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楹联的文化主题解读

2020-01-09 19:32王月婷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楹联古人

王月婷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苏州园林楹联,看似轻轻几笔,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文化底蕴、人生价值、社会理想、生活经历等,跃然笔端,呼之欲出,一如人在眼前。“题额对园林景观的升华,藻绘点染,赋形摘彩之外,寓情寄意,托物言志,一联一对可将人们对人生哲学的理解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1]循着古人的足印,品读园林主人的心灵独白与历代文人的情感共鸣,探寻字里行间传出的文化内涵。概言之,苏州园林不外乎以下几个主题:

一、借景抒怀,融情于景

古人揽景于胸,即景抒怀,置身其中,彼此交融,则心弦共鸣,情景相通,妙联遂成。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2]217清代王夫之也有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3]301情景交融的楹联可以使今人临眼前之景,洞见古人的情感世界。

(一)摹景传神,怡山水之情

苏州园林最大的特色即 “法自然之方寸,缩天地于盈亩”[4],小中见大,方寸之间展天地之精华,置身其中,仿佛身在山林,心超世外。而亭台轩榭,假山回廊,皆依地势而建,展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人揽眼前之假山水,笔下描摹的却是真山水的襟怀与意境。

拙政园雪香云蔚亭柱上文徵明手书的对联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直接取自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颇有几分道家风骨。

(二)大隐于市,怀隐逸之心

隐逸是苏州园林文化永恒的主题。但苏州的隐士不同于别处,他们不会选择阮籍那样辛苦地伪装避祸,也不会学嵇康刻意地放荡不羁,他们是于闹市辟一块净土,造一方属于自己的沧浪之水,尘世喧嚣被挡在墙外,墙里只有主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

沧浪亭石柱上有一副著名的集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此联由嘉庆年间进士梁章钜所书,乃是撷古人诗文名句的集引联。集引联是取摘或引用不同文人的诗文佳句,按对联的形式格局掇合一处,经再创作而成的联对,拾古诗寓今意,别具一格,有时平添新意,更胜于原偶。此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长诗,下联来自园主苏舜钦的《过苏州》一诗,浑然一体,毫无穿凿之迹。那份超然物外、纵情天地间的坦荡胸怀,正是苏州园林的灵魂。

(三)淡远达观,言知足之乐

所谓 “知足天地宽”,苏州的园林之盛,正是历代文人淡定自若、知足常乐心态的真实写照。守拙归田园,安于那一份最初的本真,洗尽铅华,无欲无求。

苏州有南北两座半园,取 “知足而不求其全,甘守其半”之义[5]。南半园中两副题联“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小有园亭山水,种树养鱼,得少佳趣;虽无管弦丝竹,论文把酒,足叙幽情”,都表达了一种恬淡达观、知足不求全的心态,与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世间常态形成鲜明对比。

(四)闲情悠然,记浮生之趣

沈三白《浮生六记》中记载的都是点点滴滴的细碎琐事,波澜不惊的生活情状,却以无穷的乐趣串起美好的回忆,繁华落尽见真淳,平平淡淡却不经意间醉人心魄。一生奔忙终为何,不如偷得浮生半日闲。

拙政园静深亭壁有联:“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在清幽佳处,高朋往来,奇文共赏,自在惬意,悠然闲适,乐在其中。与半园草堂楹联 “乘兴而来,约两三知己;幽赏未已,填一半儿词”,耦园枕波轩题联 “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 可谓异曲同工。

二、托物言志,咏古明志

诗言志,联亦言志。苏州园林寸山多致,片石生情,兼采自然之道与生命精华,处处充盈着氤氲的文人气息。古人置身园中,或感物,或怀古,或直陈襟抱,或有所寄托,然终归于尽述平生之志,表明人生态度,书写生命感悟。

(一)咏物述志,寄内心之思

苏州园林中,“一丘一壑自风流,一草一木皆有情”[6],移步换景各有千秋,每处景致都匠心独运,时常勾起文人墨客无限遐想,采撷眼前之实物,寄托内心之情思,彰显生命之风骨。

