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少年军校 翟延永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成长时期,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这一时期最需要受到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做好本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学校作为思政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应当将思想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充分发挥其知识传输的渠道作用,将思政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使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增强青少年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继承人。因此,教师应将思政教育贯穿和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学习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素质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盛行的影响,思政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被不断弱化,越来越不受人们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仅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几乎摒弃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就传统文化而言,其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态度,同时也涵盖了众多的教学理念、素材和方法。传统文化的教授不仅能将我国优良文化进行传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提升文字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心性,提高其道德修养与知识涵养。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学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此外,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常识典故,学生不仅能从中学习知识,还能明白事理,获取生活常识,例如“孟母三迁”“司马光砸缸”等。另外,还可以将部分优秀知识转变为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形式,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相比与其他文化知识而言,传统文化相对简单。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其他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习教育过程中,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有丰富的“劝学”素材;二是包含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三是涉及众多生活常识与规范。在《三字经》《长歌行》等优秀文学作品中,都含有许多劝学思想,同时还含有众多前人总结和验证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还包含许多有关引导和规范行为的内容,例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等,均是对生活习惯的引导和规范。这说明传统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帮助是多方面且具有重要作用意义的,其不仅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即规范学生言行、培养其责任意识的论述。在独自生活时,学生要能对自身意识、情绪和行为进行管理,如:《小儿语》中“先学耐烦,快休使气,性躁心粗,一生不济。”就是对自身管控的说明;在与家庭成员相处时,强调孝与悌,如:“寸草春晖”、“孔融让梨”等,要求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爱护;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求诚信、礼貌与宽容,如《性理字训》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要求与他人和平友善地相处;在与社会、集体的相处中,要求具有社会担当和集体责任感,如:“患难与共”。
在中小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一方面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学习丰富的人生态度与经验,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众多的教学理念、素材和方法。传统文化的教授不仅能将我国优良文化进行传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提升文字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诚信,通常可将其理解为诚实、真诚、不虚伪,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根本,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诚信教育。孔子曾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要求做人应讲究诚信。“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因此,真正的诚信要求做到知行合一。目前,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均具有对“诚信”的基本认知,但是生活中却存在不诚信行为,有时会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因此,诚信教育以及诚信教育的落实在中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加强实施与指导。一是加强监督和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校在德育中加强监督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加强责任感的培养。集体感和责任心是十分优秀的人格特质。责任心的培养有助于诚信品德的养成,诚信本身亦可以理解为一种责任,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缺乏责任意识的人则无法受到信赖。诚信品质的培养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仅仅在学校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均提供良好的诚信氛围,共同为青少年诚信观的培养付出努力,从而将诚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青少年的成长做出贡献。
现如今,在世界经济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外国各种思想和文化的涌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许多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偏移。在我国青少年中,这种情况更为常见,他们对新事物的接收程度高且分辨能力不足,使爱国主义被逐渐漠视与淡化,学生轻视传统等不良思想滋生。因此,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在新时代,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为他们种下爱国之情的种子,以期使他们在未来成为报效祖国的动力。
一是中小学生缺乏爱国知识,对国家众多事物的了解不够,爱国主义方面的知识匮乏,对英雄豪杰、爱国志士与爱国事迹的了解较少。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品,如《上下五千年》等,往往使人感觉枯燥乏味,不能让学生感兴趣。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与爱国事迹,很少有学生感兴趣并且崇拜。
二是教育方式亟待改革。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说教、灌输的教育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教育需求,学生缺乏对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不能对祖国产生亲近感,因此,也就不能激起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这两个方面是当前爱国教育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爱国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当毛主席宣布中华民族成立了;当香港、澳门回归;当载人飞船登上太空等,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渠道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到中国人民举国欢庆时无比骄傲的心情,充分调动其感知,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共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学校方面,在党和国家对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号召下,应该积极贯彻落实育人目标,强化通过课程、学科、活动、实践以及环境育人的功能,将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课堂文化知识以及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进行相关德育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学习传统德育知识来不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