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纳
(山西省运城市畜牧兽医发展中心 044000)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成年鸡、育成鸡、雏鸡均可感染,主要侵害2 周龄内的鸡雏,是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如未及时发现,提早治疗,极易在鸡群中大面积传染,造成鸡苗大批死亡。特别是种鸡场,一旦感染,如果控制和净化不力,孵出的雏鸡死亡率为30%~40%,甚至高达50%,对养鸡场危害严重。
鸡白痢沙门氏菌对热抵抗力较弱,70℃加热20min、100℃加热1min 死亡。用3%石炭酸液、0.1%升汞液、0.2%福尔马林液、0.3%来苏水,15~20min 可杀死本菌,用过氧乙酸熏蒸,杀菌效果更好。
本病在雏鸡中广泛流行,危害较大。2~3 周龄发病最多,以后则逐渐下降。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传播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病鸡粪便、分泌物含大量病菌,污染饮料、饮水、用具等,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同一群鸡,叫作平行传播。另一种方式是带菌母鸡产的卵带菌,在孵化中白痢菌发育增殖,有的鸡胚死亡,有的出壳后发生败血症死亡,还有未发病或耐过的雏鸡,又称为带菌鸡,这种传播方式叫垂直传播。由于带菌卵污染了孵化器,所以多数雏鸡一出壳就感染鸡白痢,这是危害最大的传播方式。此外,带菌公鸡通过交配引起传染。如有鸡舍过冷、饲料营养缺乏、鸡群拥挤等不良因素,更容易促使本病的发生。
带菌卵孵化的雏鸡,大部分孵出后7d 内死亡。孵化时感染的孵出后2~3d 发病、死亡,10 日龄左右达高峰,2~3 周后逐渐减少。
发病分急性和慢性。急性病雏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慢性病雏精神萎靡翅下垂;缩颈闭眼打瞌睡;食少怕冷挤一起。病雏排白色黏稠粪便,黏附在肛门周围,甚至堵塞肛门,后期听到疼痛尖叫声。多数于7~10 日龄死亡。病雏有的呼吸困难,有的关节肿胀跛行,少数耐过的病鸡发育迟缓,生长不良,成为带菌鸡。
常发生于40~80 日龄鸡,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不振、食少下痢的鸡,每天都有鸡只死亡。病程较长,持续20~30d,死亡率为10%~20%。
无明显症状,鸡群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处于低水平,死淘率高于正常鸡群。部分鸡因卵黄囊炎引起腹膜炎,腹膜增生,腹部膨大下垂。
(1)7 日龄以下死亡的幼雏脐环愈合不良,卵黄变性变质呈黄绿色。7 日龄以上死亡的幼雏,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红色出血条纹和黄白色小坏死点。心外膜上有白色隆起,心肌内有小坏死点。肺充血,有灰黄色坏死点。有的肌胃、肠壁有灰白色坏死点,盲肠内有白色凝块充塞。有关节炎的病例,关节部充血肿胀,切开后流出灰白色或黄色黏液。
(2)育成鸡与雏鸡剖解病变相似,肝脏肿大更明显,土黄色,质脆易碎大量出血,腹腔积聚血凝块。
(3)成年鸡感染白痢菌后多数呈隐性经过,成为无症状的带菌鸡,剖检无特征病变。母鸡可见卵巢炎,输卵管炎,卵黄性腹膜炎。公鸡可见睾丸萎缩、输精管闭塞。
根据10 日龄以下幼雏病死率高,排白色下痢便,结合剖解特征病变,疑似鸡白痢。确诊需实验室技术做细菌分离鉴定。2 周龄以内幼雏的常发病除鸡白痢外,还有大肠菌、葡萄球菌、绿脓菌及其他沙门氏菌病。还有雏鸡的曲霉菌性肺炎及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其他疾病,与鸡白痢有类似症状。对中雏、大雏及成年鸡的诊断还应注意同禽霍乱、鸡副伤寒、大肠菌病或中毒症区别。区别方法是进行细菌检查。
由于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菌鸡,因此,进行严格的检疫、消毒、淘汰病鸡,切断感染源和病菌的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通过连续检疫,淘汰带菌鸡达到净化鸡群的目的。方法是每月检查一次,直至最后两次无阳性鸡为止。检出的病鸡进行无害化处理。
(1)坚持自繁自养,完善选种方式。尽量避免从异地购买种蛋和种鸡,引进无白痢鸡场种蛋或雏鸡;种卵及孵化器要在孵化前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2)搞好雏鸡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饲养密度合理,温度湿度适宜。防止其他飞禽或动物进入鸡舍传播病菌。饲喂全价饲料,满足雏鸡生长所需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3)每日观察,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对全群鸡严格消毒。
(4)药物预防,在雏鸡饮水中加诺氟沙星用于预防。病鸡治疗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等交替用药,选择敏感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