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倩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030)
《平山冷燕》最早问世的西文译本是法译本,译者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儒莲。译文为全译本,由巴黎迪迪埃(Didier)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两卷,上卷360页,下卷300页,有1826年、1860年、1864年等版本。题为《中国小说:两个青年女学生》。法文全名为:Les Deux jeunes filles lettrees.
儒莲在序言中交代了翻译《平山冷燕》的目的。一是“让欧洲人第一次了解这样一部中国作品”[1],他评价《平山冷燕》“忠实逼真,而且常常又能妙趣横生地反映中国人的文学趣味和习俗”[2],称赞它是“在我看来它最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朴素真实的风俗画所包含的价值,它能够反映勤勉的中国文人的文化中对欧洲学生来说最微妙、最考究、最困难之所在。[3]”儒莲对于《平山冷燕》在中国小说史地位上的评价虽有抬高之处,但他渴望通过文学作品,“正确地了解中国人喜爱涉猎的主题”[4],“了解他们受什么精神支配,哪方面的想象力特别出众”[5]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而中国文人创作的小说是他认为“探寻这些珍贵细节”最好的途径。
儒莲翻译《平山冷燕》的目的之二“是希望给意欲拜读原版小说的法国学生指点迷津”[6]。《平山冷燕》写两对才子佳人因才生情的故事,“才学”是该小说情节的核心要素,书中穿插了不少文人竞相斗智,女子大展笔墨,男女互表心意的诗词赋作,儒莲认为这是小说中“最精彩、最优美的文辞”,同时也是最“晦涩难懂”,难以翻译之处。诗作中“大胆的隐喻、富于诗意的遣词造句、一词隐含的轶闻掌故、一语双关的表达”[7]使得生长于本土文化之外的读者和作家不能完全理解和欣赏其中妙意,他曾指出法国汉学家雷慕沙翻译的《玉娇梨》没有深入解决这一问题。雷慕沙亦在他的文章中坦率写道:“我们保留了诗节的次序,保留了谜一般的标题以及诗句间的停顿。但是原诗的意思是否译出了,我们丝毫不敢自信,除了少数不可能有两种解释的句子之外。因此,读者即将读到的诗歌很可能与原诗几乎没有任何相同之处。——眼下,我只须以此告诫所有想借助我们的翻译学习汉语的读者。[8]”面对这些问题,儒莲在翻译时做了大量努力,对于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诗句中出现的典故,都在书页下面增添了大量的注解,“不曾忽略或掩盖任何一个”[9]。
中国古典小说在西译之初已经被视为学习汉语的材料,《好逑传》的译文手稿有很多段落起先用铅笔写成,后又用钢笔墨水改正重写,字里行间还有许多修改,这显示译稿原来很有可能是为学习中文而作的翻译练习。儒莲在《平山冷燕》法译文序中说“我应当竭尽全力使汉语更容易为法国人和其他外国人所理解”[10]。
1927年魏纳在 《中国杂志》(The China Journal)第四期的“读者来信”栏目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在译文中透过英文可以看到中文结构,那么这是一种糟糕的译文”[11]。所谓“透过译文可以看到原文结构”即典型的“行间翻译”[12]的方式,目的正是为了给语言学习者提供双语对照读本,显然他以不再认同以语言学习为主要目的的翻译方式。
首先,《平山冷燕》等清初至清中叶的小说,其语言已经和20世纪20年代后的白话语言有了很大不同,再将它们作为当时汉语的学习材料不太妥当。
其次,1923年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对于《平山冷燕》的介绍过于简单,1924年赫德森发表《平山冷燕》的英文选译文时,尚无英文全译本问世。随着时间推移,1924年据最近法文全译本问世已将近六十年,英语国家的一般在华居民对《平山冷燕》的具体内容不甚熟悉。因为语言的差异,也不可能大多数人都看过或是看的懂法文全译本。
再次,刊登《平山冷燕》选译文的英文杂志《中国科学与美术杂志》(后期改名为《中国杂志》)由英国籍博物学家苏柯仁和著名汉学家福开森于1923年1月在上海创刊。“它是一份典型的19、20世纪通商口岸进步杂志,他受到城市读者的欢迎,也在国际社会获得赞誉,有明确的身份认同,他本身就标示了欧、美侨民融入华人社会的一个过程。”[13]杂志文理兼容,具有普及和欣赏价值,中国文学是它涉及的一个方面。
基于以上社会背景,赫德森选择的总体性的翻译策略是与英美本土合流,以归化为主,尽力以通俗化的语言对故事情节进行介绍,以拉近预期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平山冷燕》虽是选译文,但赫德森在译文中交代了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和他们最后的结局,通篇读下来,是一个带有主要故事情节的简要读本,非常适合想要接近居住地的文化和人群,但又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的欧、美侨民。以《中国杂志》为窗口,赫德森的翻译策略加强了中国小说对外传播的普及性。
