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雪峰
(河北省香河县农业农村局 065400)
牛病毒性腹泻还被称为牛黏膜病,患病牛表现出持续性腹泻,这是因为病毒破坏了牛的消化道黏膜,传染性极强。病毒性腹泻主要出现在春冬季节[1]。发热与腹泻是牛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症状,此病潜伏期一般为7~14d,临床可划分成慢性和急性两类。
慢性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为鼻镜糜烂,且发展迅速,体温不会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牛在患病期间齿龈会出现发红情况,口腔不会糜烂,眼睛会分泌出浆状物。同时,发病一段时间后,患病牛脚趾皮肤会产生溃烂坏死情况,进而引起跛行,牛在患上慢性病毒性腹泻后会存活6~12 个月。
急性牛病毒性腹泻则表现为牛体温迅速提升,体内白细胞数量下降。在此过程中,患病牛在临床症状方面十分显著,包含呼吸加快、食欲不佳及精神萎靡。发展到后期会导致以上症状加剧,还会出现便血情况。若感染状况严重,会影响牛血小板及淋巴组织,排出含有许多黏液与伪膜的粪便。慢性牛病毒腹泻和急性相比后者更加严重,一般存活期仅为1 个月,难以实现自愈,需要人为救治。
牛病毒性腹泻属于一种隐性疾病,通常存在7~14d 的潜伏期,并且年龄不同的牛症状差异较大[2]。在增强症状观察的基础上,应检查患病牛的粪便及血清,以便于确诊后运用适合的治疗方案。通过解剖病死牛发现,病变主要体现在消化道及体表淋巴结中,食道表面出现溃烂情况,坏死病灶形状及大小均不相同。患病牛瘤胃黏膜糜烂、出血肠壁水肿、增厚,淋巴结肿大、出血。并且肠道病变十分严重,盲肠和直肠等出现溃疡性增生等。外部诊断后进行病毒分离检测,可以在实验室中确诊。
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属于牛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特点,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所以,在日常饲养过程中,畜牧防疫部门需要重点关注,增强对防疫技术的研究,进而将损失降至最低。同时,在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存在变异情况,进一步增强畜牧防疫难度,因此,防疫部门应在技术方面开展创新研究,落实畜牧养殖防疫工作,确保畜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对牛进行日常饲养过程中,饲养员需要定期清理牛舍,确保牛舍清洁。增强对饲养器具及环境的管理,定时消毒,消除细菌与病毒的生长环境[3]。就牛群饲料及饮水而言,需要定期放入抗病毒药物,扼制病毒的传播。在进行预防用药过程中,需避免同时服用抗生素,如四环素类药物等,不然会破坏牛肠道菌群平衡,提升牛感染病毒的风险。其次,优化养殖净化工作,预防病毒在牛群之间的传播。当出现患病牛后,需要迅速隔离,结合症状进行科学处理,如不存在治疗价值的牛需在第一时间扑杀,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牛进行疫苗接种能在源头预防病毒性腹泻。所以,养殖场可对运用猪瘟兔化组织灭活疫苗防治牛病毒性腹泻疾病。在注射疫苗过程中,需选择妊娠母牛及犊牛,犊牛在出生2 月后可注射疫苗,同时在成年后每年需注射1 次。
现阶段,针对牛病毒性腹泻还不存在特效治疗方式,出现患病牛后需要马上隔离,并及时对病牛予以治疗。运用收敛止泻强心补液等进行治疗,缩短恢复期,降低经济损失。抗生素类药物则能降低继发感染,减少死亡。
综上所述,牛病毒性腹泻的危害巨大,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需做好患病牛隔离工作,定期消毒、清洁,合理用药,防止承担过多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