以及涉及内容广泛的特点,因而容易出现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因此,在“概论”课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优势,增强感情材料,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在“概论”课教学中引入红色资源,不断丰富、充实课程内容,有助于增强“概论课”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为顺利实现“概论”课教学目标和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充分利用“概论”课教学载体加强大学生红色资源传播教育,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更加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红色基因。
高校开设“概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使大学生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对党在新时代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有更准确的把握、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增强“四个自信”,不断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概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教育功能,对顺利实现“概论”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亲和力、感染力强的优势,向大学生讲清楚党领导人民砥砺前行,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境界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那些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能够使大学生在一个个鲜活案例面前,找准个人奋斗的价值坐标,始终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自觉培育高尚的情操品质。例如,可以通过讲述“叶挺作《囚歌》以明志”“南京路上好八连”“狼牙山五壮士”等事迹,促使大学生更加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讲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战斗在日寇心脏的虎胆英雄——王耀华”等事迹,使大学生更加深切体悟革命历程的坎坷艰辛,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育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讲述“项英不吃‘小灶’”“彭雪枫家书说廉”“勤俭节约的黄克城”等故事,促使大学生自觉弘扬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第二,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在“概论”课教学中,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经典案例,讲好红色故事,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促使其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充分结合红色资源讲清楚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使大学生深刻领悟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讲清楚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步,使学生深刻领会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讲清楚党领导人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战胜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和严峻考验的历史经验,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讲清楚党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不断发展创新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学生深刻领会为何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种种挑战的客观要求。面对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需要坚定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基因需要合适的载体与渠道。对青年大学生而言,“概论”课教学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载体与渠道。“概论”课主要阐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深入全面地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从而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概论”课教学中穿插红色资源案例,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直观、准确和深刻地理解党领导中国人民致力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有助于深化他们对蕴含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厚重文化内涵的理解,促使其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的革命文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自觉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觉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腐蚀的免疫力。
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艰辛奋斗历程中,带领中华民族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今天,在祖国境内各个角落,都有大量的红色历史遗存。以苏北地区为例,在中国共产党和江苏地方党组织领导下,苏北人民经受了革命的洗礼锤炼,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红色资源。盐城、连云港、宿迁、淮安等地都保留有丰厚的历史遗存。苏北大地内涵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本地高校“概论”课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苏北地区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来看,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重大革命事件旧址、纪念建筑物和纪念馆,如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旧址纪念馆、中共海属地区早期党组织活动基地、盐城新四军军部重建纪念馆、淮安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宿迁宿北大战纪念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等;第二类是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牺牲的革命志士陵墓、陵园和在党史、军史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的故居或纪念馆,如淮安刘老庄烈士陵园、邳州淮海战役碾庄战斗革命烈士陵园、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盐城阜宁的顾正红故居等;第三类是记录中国革命艰难历程、缅怀革命先辈光辉业绩的纪录片、电影、著作等文艺作品,如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年出版的《黄克诚与苏北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反映周恩来伟大生平的纪录片《周恩来》、江苏盐城电视台根据新四军抗战故事改编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喊魂》等。
从苏北地区红色资源的精神形态来看,近代以来,诞生于或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的革命先辈以及人民群众,在为争取中国革命胜利、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优良作风。这些精神财富具体包括“铁军精神”“周恩来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这些具体的精神形态都体现了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坚贞不屈、敢于牺牲的精神品质。总之,丰富多样的苏北红色资源充分见证和记载了苏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祖国繁荣富强而英勇奋斗的艰辛历程,层次高、价值大、特色鲜明、影响深远,是优质红色文化资源。
