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一丰 张玲琴 王凌 王效田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畜牧水产站 211800)
任何疾病都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尤其是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一旦没有有效控制和切断,容易产生区域性感染,造成大规模疫病爆发。规模化养猪场是促进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但也是疾病爆发和传播的高危区。因此,规模化养猪场对疾病的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原则,了解常见猪病的发病特点和易感原因,根据本养猪场的养殖环境和条件制定规范、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降低疾病感染。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南京浦口区规范化养猪场的防控措施进行详细阐述,供同行交流借鉴。
首先,规模化养猪场具有一定的养猪规模,一旦出现疫病,容易感染整个猪舍(群),造成的危害性较大。其次,由于生猪常见的传染病种类多,且传播途径广,可以通过接触性或非接触性传播,很难彻底净化致病菌。
首先,常见的生猪疾病大多为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个别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专业水平有限,私自用药或胡乱用药,对生猪个体造成更多的损害。其次,部分养殖户在不考虑耐药性的条件下进行抗生素用药,不仅不会根治,还会提高致病菌的抗药性,增加治愈的难度。
首先,生猪疾病种类增多,且大多为变异或新型疾病。对这些新型疾病的检疫防疫工作还不规范、严谨,尤其是许多疫病发生在农村,其检测手段落后,更容易造成大规模疫病感染。其次,造成疫病感染和传播的原因广泛,如长途运输、跨地域性交配、清洁消毒不到位、饲养不合理等都会加重疫病的爆发。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长期饲喂某种药品来刺激生猪生产或繁殖性能提高,但同时可能抑制生猪免疫系统发育,降低生猪免疫机能,最终影响生猪生长发育。
饲养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生猪正常生长,尤其在规模化养殖场,其饲养密度更大,当猪群中猪的数量越多,在外界刺激下会促使生猪体内某种激素的分泌,而这些蛋白物质会严重影响免疫器官发育,不利于生命体活性化,长此以往会降低生猪的环境适应力。
日粮搭配中除了蛋白质、能量饲料意外,还需要补充铁、硒、锌等微量元素,同时还有维生素和钙磷等矿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对机体受体表达具有促进作用,但饲喂不足或过量也不利于生猪正常发育,因此,营养失衡也会增加疾病感染概率。
由于规模化养猪场的养殖数量较多,在饲料购买、配料、运输等多个环节都容易由于人为配置过多而造成积累,在炎热多雨的夏季容易产生霉变,常见致病菌为黄曲霉素,这些霉变饲料被生猪食用后会引发各类疾病,损害脏器,继发多种感染。
3.1.1 合理选址
第一,选址要远离人口密集的区域,地势平坦且有一定高度,有充足的阳光、水源,用电方便,区域降雨量较少或较为干燥。第二,选址要远离其他动物养殖场(基地)、屠宰场、肉产品加工厂,降低区域性感染概率。第三,选择交通便利,但要远离城市、村庄、学校、交通主干道。
3.1.2 规范布局
第一,每个猪舍布局时需要间隔一定距离,首先要对不同猪种进行隔离饲养,最好进行划区域(生活区、管理器、生产区)饲养,生活区要位于生产区的上风向,管理区在生产区的下风向,同时在生产区周边用隔离器防护,以防止野生动物出入,伤害仔猪。第二,猪舍需要具备换气、通风的设备,并提高适量的日照,这样可以降低环境应激刺激。
3.2.1 对生产区进行严格消毒
第一,进入生产区前,工作人员需要沐浴、消毒,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靴,参观人员可以更换一次性工作服。第二,生产区入口每3d 更换新配置的消毒液,产房(舍)每周消毒1~2次,分娩保育舍每周消毒2~3 次,生产区内的饲喂用具、运输设备每周消毒1 次,赶猪通道和装猪台要在售猪后及时消毒[1]。第三,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分袋放入塑料桶(带盖)进行灭菌处理。
3.2.2 对非生产区进行严格消毒
第一,猪场在大门口设立消毒池,与大门口宽度相同,长度大于4m,高度大于0.3m,消毒池上方应有顶棚、消毒喷洒装置。第二,进入猪场的人员必须遵守进场消毒规定,即从猪场消毒通道入场,并对手部、体表、鞋底严格消毒。第三,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餐厅、宿舍等区域坚持每周消毒1~2 次。
3.3.1 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适合规模化养殖场的免疫接种制度。应根据该区域疾病流行特点进行合理规划,结合本厂生猪品种、年龄、配种时间、母源抗体干扰、免疫途径等多方面因素来建立健全适合本厂的免疫程序。第二,免疫前建立免疫接种档案,规范佩戴免疫耳标,严格按照疫苗性质进行不同方法接种(如滴鼻、口服、皮肤刺种、皮下或肌肉注射等)。第三,疫苗接种后定期观察或检测抗体水平,确保免疫效果。而对于体质较弱、妊娠或其他原因接种不及时或不成功的生猪及时补种,并做好记录。第四,合理运输、存储疫苗,减少由于运输不当或存储不合格等人为因素降低疫苗效价。
