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南山小学 张 海
部编版最大的特点就是双线结构,构建单元目标,体现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而过去的单线目标,只有人文主题的单元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难免在不自觉中就让情感态度占了教学过程的主流。如一位教师讲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虽然也抓住了主要人物、理清事件、串联多个事件的语文要素,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通过词语、句子去品读,没有从语文要素中挖掘人文主题,而是运用了半堂课的时间播放视频,还让学生假设带着照相机去体会。煽情后,又让学生默读16~17 自然段,说说哪个词说明他立志的原因。一段音乐课,历史课结束后,又进入文本的肢解,进行第二轮的煽情,把学生又带入中华不振的悲愤里。
要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传统的课堂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部编版课文容量加大,信息量加大,字词量增加。传统的“分析式阅读”变成了低效,耗时的课堂。逐一讲授没有侧重,会呈现讲不完、重点不突出的弊端。分析式讲授,注重文本解读,忽略了方法的提炼。要想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就要对课文进行重组,生字要进行归类。依据课后题,牵连左右单元的语文要素,整体设计课堂,课堂要进行瘦身,直面文本材料。通过课堂的实践、朗读,突破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除去初读、扫清生字障碍的时间,就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核心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要做好取舍,尽量做到一课一得,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改变。
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不仅是教材提炼给定的那两句话,它不是概念要背会,而是要通过教学的策略去完成。想准确把握好语文要素,就要整体地把握。如三年级第八单元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就应该思考,用什么方法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每一篇是通过什么手段切入的?学写一件事怎么写?这里通过课后题,告诉我们可以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
《司马光》与现代文比较《,掌声》通过英子的前后变化比较《,灰雀》通过人物的喜爱方式比较,这只是切入点。那么默读的方法呢?交流平台第三句话,边读边思考,联系上下文,或者向别人请教。这里不仅提出方法,是不是间接地要我们在课堂上设置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要素落实中,需要合作交流的方式呢?在合作交流中,将口语交际再一次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呢?略读课文,只有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理解课题。其实这个时候,已经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学会了默读的方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自学,学会迁移。同时把这些学会的,实践的知识运用到习作当中去。可见,单元板块之间,是平行有交错的,所有零落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支撑的。这就需要教师仔细挖掘,找到每一课的切入口和实施策略。
有效的课堂是重组的课堂。一堂好课是从想清楚教学目标开始的。部编版教材的保底目标是教师用书和课后题。语文要素就包含在课后练习中,课后题是分三个维度来设计的第一题理解,第二题运用,第三题实践,都要完成。教师要做到不拔高,不倾斜。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实践、重组、构建。
如:三年级《海滨小城》一课。课后题一;说说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是什么样的?教学时,可以分成两部分,海滨一部分,小城一部分,抓住一个美字,如何写得美?海上着手点是景物颜色特点,海边由动到静的描写。课后二题,找出重要句子帮助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也就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时我们可以用语言图式的方式,实践训练,同时切实理解交流平台中,“有的时候,一段话的开头就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写的”。先找出几段,然后出示语言图式:
图式一:第( )然段先写了( ),又具体写出了( ),所以( )
图式二:这座小城真是( )( )。
所以,课堂重组可以从分层次理解、抓重点字切入和用图式实践来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螺旋上升的。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教材内容中。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其要点是观察,其思维要求有探究,那前面是什么呢?第四单元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那么猜想是否也要细致地观察呢?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提出这样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里提出了观察的更高要求——连续观察。那与其三年级上册的观察而言就更进一步。再往前追溯,二年级的观察图画,观察一幅图,再观察多幅图,其定位又是什么呢?是不是学会观察主体,观察细致的品质,学会有顺序地观察。所以语文要素的落实要在学生日常训练中积累。
再如,三年级学生要形成结构和段的意识该如何培养,可以通过自主写、自然听、归纳分、整合想四个层次进行,在二年级半学期让学生试着自主写自然段的意思,至于写成什么样,教师不必纠结。课堂中教师归纳出意思,学生自然听,让学生学习的细胞被激活,这就是思维的发展。再去写就是思考后的写作。当学会写清楚了自然段的意思后。想那几个自然段意思相近或相同,让学生练习分段。独立思考,再融入团体的交流。第四,过渡到了解主要内容,提供语言图式,供学生实践训练。达成整合的去想。这样语文要素的落实,有梯度,有抓手,学生经历了扎实、清晰思维的提升过程。
在单元的语文要素里,每一单元都有习作要求,是在精读,略读,口语交际后提出写作要求。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所学,都将为习作服务。真正体现语文实践的应用。
学生要想写,要言之有物。就要满足两点:
1.丰富的素材做内因。
2.明确的构思做支架。学生往往不缺支架,因为教师会在习作课上,反复落实支架和方法,为什么学生还会一筹莫展呢?因为学生的课后阅读量缺失,虽然教材提供了文质优美文章,但对形成优质的语文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对于同一主题下的内容,在学生学会语文要素解决的方法后,要选出若干篇文章或者书籍供学生阅读,把实践带到课外,让学生进行每个单元要素的课内外阅读。
其次就是课堂的读后练习,课后有小练笔的要做到每个学生个性的练习,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表达欲望。要让孩子有自主的思维过程。课堂的读后练写,更是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可以依据语言要素点设计语言图示,如段落的语言图式,句子的语言图式,重点的、好的句子和段落。表达方式就可以在语言图式的训练和书写中进行,以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
部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要从教师的传统观念中前进,要让学生在课堂策略的整合中落实,要从学生能力的培养中生根。多元并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达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