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群,芦智龙
(1.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重庆 401228;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
高校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1]。基于“95”后“00”后高职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重视自我价值等特点,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应对,牢牢把握思政课育人的核心地位。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明确同向同行的主导课程是思政课,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增强师生获得感,是新时代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举措。
课程思政不是新开设一门课程,也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系统化的思政教育,而是一种育人理念,在遵循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思政资源和所承载的思政功能,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与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构建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因此,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强调思政育人功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厘清二者的关系定位,为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强调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就是所有课程都要与思政课一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职非思政课程根据学科、专业、学段不同,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都必须把育人目标统一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是一个整体,步调一致,协同育人。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关键切入点是具有共同的价值导向,构建360度德育大熔炉。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大平面”。那么,思政课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点”,课程思政就是一个“面”,点面结合,覆盖所有教育教学过程,共同推进“课程育人”。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要素,引导学生如何树立职业素养、强化责任担当等,这是一个累积的效应。用思政课程这个点来牵住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牛鼻子,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育人元素,逐步实现课程思政这个“面”的推广。
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显性与隐性之分。若通过课程教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就是显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职院校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课程思政就是隐性教育,在于挖掘专业课程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实现思想和价值引导,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思政课程要立足理论,强化实践,坚持主导地位;课程思政要同向同行,主动作为,实现德育功能最大化。
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共识,聚焦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关注热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职思政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回应的两大问题。
1.坚守阵地,强化思政课育人核心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2],继而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讲话明确了思政课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同时,高职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发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因此,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职思政课必须坚守阵地,不断在坚持中改进教学质量,强化思政课程育人的核心地位。
2.转变观念,自觉融入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视域下,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职思政课应积极融入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高职院校的课程育人是要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要求全体教师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积极投身于课程思政建设,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高职思政课不能唱“独角戏”,要主动加入全校所有课程的“大合唱”,构建“大思政”格局。
3.加强引领,积极担当课程思政导航员
课程思政全面推广,高职思政课责无旁贷,要主动发挥核心地位、主导作用和建设力量,积极担当课程思政导航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高职思政课应勇挑重担,当好排头兵,自觉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举旗定向,发挥“火车头”作用,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专业资源引导各类课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帮助各类课程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声”“亮剑”。
4.努力开拓,探究激活课程思政有效路径
“课程育人”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探究课程思政有效路径,增强育人合力。高职思政课作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一员,应发挥专业资源主动探究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随着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每门课程的思维逻辑不一样,蕴含的思政资源不尽相同,高职思政课要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主动与各类课程加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打开课程思政育人的最大功能。
1.深耕思政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实效
(1)深化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注重内涵建设,就要深化教学内容。新时代高职思政课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高质量的知识提升学生能力。一要增强思政课的深度。高职思政课不仅要讲明是什么,还要讲清为什么,要通过理论知识洞察背后的思想、本质与来源,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说服学生。二要增强思政课的广度。高职学生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学习后,容易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产生疲劳感,对同一主题框架下的教学内容兴趣不高。高职思政课此时需要转换视角、拓宽空间,通过生动、具体、深入的比较分析,把知识讲透彻、道理讲明白,把一些耳熟能详的知识“陌生化”,培养学生的启发性思维,举一反三,不仅关注当下还要深入到价值层面关注未来,以及价值背后思考问题的立场与方法[4]。三要增强思政课的温度。高职学生有自己的特点,思想活跃、独立性强、个性张扬,思政课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用有温度的课堂吸引学生,与学生产生共情,触碰学生的心灵,实现“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的教育属性。当然课堂的温度不是只有歌声、欢笑、泪水,而是要在学术感动中把人有“灵魂向上拉”的动力[5]。
(2)创新教学形式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在于,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6]。高职学生基础较差但活跃、发展欠缺但有特长、自尊心强但自信心较弱,理论教学的单向传递并不适合他们。高职思政课要采取多种形式,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分组讨论、主题宣讲等,这些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更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思政课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章节内容和学生专业实际,设计体验活动如爱国演讲、青春微视频、人物简评、法律讲堂、话剧表演、影视赏析等,让学生自觉参与、主动体验教学过程。通过课堂内的体验式教与学,课堂更生动、有温度,师生互动性更强,打造一个开放合作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让他们亲身感受思政课的魅力。同时,高职思政课要树立“互联网+教育”理念,抓住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为高职思政课创新教学模式带来契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高职思政课要借力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得益彰,让思政课时时在线,处处发声,突破校园围墙限制,更加灵活辐射学生群体,构建思政大课堂。