在翻译和传播中国古典小说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并且受译著者本身学术素养、价值取向的限制,《平山冷燕》的节译本与中文原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从内容到词语等各个方面,译者也采用了多种方法对原文进行翻译。文中出现的赫德森的译文皆来自于《中国科学美术杂志》(后改为《中国杂志》,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有影印版),其完整译文收录于第2卷第1期。
1.书名翻译。《平山冷燕》的节译本书名翻译为Meet guile with guile,是根据译文内容总结而来而又超越内容。
作者选取了前六回进行翻译,重点叙述冷绛雪与宋信考较诗才,宋信才乏受辱嫉恨在心,用计使冷绛雪被卖入山府,远离家乡。绛雪将计就计,借此机会进入京城一展才名,实现心中所愿。宋信的诡计与绛雪的从容应对是推动全文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故用此名,勾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他不止将故事定义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爱情小说,而且也突出了冷绛雪在遭遇困境之时,机智冷静,毫不畏惧的勇敢形象,对其刻画褒义色彩浓厚。全文将冷绛雪作为主要人物来叙述,其笔墨远超山黛,书名翻译与冷绛雪所在重要情节有关,照应了主要人物,符合全书结构安排。
2.人名翻译。赫德森在翻译《平山冷燕》里的人名时,采取的是威妥玛式拼音法,又称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简称威氏拼音法。它是1867年开始由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等人合编的注音规则。中国清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这个注音法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
首先,威妥玛拼音在拼读方面近似于英语的拼写和发音方法。例如:山黛 Shan-tai、平如衡 P’ing Ju-heng、冷绛雪 Leng Chiang-hsueh。这样会使英语读者比较方便拼读和记忆文章中的人名。使拼读尽量接近于英语,会使英语读者对人名产生一定的熟悉感,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是文化方面的优势。现今一些已成习用的专有名词如易经I-ching、太极 Tai-chi仍保留威妥玛拼音。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名渗透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虽然使用音译方法不能将人名中的各种隐含意义尽数表达出来,但是在读音方面可以更好地传达中国人名的发音特点。另外,在威妥玛拼音之前,曾先后出现过十几套汉语的拼读方案,例如马礼逊的《英华字典》及麦都思的《英汉字典》,音符数量过多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威妥玛拼音系统减少了音符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语读者拼读的难度,使读者在识别和记忆汉语人名方面变得更加方便。
1.增加人物动作、对话、心理描写以丰富情节内容 《平山冷燕》作为选译文,一些情节内容不会全部译出,但译者在有意识的选择基础上不是一味删减,有时还会在原文基础上添加相关文字,完善人物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来更好地突显人物当时的情态,丰富阅读者的想象空间,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贴近西人的写作技巧。如:
But Chiang-hsueh had also her troubles.She was racked with a desire to meet some one who was interested in the things where in she was interested.And her desires grew,they took wings.She wanted to fly awayspeak it in whispers——to leave the little village.In her imagination she pictured herself in the Capital mixing in literary circles.She began to dread being alone,because of the wild flights that her imagination surprised her into taking.
