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李 巍
(通化师范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0)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思想价值的正确选择。在高校职前教育培养中,需要有效渗透“工匠精神”,按照我国的行业标准和要求,促使职业教育工作的发挥,增加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并结合实际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以保证我国综合性人才的形成。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负责的生产产品进行详细设计和生产,在工作中保持正确的职业态度和理念。从我国历史发展形式分析发现,优秀的工匠不仅更加要求产品的细节,还要对工艺进行不断改善,努力打造出精细化产品,且逐渐享受着这个过程。“工匠精神”从整体上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追求产品的细节。一般为了一点的进步和改进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花费较长时间来改进。第二,严谨的态度。对产品具备严谨、认真的态度。特别是对产品实际生产的时候,要保证按照严格的工艺要求来检测,避免出现偷工减料现象。第三,耐心、认真。追求产品的完美,不断对使用的材料和设计流程、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保证产品质量的提升。第四,专业和敬业。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对自己的岗位尊重和热爱,保证能在积极努力下提高产品的质量。
第一,“工匠精神”在职前教育中的应用符合我国企业的建设需求。在近几年我国社会建设发展中,企业发展面对很大机遇。但是,一些企业在实际建设中,仅关注数量忽视质量。比如:企业在实际经营和生产期间,为了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未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在该执行情况下,虽然在较短时间内会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但是,长期下去会降低企业的发展地位,不利于市场地位的增强。所以,给予“工匠精神”的渗透,予以正确态度生产,能加强对产品质量的价值,保证消费者获得更高满意度,也有利于我国企业的长期进步。
第二,“工匠精神”在我国职前教育中的渗透能符合我国制造业的建设需求。我国总体发展是发展强国。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国提出制造产业保质保量建设。在该执行条件下,最为有效的就是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责任强的“工匠精神”精神人才,以保证为强国建设提供强大保障。
第三,“工匠精神”在职前教育中的应用符合教育发展要求。职前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为我国的总体建设和发展提供先进人才,促使学生技能的提升。所以说,大学承担着沉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现代职业教育和社会的总体建设、经济发展存在很大联系,在该背景下,我国更需要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并在期间积极渗透“工匠精神”,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培养,这样职前教育地位不仅得到提升,增强整体的办学质量,也有利于教育人才的有效培养。
第四,“工匠精神”在职前教育中的渗透符合院校的学生自我发展需求。学校在职业院校中进行学习,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技能,并在未来进步和发展中找到好工作,进入到更好的企业,以促使自身价值的发挥。同时,优秀的企业和工作都给人才发展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工匠精神”的提出。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培养,使学生明确具体目标,促使“工匠精神”的有效渗透,以保证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到,“工匠精神”在职前教育中的渗透具有重要作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的建设需求。为了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有效培养,通过对“工匠精神”的了解,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思想观念,增加教学环境的营造,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保证高校大学生职前教育工作的稳定执行和开展。
从当前的职业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分析,整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重视,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促使教师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在实际执行和开展期间,教师要认识到“工匠精神”发挥的必要性,从思想上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必要性,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并对学生积极引导,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如此,在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期间,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家庭以及学校的配合。比如:在社会上,加大力度对职业技能人才对我国发挥的重要性积极宣传,父母要给予学校工作全面的支持,保证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强大保障,在这种执行情况下,学生不仅能在学习中获得更多自信,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创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职前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学校或者是课堂上增加“工匠精神”理念,以保证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也能为学生的后期进步和发展提供重要方向。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会增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保证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重要条件。比如: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大学文化宣传中,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于“工匠精神”的名言名句等,将其张贴在宣传栏上。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相关主题积极发扬,构建相同的执行活动,保证学校中先进“工匠精神”的有效形成。在校园中,无论利用哪种方式,其根本都是对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在日后职业发展中才能积极进步。
加强对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保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职前教育过程中,为了对“工匠精神”进行宣传,需要实现口传身教的方式,促使教学手段的充分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工匠精神”的积极传承和发展。为了对“工匠精神”积极培养,最为主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且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执行期间,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执行和开展期间,通过教学研讨、教学培养、教学反思等方式,增加情境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方法等,保证在这些教学活动中,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实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对学生的未来进步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促使“工匠精神”的渗透。在职前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宣传,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开展。职前教育作为主要的就是实践,并在工作中进步和发展。职前教育的目的是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岗位要求,实现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有效开展。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将实践工作作为主要目的,也是“工匠精神”积极渗透的主要路径。同时,还需要将其与理论教育充分结合,这样才能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执行措施。高校在职前教育工作开展期间,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在学校中增强实训,通过企业中实习的方式,在实践中促使“工匠精神”的渗透,保证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校企合作方式是在学校中增加企业和在企业中进行培训中,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在这种培训方式下,企业可以将一些生产任务交给学校,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积极完成任务。同时,学校还可以派遣一些学生到企业中实习,体验一线工作,这样在实践中不仅能使学生增加对“工匠精神”的渗透和理解,也能为学生的后期进步和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基于以上分析,将“工匠精神”纳入到职前教育中,符合我国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工匠精神”在大学职前教育的渗透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执行和开展期间,需要予以新教育理念的渗透,促使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需要给出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的情况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以保证“工匠精神”的有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