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上永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农业农村局 355500)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兽禽疫病发生概率不断增加。若疾病防控不及时,不仅会直接影响畜牧养殖业的整体发展,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发展,所以,养殖户应重视疾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了解动物疫病整体发病规律,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降低动物疫病造成的不良影响。
部分养殖户并未意识到养殖过程中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如人员、物品随意进出产场或在各生产区间频繁流转;出猪台离场太近,对外来运猪车消毒不彻底,对人员进出、外来物品(包括饲料)入场未制定科学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严重影响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治。
一般而言,养殖户及相关工作人员并未按照具体情况组织接种工作,免疫接种工作程序不科学,免疫接种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养殖户根据主观意愿制定接种程序,兽医指导存在盲目性,操作比较随意,无法确保免疫接种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养殖场管理存在漏洞,使外来病原进入养殖场,并在内部流行,使得畜禽由于病原侵蚀而患病[1]。
基础设施与技术直接关系到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治,基础设施与技术落后便无法确保动物疾病防治的有效性,严重的会造成大规模死亡。因部分地区经济及科学技术存在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无法及时更新设备与技术,动物疫病的防治疫苗无法得到妥善储存,使得动物疫病疫苗失效,无法用于疾病防治工作,影响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治。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养殖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严格养殖场相关工作人员、饲料及生活物品进出管理制度,养殖场内部的生物安全属于系统化工程,需要落实到细节部分。针对非洲猪瘟的预防,在没有疫苗可使用的情况下,采取严格的隔离及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构筑安全屏障。
应确保接种疫苗质量,必须从正规合格厂家采购,严格检查使用的疫苗,保证疫苗具备批号、文号等相关数据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疫苗冷藏柜等设施,或者组织专人负责疫苗运输、储存及管理工作。开展疫苗接种工作时准确掌握疫苗接种途径与剂量。在接种疫苗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母源抗体产生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避免母源抗体产生的影响,防止疫苗接种失效。此外,还应做好怀孕母畜和病畜的管理工作,避免因免疫接种疫苗造成不必要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免疫效果下降;接种期间应严控抗生素类药物,接种期间尽量不适用抗生素类药物,避免产生拮抗作用。
基础设施与技术直接关系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相关部门及养殖户应不断完善养殖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动物疫病方面的财政支出,考虑实际养殖情况,不断强化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与现代化养殖理念的培训工作,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为基层养殖户提供科学指导;或者是邀请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调动养殖户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积极主动的提升自我养殖水平与疾病防治水平,为动物疾病防治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为了确保动物疫病整体防治工作能取得良好效果,养殖户及相关人员应重视疾病的科学诊断及时治疗。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应严格遵守“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的原则。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部分情况动物疫病预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动物染病,因此,及时诊断疾病非常重要。首先,动物有异常情况时,养殖户应及时进行初步诊断,结合动物种类、季节性流行病和养殖环境条件等因素初步诊断疫病类型。当明确动物疫病后,应及时上报到相关部门,同时配合兽医工作人员运用科学的治疗方法与药物加以治疗。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应保障所用药物高效、低毒,严格按照科学的治疗方法合理用药,详细记录并上报治疗过程,包括治疗方法、药物种类及用量等,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规模与数量不断扩大,对疾病的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养殖户与疾控机构应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畜禽饲养与防控技术,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坚持“预防为主” 的原则,确保疾病防控的有效性,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