拙政园得真亭有康有为书对联一副:“松柏有本性,金石见盟心。” 以松柏之 “本性坚贞,不畏严寒” 和金石之 “固守盟约,终身不渝” 表明其威武不能屈的坚定信念。沧浪亭中的仰止亭对联 “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 则明为写竹,实则以竹之潇洒挺拔、清丽俊逸自喻,陈明心迹[7]29。

(二)直抒胸臆,表平生之愿

园中有些楹联不托物,不借古,直抒胸臆,表达平生志向,心中夙愿,满怀万丈豪情。

古刹寒山寺的碑廊中有一副岳飞的题联:“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联书字迹雄浑苍劲,表达了岳飞抗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抱负和雄心。

(三)追慕前贤,法古人之善

古人常以古圣先贤为范,将人生感慨尽书笔下,以劝诫、激励世人,苏州园林楹联中亦不乏此类作品。

网师园濯缨水阁南墙上有副楹联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乃郑板桥亲笔所书,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联中 “曾三” 指曾参 “吾日三省吾身”,“颜四” 指颜回 “四勿”,“禹寸” 指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三过家门而不入,“陶分” 指晋朝陶侃勤学报国,惜时如金[8]。此联以极简练的语言,囊括了深广的内涵,告诫年轻人珍惜光阴,勤学修身,完善自我。

(四)怀古道今,励当世之志

苏州园林中有咏古抒怀的联句,作者常将古今、物我、情景合一,抒发感慨,表达缅怀,评说历史人物,数语关情,明为感发怀古幽思,实则借古述今,激励当世之志。沧浪亭明道堂对联:“百花潭烟水同情,年来画本重摹,香火因缘,合以少陵配长史;万里流风波太险,此处缁尘可濯,林泉自在,从知招隐胜游仙。” 上联咏叹杜甫、苏舜钦两位同字子美的先贤,下联表达自身闲适守志、追求精神自由的文人风骨。

三、寓理于景,启迪心性

苏州园林中许多楹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将自身经历无数风雨后累积的人生智慧、内心所思所感所悟,都融入楹联的字里行间,启迪心性,耐人寻味。

(一)境随心动,启人生之智

苏州园林的布局,随意洒落,丝毫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同一片景物,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季节,有着全然不同的印象,有限的景物,无穷的变幻,看似造园之巧,实则境由心生,境随心动,心动则物动,心静则景止。拙政园梧竹幽居亭有联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意为一切皆顺其自然,随心而动,随遇而安,不必强求,颇富人生哲理。

(二)警世明德,劝处世之道

从苏州园林的许多命名,即可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特质:含蓄内敛,沉稳敦厚,讲求中庸,以和为贵,顺其自然,兼容并蓄,求同存异,不拘一格。体现了儒家的处世原则,充满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拙政园小沧浪北步柱抱对“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劝勉处世之道,含义深刻。上联语出《孟子》,意指处世当豁达大度,随和自然;下联语出《孔子》,寓意人各有性,各具爱好,智者通达如流水,仁者敦厚如山川,不必强求统一。

(三)忘机脱俗,发尘外之意

苏州园林中有些楹联充满豁达开朗、释然物外的佛理禅机,表现出一派高人逸士超脱乎尘世之上、浮游于万象之表的澄澈通透之心境,意境淡远恬美。

网师园琴室有沈复撰联:“山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联语将状景、抒情、言志交融为一。上联与王维《终南别业》诗中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同一韵致,下联取苏东坡《放鹤亭记》之神采,“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7]51清闲惬意,悠然自得,风神超迈,卓然俊逸。

(四)外适内和,达圆融之境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所创造的诗化环境是一种儒释道合一的圆融之境,追求外适内和,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并重,融入对生命的终极思考,参悟个中玄妙,从而游曳于天地间而无所羁绊。

怡园玉延亭有董其昌撰联:“静坐参众妙,清谭适我情。” 以各家之妙融会贯通,穿透表象,静观内涵,从而顿悟真如,怡然自适,渐入妙境。

品读苏州园林中的楹联,如同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园林主人的心灵独白,沉淀着文人墨客的情思底蕴,是人生的感悟,是心灵的升华,是自然与文化交织而成的瑰宝,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文学特色。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楹联古人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孔府的年节楹联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