把苏北红色资源适时配置到“概论”课专题教学中,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并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苏北红色资源与“概论”课的专题教学契合之处众多,突出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苏北红色资源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充分挖掘利用中共海属地区早期党组织活动基地、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以及泰兴苏维埃公园等红色资源有助于向学生讲清、讲透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和内涵;充分挖掘利用泰州中国人民海军诞生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和故居等红色资源有助于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第二,苏北红色资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讲授有机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利用苏北红色资源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基本方略及其历史地位。如在讲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这一专题内容时,可以充分挖掘铁军精神的时代价值,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所承载的民族脊梁的伟大力量,以此培养学生养成勇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敢于承担实现中国梦重任的历史责任感。在讲授“‘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近年来苏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和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使学生对什么是新发展理念、为何要贯彻执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和保障中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有更深切的体验和更准确的理解。
近年来,高校在探索将红色资源,尤其是地方红色资源引入“概论”课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本土红色资源挖掘开发利用力度不够,引入课堂教学的红色资源内容较为单薄;红色资源传播教育手段单一陈旧,亲和力和吸引力不足;红色资源课外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效性有待增强,等等。鉴于此,进一步推进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概论”课有机融合的对策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实现红色资源与“概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首先要充分挖掘、整理本土红色资源,建立健全“概论”课的红色资源教学体系。为此,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多渠道收集、整理祖国各地,尤其是本省、本地域的红色资源,特别是那些尚未被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没有充分引起重视并利用起来的红色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红色资源都适合纳入“概论”课教学体系中。无论是“概论”课教学内容,还是红色资源内容都十分丰富,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取舍。一方面,需要对“概论”课程内容进行选择。2018 版“概论”教材较2015 版“概论”教材在章节体系、内容结构方面有一定调整,因而教师授课前必须熟悉教学大纲精神和教材内容,从整体上准确把握知识框架和逻辑结构,然后再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并结合时政热点来选择相关章节、专题和知识点,适时、适度穿插运用红色资源辅助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对红色资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以现实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主要衡量标准,选择相应教学素材,坚决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潮流相悖的素材。例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内容时,一般会选择播放五四运动方面的相关视频,但老师在播放视频时也应对视频中有关火烧赵家楼以及痛打卖国贼的场景予以分析,告诉学生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条件下,要坚持理性爱国。还应多选择学生较为容易和方便接触到的红色资源,特别是本地的革命展览馆、烈士纪念馆等。[3]23如,笔者所在的盐城市就有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抗大五分校旧址等众多的经典红色资源可供选择。
传统的“概论”课教学方式通常以讲授为主,虽然也会采取案例呈现、视频播放等方式,但总体而言,教学方式仍旧比较单一;加之“概论”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高。要想提高“概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施教者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变呆板的单向灌输为活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
深入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有效途径。方法一是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更加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通过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红色资源及其时代意义来导入课程,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创立新中国新社会的艰难而又光辉的历程。这样不但能使课堂教学氛围热烈,更重要的是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红色资源知识真正做到不仅进课堂、进教材,而且进头脑。专题式教学。开展专题教学,有利于开启学生思路,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联系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相关红色资源整合成不同专题向学生进行讲授,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注重从正面分析问题。例如,在讲授铁军精神这一主题时,可以将其分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严明纪律”“爱党爱国爱民”“实事求是”等若干个专题,既相互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方法三是研究性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深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指导学生对家乡的红色资源进行细致考察,并要求大家认真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锻炼了积极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也提高了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辨别是非的能力。”[3]50此外,还有体验式教学法、访谈式教学法等。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概论”实践教学中,加大红色资源有机融入的广度和深度是使大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国情,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其独立思考、实践研究的创新能力。
从“概论”课程教学的特点、可操作性和效果性等方面考虑,红色资源的实践教学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一般主要采取“听、读、讲”等形式。“听”即组织学生听各种专题报告。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听取省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关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重大事件所作的讲座或报告。通过聆听报告,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邀请一些老红军、老战士或劳模做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辅导报告,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坚定其理想信念,提升其精神境界。“读”即诵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通过反复诵读经典,并撰写读后感,使学生深刻领悟经典的理论精髓,进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领导人著作,并联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开展理论研究,撰写小论文。“讲”即开展主题演讲。利用重大事件纪念日,开展主题鲜明、感染力强的演讲活动,如在改革开放40 周年之际,组织学生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开展演讲比赛。
校外实践一般主要采取“参、调、服”等形式。“参”即实地参观学习。选择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直接体验历史,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并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历史的认知。“调”即调查研究。在任课教师指导下,选择省内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农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对象,引导学生重点调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了解社会,感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形势,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服”即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社区流动站,选派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轮流进站承担相应的工作。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长见识,培育志愿服务奉献精神。总之,拓展红色资源校内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社会阅历,增强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