(3)丰富考核方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提出,“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1],这为高职思政课考核评价改革提供了指导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不适合“一卷定性”的期末考试。不管是开卷闭卷,都无法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情况。高职学生思政课考核应将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统一起来,强化过程考核,综合评价思政课内容是否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增加过程考核的项目和比例。过程考核的目的是要掌握学生平时学习的具体情况,考查项目由少变多、比重由低到高、形式由单一性到多样化,希望能相对真实、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二是减少期末试卷的记忆型知识考核。期末考试考核应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增加活学活用的题目类型,如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或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
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实践教学是高职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高职思政课要适应时代要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知行合一”的学习平台,实现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全面推广,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有效回应这一改革关切,立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一要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做到四个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不同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实践教学和学生个人相结合,让学生能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也能在实践中升华理论。二要规范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思政课要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制定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保障参与师生有章可循;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优化实践教学载体,利用好校内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心灵课堂“四个课堂”,实现立体化的实践育人模式。三要打造实践教学品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汇报要纳入学校党建思政工作要点,通过实践成果汇演,立体化多元化解读思政课,给予学生展示舞台的同时巩固实践教学成果,打造实践教学品牌,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还“有意思”,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改革样本。
3.增强思政课渗透力,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辐射影响
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应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面互动,目的是要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思政课要对接专业人才培养,增强教学渗透力,扩大思政课教学活动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辐射影响,实现对高职学生的价值引领。一是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把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意识等思政元素体现在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目标中。二是思政课要结合不同专业特色,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案,根据不同专业未来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将对接的职业素质和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专业表现”,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同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社会实践可与专业实习结合,让学生在企业通过调研了解企业文化、熟知岗位职责、学习职业道德标准,巩固思政课课堂所学。三是思政课要参与各门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开发,共同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教师主动与非思政教师保持互动,通过课堂观摩、合作教学、社会实践,加深非思政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同,以期更好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形成育人共同体,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4.树立全面育人意识,打造“三全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要主动唱好育人主旋律,树立全面育人意识,走进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增强亲和力。一是充分发挥思政第二课堂作用。在讲好思政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拓展第二课堂。思政课教师应加强与学工队伍的合作,广泛吸收多渠道育人经验,将思政育人元素有效融入班级管理、社团指导、宿舍文化、网络宣传等,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职学生中看得见摸得着、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让思想政治教育层层渗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润物无声实现育人功能。二是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打造“三全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育人资源,积极构建包括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管理、组织等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实现各项工作互联互通、同向同行,完善育人机制。
高职思政课除要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主要功能外,还要优化其他育人载体,紧密联系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主动增强人文关怀、思想疏导,实现思政课内外育人无缝对接,在“大思政”格局下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5.当好“关键主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是这一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要”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这为高职思政课教师建设指明了方向。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此为遵循,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讲政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职思政课教师更要讲政治,具备较高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在思政课教学上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二要提升业务水平。高职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高尚的人格力量,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主动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好思政课,增强课堂吸引力、感染力,也为课程思政推进发挥示范和建设力量。三要自我严格要求。教育者先受教育,育人者先育己。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对标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质要求与标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7]。坚守底线,严格自律,不碰师德“红线”,自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人师表,做学生真心喜爱的人。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按照相关要求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关心教师职务晋升、教学科研、专业发展等合理需求,表彰先进、评优创先肯定教师成绩,同时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零容忍,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在严爱相济、奖惩结合中助力思政课教师的成长;打造团结协作、你追我赶、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细化优化团队管理、运行、奖惩制度,提高教师团队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