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颖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0)
国际商务专业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一环境背景,是与国内市场存在很多不同点的环境与土壤,需要学生有广阔的文化背景与思维视野,唯有见识眼界始终保持长足进步,才能够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保持良好的敏感性与敏锐力。而“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往合作更是将就业者的这种视野国际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人文等多个不同领域,而且国际交往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阶段的要求与特点,这些都会折射在商务事宜上的问题考虑与做法选择等,因此毕业生应不断地去磨练自己的思维视野。
国家与国家之间既存在利益的重叠点,又存在利益的争抢点,因此国际交往往往都是利益矛盾的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中国既向沿线国家输出自己的强项优势动能,又将沿线国家的资源能量引入,这是进出融合的必然格局。落脚到国际商务毕业生的层面来讲,毕业生既要对国际商务市场环境有基本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又必须有国际交往中各种实操事宜的实践经验,而且随着国家合作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涉足范围也会越来越大,这些都对国际商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综合化发展的要求。
在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强调发展的持久性与长期性,这一普遍规律置放在毕业生能力的培养与塑造上同样适用,因为学生本身就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且环境日益多元复杂的背景中,唯有始终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才能够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商务专业的学习会接触到不同国家,它们拥有各自鲜明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行事风格、发展潜力等,都属于灵活性非常高、实践性非常强的元素,因此学生也应当保证自己拥有学习能力的持续化,终身学习的实践化。
毕业生返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帮助毕业生成功地将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转化为生产力和驱动力,因此毕业生返校模式首先应当紧扣学生学习能力的锤炼打造。比如,在校内课程中,学生会学习接触到国际商务礼仪,了解不同国家、地区、文化在商务交际中的特点风格与注意事项等,其中大部分是约定俗成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文化的创新发展,国际商务交际礼仪也会呈现出时代特色。比如在“一带一路”国际中,随着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服务、通讯技术等多个不同领域的合作加深与长短处互补,其对就业人员在思维领域以及实操技能上会有很多新的要求(比如涉及到政策的一些事务性操作等,都是根据实际发展制定的,学生在教材里无法提前学习到)。这些都需要教师对“一带一路”政策下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保持密切的关注并及时增补或者修订教学内容,让毕业生在返校后的学习中,能够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学习能力的锤炼打造。
返校毕业生在经过初期的社会工作后,与刚毕业时相比而言在短期内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从最初的如何求职、准备面试,到入职后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缩短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适应期等,都有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教材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应用与渗透,以及对于实际工作对自身能力的要求等,也有自己的亲身感受。这些社会经验在毕业生返校后,就可以为校内的学生进行一种社会经验的传递与沉淀。比如,以商务英语为例,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各种常用句型、表达方式、文法书写、贸易条款等,在企业中,在与国际客商交流中,哪些是高频率使用的、哪些是更为地道专业的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在校生调整学习计划、优化学习内容、细化学习方案的一种参考与比照。当返校毕业生所带回来的社会经验可以被传递并沉淀下来后,又可以反哺回返校毕业生的返校学习当中。
返校毕业生在社会工作的过程中,除了积累经验以外,也会接触到一些社会资源。比如行业内的大咖、前辈,以及社会上的一些学习方式,比如:针对职场新人或者具体工作岗位的在线培训,或者是就职公司自己的一套培训体系与资源,这些都是返校毕业生在返校时可以带回学校的资源。与此同时,学校也会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优质的教师资源与教学资源,开展社会教学活动,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本身的建设管理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起来的资源。当这两种资源进行融合共享时,对返校毕业生来讲,返校的模式会更具有吸引力,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也会更有针对性,效果更明显。对高职院校来讲,则是一种来自于社会资源的补充与强化,两股优势资源的融合共享对于双方来讲将实现效果的双赢。