3.3.2 免疫接种的相关注意事项
第一,注射前对使用的物品进行正确消毒,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疫苗接种,严禁一个针头多头猪使用。第二,疫苗注射前核对生产日期、用量,确定接种数量,最好同批疫苗样品有备用。第三,接种前1 周及接种后2 周内严禁摄入任何抗菌类药物[2]。第四,疫苗使用过程中,若有生猪反应严重甚至死亡,必须和疫苗供应商联系沟通,并对病死猪进行处理。第五,使用前后工作人员应洗手、消毒,注射后剩余的疫苗及空瓶统一装袋处理,勿随意丢弃。
3.3.3 常见猪病的免疫方法
(1)猪瘟:仔猪21~30d 进行首次免疫,肌肉注射4 头份猪瘟细胞苗,60d 进行第2 次免疫,肌肉注射2 头份猪瘟脾淋苗。种公猪春季和秋季分别接种1 次,肌肉注射2 头份猪瘟脾淋苗。后备种母猪配种前10d 接种1 次,分泌后第7~10 天接种1 次,之后的妊娠期无需免疫,仅在产后进行正常免疫即可。
(2)猪口蹄疫:仔猪20d 进行首次免疫,在猪耳根部肌肉深层注射1ml 猪口蹄疫O 型合成肽疫苗,一个月后再免疫1次,此后每半年加强免疫1 次,剂量为2ml。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 次,剂量为3ml。母猪怀孕初期和分娩前1 个月免疫1 次,剂量为2ml。
(3)猪伪狂犬:仔猪出生后的第2 天进行滴鼻免疫,剂量为0.5ml,仔猪38d 加强免疫1 次,肌肉猪肉1 头份的猪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后备母猪配种前1 周接种1 次,肌肉注射2ml。
(4)蓝耳病:发生过该病的猪场需要进行蓝耳病疫苗接种,安全猪群无需免疫。仔猪21d 进行首次免疫,肌肉注射2ml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第一次免疫后的28d 可以进行加强免疫。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 次,剂量为4ml。母猪配种前1 个月接种,剂量为4ml。
(5)猪细小病毒病:后备母猪配种前1 个月进行第一次免疫,之后2 周再进行第2 次免疫,分娩后15d 再免疫1 次,每次肌肉注射2 头份细小病毒灭活疫苗。该疫苗仅在母猪初次生产进行使用,之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6)猪大肠杆菌病:主要通过免疫母猪让仔猪获得免疫力。母猪产前1 个月、产后15d 分别注射2ml 仔猪大肠杆K88/K99 双价基因工程灭活疫苗,或者对7 日龄的仔猪直接注射2ml 即可。
(7)副猪嗜血杆菌病:仔猪3~7d 进行首次免疫,然后3 周进行加强免疫,每次肌肉注射2ml 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菌苗。
(8)猪喘气病:仔猪12d 进行首次免疫,肌肉注射1ml 猪喘气病弱毒菌苗,60d 进行第2 次免疫剂量为1ml。准备留为种用的生猪可以在3~4 月龄时再加强免疫1 次,可以在右侧肺内部(胸腔部位)进行注射,能获得较佳的免疫效果。
第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原则,根据规模化养猪场的管理特点、疫病发生季节或流行规律制定有计划的药物预防计划,并严格执行。第二,选择有针对性、安全性、光谱抗菌的药物,注意药物的理化特性,中药还需要检查配伍禁忌,药物使用前需查看有效期限,避免服用过期药物而中毒。第三,根据生猪性别、品种、年龄选择合适的药物预防,根据药物规定,某些药品使用前需进行药敏试验,并结合生猪体重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剂量。第四,根据猪场环境、生猪或病猪特点选择恰当的给药途径,减少用药时的抵触。
第一,规模化养猪场坚持“全进全出” 的管理模式,每批生猪出栏后工作人员要对猪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半个月后再使用,使用前还应进行一次消毒,这样可以有效切断疾病传播途径[3]。第二,坚持“自繁自养”,如需要引种必须对引种区域进行疫病调查,防止从疫区引种,引种猪需具备《动物防疫合格证》,引种后隔离观察至少1 个月,检查无误后进行合群。第三,规模化养猪场的兽医不能在外有任何兼职,其他兽医入场必须遵守进场规定进行严格消毒,佩换衣物、消毒后方可进入。
综上所述,规模化养猪场疾病的防疫可以从选址、布局开始,经营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消毒,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根据生猪不同年龄段进行疫苗接种,增强生猪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发现疫情及时封锁隔离,通过药物进行有效治疗,日常管理要坚持全进全出养殖方针,引种工作要规范进行。只有将各方各面都制度化、规范化和细致化,才能为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树立一定坚硬的保护屏障,生产出更健康更安全的猪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