这段文字是译者自己的添加,处在父亲得知冷绛雪择偶要求后,原文之后并没有她本身的心理描写。添加译文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描绘冷绛雪从希望觅得有情人,继而心中所求日益强烈,想象愿望实现之景,后又忧虑愿望落空循序渐进的心理过程。 通过“rack(折磨)”、“dread(害怕、担心)”、“alone(孤独)”等带有情绪色彩的单词,将冷绛雪爱才慕才,愿得一才情与之相配的如意郎君的渴求之情刻画出来,并与下文她将计就计自愿去京城入山府的情节形成对应。
When Chiang-hsueh was brought before the unjust Prefect,who had degraded her to the position of a slave,she did not think she needed to prostrate herself before him in return for this service.
She bowed her head politely as equal to equal,and met unperturbed the Prefect’s angry glance.
冷绛雪见到窦国一只是“深深一个万福,便立住不动”[14],赫德森除了根据原文将冷绛雪见到窦国一时的表现翻译出来外,还增加了 “she did not think she needed to prostrate herself before him in return for this service”一句,完善了冷绛雪的心理活动,进一步表现了她的不卑不亢,从容不迫。
直接在主人公身上用墨的同时,赫德森也不忘次要人物。
(1)冷大户道:“小女有言:不论年纪大小,不论人之好丑,不论门户高低,只要其人才学与小女相对得来,便可结亲。”[15]
译 文 :He said,“my daguhter is very much to blame,she has often grieved me with her arrogant spirit.She has refused all offers of marriage:she says she cares neither for appearance nor wealth;the only thing she wants in a husband is an intellect superior to her own,and it is not easily found,”added the farmer with a worried expression on his face.
(2)译文:“Did you ever see such a spitfire?” whispered the one to the other. “ Wasn't she handsome though?”he added.
“Yes,by the Sages! ”affirmed his friend.
(1)、(2)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情节,(1)是陶、柳二进士问起冷大户冷绛雪可否许配人家,赫德森在冷大户的回答之后加上“added the farmer with a worried expression on his face”,突出了冷大户对冷绛雪婚姻之事的担忧,并与下文两进士的对话形成对比。(2)紧接(1),此段译文为译者所加,是陶、柳两进士对冷绛雪的评价,听闻她的择偶要求后,两人对她高度赞许。“handsome”一词通常用在男子身上,此处用来形容冷绛雪,符合原文她有胆有谋,亦傲亦侠的形象。赫德森在翻译过程中对词语的选用可谓紧贴原文。“by the sages(连圣贤也会这么认为)”不仅是文中人对她的评价,也是译者对她的评价,连续两次,不断增强的肯定话语,流露了译者的感情倾向,冷绛雪不为世俗偏见所扰,保持本心,坚持心中所求的行为是她最美、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2.运用转化,以西释中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吸收了一些西方的词汇,使得读者易于理解、接受。如:
One day a Prefect from Kiang-si province arrived and with great bravado asked the poetess to write a sonnet for him.