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的学校,在课程的设计中本身就会注重技能的传授,而社会的发展对就业人员的岗位技能是越来越细化,要求越来越高的,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吸收容纳社会资源后才便于及时的补充。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他们普遍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上讲的内容在实践中运用起来不一样,或者是就业岗位要求的工作技能之前在学校里并没有学到。这其实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为此高职院校可以设计的返校模式路径之一是以技能为导向的专攻性学习。比如,在国际商务交往中,毕业生可能会参与在经济领域中的企业合作谈判这一工作内容。一般来讲,毕业生会在初期是负责辅助性与支持性的工作。比如:前期的竞争对手背景调查(包括财务情况、社会情况、交易情况、发展现状等),撰写调查报告,整理数据。又如在谈判过程中协助进行谈判资料的准备、谈判会议的笔录等。很多看似简单的、基础的工作,却对学生有不小的要求。比如:对市场的敏感性、对数据信息真伪的筛选辨析、快速笔录的方法、办公软件的工作使用技能等。在返校后,学校可以专门针对学生短期内急需要提升的某项技能进行专攻性培训,以较快地补齐学生的短板。
高职院校可以尝试的第二种毕业生返校路径模式是以项目为导向的阶段性学习活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会对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提供一些政策上或者资源上的支持与撮合。比如,我国与沿线国家一起合作某个项目(如:我国向对方输出某一种资源、在对方国家生产建设、引入对方国家的资源、双方彼此出资来建设工程等),有时会邀请对方国家的人员过来中国这边驻点学习或者驻点工作,毕业生在这种工作中有机会直接与国际友人进行交流,与之共事,那么在返校后,可以在校内模拟这一种项目,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让毕业生将资源与项目引入到学校来,调动学校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建设当中。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返校学习,其学习时间的长短与渗透度大小取决于项目本身的体量、结构与时长。在这过程中,对返校毕业生来讲,一方面是将实际工作的一部分引入到学校中,用学校的资源来反哺工作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将工作内容作为一种学习资源,用学校这一学术的角度来进行优化与锤炼。除此以外,高职院校也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让毕业生将自己的项目在校园内部先进行推广与尝试,这种模式非常适合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对这部分毕业生来讲,学校就是创业项目的一个“测验场”,这种“市场内测”也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创业风险。
上文分析到,毕业生返校模式的设计应当紧扣优质资源的融合共享,因此在路径的设计上,高职院校可以资源为导向来进行聚合性的培训与学习。比如,国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所提供的一系列资源,包括邀请沿线国家的技术人员到中国来,与中国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建设打通了一条服务于沿线国家的特殊通道与平台等,都是毕业生在进入社会,进入企业,参与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才有机会接触到的资源。针对此,高校内部也可以搭建一个专门用于教学指导的开放性平台,在平台上邀请相关机构的教师群体或者从事国际商务领域工作的资深专家等,来对毕业生进行实时的在线指导与资源分享,以确保毕业生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接受到来自于学校的指导与教学。在这过程中,高校应当引导毕业生自己学会去整合资源、调动资源,将其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驱动力,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积累自己的就业经验,培养主动、持续的学习习惯。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互匹配,才能够成功地将劳动力转变为生产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与毕业生培养与输出的主场所,就要在教育阶段立足实际、精准聚焦,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竞争力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持续学习与自主学习这两种学习能力是保证学生核心竞力的重要因素,它们不应当随着毕业生走出校门而终结,而是应当随着毕业生走进社会继续深化沉淀。在这过程中,高校应当与毕业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其工作情况与个人发展进行持续的跟踪记录,并采用适当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二次深度的再教育以继续提高学生的能力。基于这种教学目的与教育主张,本文提出了“毕业生返校”的这种模式,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支持、实践完善等多个维度来挖掘与释放毕业生的潜力。从国际商务这一专业的角度上讲,“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提高了中国在沿线国家中的影响力,这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也对毕业生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这在推动学生个人能力修炼提升的同时也让高校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需要设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因此,毕业生返校模式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必要尝试,这对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化发展,对我国向外输出自身优势动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