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坊”在农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2020-01-09 18:37苏丽靖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工作坊文化教师

苏丽靖

(天津农学院 天津 30038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深化农业对外合作需要既具有雄厚的农业技术专业知识、懂经营管理、了解国际规则、外语水平又过硬的农业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也在朝着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推动农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起着桥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和阅读能 力的提高,翻译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翻译教学一般围绕着课后的翻译练习或四、六级真题中的翻译题进行,教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也无法真正参与到职业化的翻译实践中,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院校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无法满足社会对农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旧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种解决翻译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让翻译实践进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

1 “翻译工作坊”的特点

“翻译工作坊”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如何进行翻译发表见仁见智、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不断协商而最终译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可的译文的一种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学生是翻译实践的主体,教师不再居于权威地位,而是指导者、合作者和答疑者,帮助解决学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尽快掌握翻译技巧。首先,它摆脱了教师边讲边提问,学生边听边回答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自信心。其次,它契合了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的知识不是来自于教师由外而内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自我建构而来。第二,以过程为导向,强调学生的翻译实训。翻译活动的重心不再是译本而是翻译的过程,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真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某项翻译任务的基础上,每个成员的个体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推动了翻译团队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翻译工作坊的教学目标是力图让教师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翻译的实际操作,了解如文本分析、翻译实践、译后的编辑校对等一系列的翻译步骤,掌握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农业复合型人才。“翻译工作坊”让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翻译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有效指导的同时,在师生协作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翻译技能,反思教学结果,促进“教学相长”。就这个层面而言,可以说翻译工作坊是一种“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意识,同时也符合了教育学界从传统学派的教师中心说到现代学派的学生中心说向双主体教学理论的转变思潮”。

2 翻译工作坊的实施路径

2.1 翻译前的导入阶段

德国翻译教育家唐·吉拉里(Don Kiraly)认为,“翻译工作坊”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入门阶段的导入性工作坊、承担真实翻译项目的工作坊和翻译讨论课。导入性工作坊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帮助习惯于传统授课模式的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尽快占据主导地位。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是引导者而非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研读翻译相关的理论书目如《英汉翻译手册》、《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跨文化交际翻译》、《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等,而不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让他们按照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翻译练习之后,再提供参考答案对学生的译文质量进行评判。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教师的翻译技巧,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常用的翻译方法。

其次,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但不能控制讨论的内容和节奏,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畅所欲言、容忍错误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于这一点,吉拉里给我们提供给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在翻译工作坊开始前,为了让学生熟悉相关流程,“自己首先主导示范一个导入性工作坊,…通过认知学徒身份,阐释教学及交际行为,使工作坊转换为更加有效的学习经历;另一个目的是提出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使这些问题能够在学生自己的工作坊中进行讨论”。导入性工作坊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摆脱懵懂的状况,克服英语学习中存在的畏难情绪从而尽快适应真实项目的翻译。

2.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翻译教学内容

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推动农业“走出去”,让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顺利展开沟通合作急需具备农业专业知识技能并在其他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理工科的学生较看重语言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的提升。入学不久就全力以赴备考大学英语四、六级,其结果就是他们能自如地应付外语考试,也可以在专业课上拿到高分,却“有知识,没文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不足,更不用说用英语向世界流畅地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这种人文主义缺失的状况令人担忧不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烂辉煌,是推动着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文化软实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在晚年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仁爱’当作人类文明和‘生物圈’的唯一出路”,认为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墨子的“兼爱”思想学说是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众多问题的良方。可见,历久弥新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还为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有益参考。

其次,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和影响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日益多样化,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特性,就成为我们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确认了个体自我的认知,知道了“我是谁”,“我从哪来”,建立了民族身份、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充分利用翻译工作坊这一载体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哲学、戏剧、建筑、中医中药、中国功夫等方面的内容作为翻译素材,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其背后的含义,培养了爱国情怀,又能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准确流畅地将中国文化传达给世界。

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紧跟市场的需求,避免翻译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脱节。在翻译素材的选择上要具有开放性和目的性,涵盖文学文化、科技英语、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文本翻译,让中国经典文学名著、跨文化交际、涉外礼仪与语言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在跨学科学习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而言,在本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要翻译的文本,对文章的语言特色、写作风格、思想内涵等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为只有对文本理解到位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各种翻译工具如Trados、汉英词典、互联网等完成翻译初稿,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并根据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译者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合作当中进行,再加上对真实翻译材料的运用,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用”。

总之,翻译工作坊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可以帮助涉农专业的学生做到外语技能与科技知识的融会贯通,让他们在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同时又具有较好的涉外礼仪,能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自如地展开交流,为后续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保障。

2.3 译后阶段的讨论

这一阶段是翻译训练结束后的修改和评价。有学者认为翻译评价的标准主要有:“(1)译文语言质量评价能力;(2)跨文化信息传递评价能力;(3)比较分析能力”,基于此,这一阶段可以围绕下面的步骤进行:学生在完成了翻译任务后,教师安排每个小组长就原文的理解、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思路和对难点词汇的处理方法等做出陈述并展示译文,随后其他同学对译文进行全方位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提供最后的定稿,也不像传统的翻译教学那样给学生参考答案,而是引领或辅助学生按照上面提到的翻译评价要素对各自的成品进行互评和讨论,然后选出其中最优秀的整合而成最终的参考译文。然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归纳总结常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

3 结语

随着农业对外合作的快速发展,对农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农业院校以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己任,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设计。“翻译工作坊”的模式契合了这一目标,它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翻译实践能力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翻译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翻译教学的有效性,是在系统总结传统翻译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有益探索,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工作坊文化教师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最美教师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圆我教师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