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 周成林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大量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例如教材中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二十四史中的段落材料、唐诗宋词、古代的散文韵文等等。通过观察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能够发现,其中对很多课文内容的选择,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其中大量收录很多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华著作内容的摘录或改写。
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把此类具有文化价值的教材内容加以发掘和利用,用来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发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使教材中这部分知识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更好地得到发掘和利用,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对于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而这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教材内容主要分布在哪些方面,教师又应当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发掘利用?以下本文就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这一课题展开详细论述。
语文教材里面很多课文属于直接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典籍的摘录,如《将相和》这篇课文,其就属于对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部分内容的改写,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在讲解课文中语文知识的同时,向学生进行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讲解,如讲这篇课文中所描写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司马迁《史记》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讲讲战国时期古人对美德的认识,可以使学生一方面了解这一课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学习了与课文相关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史学知识、文学知识、道德伦理知识。
再比如《扁鹊治病》这篇课文的教学,这一课的课文内容是改写自先秦法家韩非子的著名作品《扁鹊见蔡桓公》,如果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向学生讲解一下这篇课文的来源,学生通过了解课文中以事件进行说理的行为方式进而了解先秦时期的法家文学,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文章中涉及的医疗治病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讲解,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医方面的知识,对我国古代医学发展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意义形成的一定认知。
再比如《祁黄羊》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出处是我国古代注明的史学典籍《左传》,并把《左传》的主要内容、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地位、影响,这篇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其所提倡的道德在我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中属于怎样的地位,跟哪些道德并列等等,并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结合传统文化进行课文中有关知识的发掘与针对性讲解,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观点和文化传统,这可以使教材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更好地得到发挥利用,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做出有益推动。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很多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文化典籍、思想和学说都能够为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而发挥出积极的教育作用。教师要发掘和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要通过对涉及传统文化的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教学,对其中提高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背景讲解。还应当把课文中分散的传统文化知识利用系统化思想汇集起来,以特定主题为知识发掘和利用的线索,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学习,使零星分散的知识点通过特定主题而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方面更加具有系统性,这样能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掌握上更有效率,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
如对于教材中的文言文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围绕“先秦诸子”为主题,把选材与《韩非子》《论语》《孟子》《左传》等古典典籍的知识点或概念进行整理,分别将其归类纳入不同的先秦典籍或人物的门类下,让学生了解到这些知识点的来源,并通过向学生讲解这些先秦注明的思想家、文学家各自的主要思想观点、著作类型、历史文化影响,让学生结合特定主题把握一些知识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性质与意义。
再比如对于教材中的“寒食姐”“重阳节”“乞巧节”“上元节”“端午节”等民族节日知识,教师分别以不同的节日为主题将其整理到一起,并向学生讲解各个节日的由来、节日习俗等相关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习俗与历史典故。还有对于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典诗词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将其进行分类,围绕“先秦散文”“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 词”“元 曲”等 开展专题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把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围绕主题进行整理归类,弄清不同的古诗词其产生在我国古典文化中处在怎样的时期?在文体特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和诗词创作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这样结合专题活动的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以专题为线索串联起来,而形成知识的整体结构,使学生掌握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加系统化,从而为学生文化基础的建立做出有益推动。
小学教材中摘录引用的一些传统文化素材,很多属于对我国著名古典典籍中一些章节或段落的摘抄或改写,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知识以后,不免会对古代典籍的整体内容发生兴趣,例如一些学生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后对《列子》产生了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其自行阅读学习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白话版读物《列子》,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一方面满足了其了解课文周边知识的好奇心,同时也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并且在阅读活动中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可谓一举三得。
再比如,在学习完《亡羊补牢》这篇课文后,学生对成语的出处有了兴趣,教师可以推荐其阅读白话版的《战国策》,让学生通过把课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延伸到对背景典籍的阅读上,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掌握我国古代历史著作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
再比如对于《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文章题目的涵义和诗句的来源,让学生了解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源于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词人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并推荐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这首古词,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古词的全部内容,并对古词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进行体验,对古词的韵律特征、创作思想进行探究学习。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而了解到很多与历史、文化、文学相关的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其形成良好的文化观念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教育作用。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提出以素质教育作为小学基础教育工作开展的指导原则,这为小学语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指出了方向,传统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展上过度偏重于理论化教学,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点应付考试、应付作业,而在很多具有文化价值的知识内容学习上不求甚解,不了解很多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涵义和价值。将语文教学工作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需要教师做好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教师只有秉持为教育负责,为学生负责的积极态度,不辞辛苦,努力做好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研究与发掘,才能使文化教育活动更加具有质量,更具对学生的影响力,使学生通过接受文化熏陶而获得传统文化素质的有效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