“sonnet”意为“十四行诗”,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译文则以“十四行诗”借指中国古代格律诗。
明清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多采取韵散结合的语言形式,韵文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多用来描摹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氛围,概括故事主题,对情节发展有着起承转接的作用,是小说有机的组成部分。赫德森在《平山冷燕》的译文中有对原文韵文部分的翻译。但因情节内容的限定,中文本小说中的诗词并没有全部译出。
1.意译 《平山冷燕》中山黛出场的形象描摹,原文中采用古典小说惯常形容美人之法,似显千篇一律。赫德森化韵为散,结合人物自身特点进行翻译,为译文亮点之一。
原文:眉如初月,脸似含花。眉如初月,淡安鬓角正思描;脸似含花,艳敛蕊中犹未吐。发绾乌云,梳影垂肩覆额;肌飞白雪,粉光映颊凝腮。盈盈一九,问年随道韫之肩;了了十行,品才有婉儿之目。肢体轻盈,三尺将垂弱柳;身材娇小,一技半放名花。入殿来,玉体鞠躬踧踖,极妩媚,却无儿女子之态;升阶时,金莲趋时,翼如绝,娉婷而有士大夫之风。百拜瞻天,青降九重之盼;十龄颂圣,香呼万岁之嵩。十二当权,羡甘罗为老成男子;三旬失宠,笑张妃为过时妇人。真个是神童希有还曾见,至于童女称神实未闻。
译文:Tall and slender of stature she made with ineffable grace her obeisance to her sovereign.She was like the wild orchid of the dell in her modesty and simplicity.She was dressed in pure white and wore no jewelry of any kind.Her dark,pensive eyes with their frank and kind expression were singularly beautiful.
译文由四句带有状语的简单句组成。第二句主句以 “空谷幽兰 (She was like the wild orchid of the dell)”描摹山黛外在气质,状语中的“modesty”则是对其内在品格的修饰,“simplicity”活画山黛朝见天子时的形容。接下来第三句对“simplicity”展开描述,“通身着白(She was dressed in pure white)”,“不施钗环(wore no jewelry of any kind)”突显她的朴素淡雅,天然之美。最后一句则强调山黛内在之美,因其怀智慧,负才情,而俞显其“singularly beautiful”。原文的繁冗被译文的简洁流畅取代,从而更加体现人物自身的个性。
2.自创 《平山冷燕》的选译文一共出现了三首译诗,这三首诗的共同特征是作者在原诗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大幅改写或是根据情节内容重新进行的自创。现举一例如下。
原文:千古权门贵善辞,娥眉何事反趋之?
只因深信尼山语,磨不磷兮涅不缁。
译文:Oh,true heart! Fear not the darts of Evil,
Fear not that wickedness will thee foil.
Keep true! No malice will ever reach thee
No snares of vanity thee enfoil.
“The pure white jade may be scratched,”the Sage say
“But no foul scar will its beauty spoil.”
Oh,pure will! Fix on the things eternal
All thy desires--like thy polar star.
Keep pure! No strife and no note of discord
Can on thy harmony ever jar.
“The pure white jade may be soiled,”the Sage says,
“But no dark stain will its whiteness mar.”
这首诗为冷绛雪上京途中路遇闵子庙,忆起闵子骞高洁品行,感慨题于壁上之作。作者保留了原诗的基本意义,在具体翻译过程中没有逐字译来,而是重新进行了创作。前四行直接没有铺垫,一开始就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也可以看作是冷绛雪自己心迹的表露:保持一颗真挚纯正的心,不要惧怕任何外在的干扰,那么一切的虚荣浮华就不会影响到本心。原诗中“尼山语”是什么并没有说,赫德森在接下来的两行里则将它具体译出,“虽然白玉微瑕,但是仍然没有什么能影响到它的美”。接下来的六行诗句依然是同前面诗意相近的心迹剖白和“尼山语”。
全诗诗意一目了然,围绕原诗的主题反复吟诵,突出了冷绛雪坚定不移,追随先贤品行的赤子之心。另外,译诗中出现的“thee”、“thy”等英语单词是古英语的用法,相当于现代英语的“you”、“your”。 这样的用法常用来翻译英语中的古典诗作,译者这样做大抵是为了跟同为传统诗歌的原诗相对应。
综上所述,《平山冷燕》在经过最初欧洲国家的汉学家的翻译后,赫德森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不再将《平山冷燕》当作汉语的学习材料,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待,其翻译策略和方式的运用,考虑到了在华侨民原有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不再生搬硬套,而是有选择地,灵活地对原文加以选取和改编,这样有助于让《平山冷燕》的受众数量更多,接受范围更广,亦是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前期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