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金鹏 周汉兴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262200)
ASFV 属于非洲病毒科、非洲病毒属,为DNA 病毒,有囊膜结构,基因为双链线性DNA,呈发卡结构[1],共24 个基因型[2]。该病毒广泛存在于病猪的粪便、尿液、分泌物及体内,并可在长期存活于病死猪尸体及部分肉制品内。ASFV 感染后病死率可达100%,康复猪长期排毒,并可起再次爆发。
该病毒对高温及消毒剂耐受力差,对酸碱环境耐受范围大,对有机溶剂耐受能力弱。ASFV 耐热能力差,60℃条件下加热10min 即可灭活。在低温条件下,该病毒可长时间保持活力。
被感染的病死猪尸体、带病毒肉制品、病猪排泄物、病猪分泌物、被污染的圈舍及运输工具均可成为传染源[3]。寄生虫钝缘软蜱是该病毒传播的重要中间宿主,且带毒时间长,是该病毒难以净化的重要原因。某些其他寄生虫被发现同样具备传播媒介的作用。此外,ASFV 还可通过气溶胶进行较短距离的空气传播[4]。
ASF 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最急性型由于发病急且病程短,往往未表现出明显症状即已死亡,死亡率高达100%。急性型和亚急性型症状最为典型,表现为发热(40~41℃),厌食,精神不振,皮肤发红、出血、水肿,先便秘后腹泻带血,死亡率极高。慢性型症状有间歇热、呼吸道症状、僵猪、皮肤坏死、关节肿大及怀孕母猪流产[5]。
急性型和亚急性型病变最为典型,胸腔及腹腔积水,心包积液,肺脏水肿有淤血,充满泡沫状液体,气管内存在泡沫状液体。淋巴结肿胀,切面呈花斑状,且表面有出血点、出血斑。脾脏肿大明显,质脆且易破碎,色泽变为深红色至黑色,切面隆起且有较多黑红色液体外流。肾皮质及肾髓质有出血点,肝脏及胆囊充血,膀胱黏膜点状出血,肠道黏膜弥散性出血,浆膜有片状或点状出血,脑膜有点状出血。
根据症状和病变可对ASF 进行初步临床诊断,但多种繁殖障碍性传染病存在类似症状及病变。因此需要实验室化验,进行鉴别诊断,并确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红细胞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常规PCR 检测法、荧光定量PCR 检测法、数字PCR 法、生物传感器法、原位杂交法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6]。
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力是动物传染病的有效预防手段。近几年,ASF 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极大地负面影响,加快疫苗研制工作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在ASF 疫苗研制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例如,已成功分离出ASFV 毒株,制备出了候选疫苗,保护剂量已确定。其他相关研制工作也正在有序推进,但仍未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因此,尤其需要注重综合预防措施。
ASFV 为外部传入动物疫病,应当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发展动态,针对性的强化防堵措施,加强国际货物、旅客随身携带物品及国际邮件的检查和检测,避免疫情再度传入我国。强化种群管理,减少外来猪源进入,严禁由疫区引入种猪。加强人员进出消毒及隔离工作,外来运输工具进入需经过严格消毒,禁止一切不必要人员和物资进出。养殖场需要严格做好消毒灭源工作,及时清理粪便和尿液,定期进行消毒工作,开展灭鼠、灭蝇工作。一旦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上报,配合检疫防疫部门做好后续工作。同时,注重相关疫病知识的普及,提高基层兽医工作者和养殖从业者对ASF 的认识,并了解其危害,提高控制疫情的能力,避免出现疫情发现滞后和隐匿不报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