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视角下新闻语言的叙事研究

2020-01-09 19:09董育宁李杉杉
关键词:正文语篇文本

董育宁,李杉杉

(太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叙事”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著作中,当时写作“序事”,主要指奏乐或丧葬仪式上的顺序,也指使乐器的摆放和仪式的进行都井然有序。可见,从起源上讲,该词词义已经暗含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后来,“叙事”一词由动词性结构转变为名词,成为一种文类或文体的专称。[1]

“ ‘叙事’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人类社会,离不开交流,一个对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实际上都在讲述某些东西,都是广义的叙事。”[2]2在所有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形式的叙事作品出现,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小说戏剧等等。对此类叙事作品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即“叙事学”,在西方也叫“叙述学”。“1969年,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在他所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中这样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个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述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3]3此后,叙事学不断发展壮大,在文艺理论中占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其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叙事学的研究视野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小说等文学类作品的叙事问题。近年来,新闻语言的叙事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出现了很多以此为题的研究成果:荷兰学者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4]一书中对新闻语言的修辞进行探讨时,就涉及了新闻叙事的问题。我国学者何纯的《新闻叙事学》[5]研究范围涉及新闻叙事的各个重要方面,包括新闻叙事的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叙事接受等等;该书在研究中采用了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闻叙事的理论框架。蔡玮《新“新闻语体”研究》[6]旨在构建一个全新的新闻语体研究的理论框架;该书对两种基本的新闻文本类型即新闻报道语篇、新闻谈话语篇的叙事属性、话题信号和语言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用相当的篇幅对叙事节奏、视角、模式等问题作了探讨。本文将以修辞学理论为支撑,对新闻语言的叙事策略进行探讨。

现代叙事学认为,叙事是指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强调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时间顺序。从这个角度看,新闻文本作为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再现,无疑属于典型的叙事文本。著名新闻人穆青就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5]2。它与小说等文学类叙事文本的区别是,新闻是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叙事文本,叙述的是真实的事件;小说则是虚构的,是以创作者的独特人生经历和个性化诉求阐发的诗意书写。

新闻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新闻文本并不是新闻事件的原版复制,同一个新闻事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此外,在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要想在这种竞争中脱颖而出,新闻文本必须对读者构成极强的吸引力。新闻制作人往往会根据期望在读者那里产生的效果,以增强文本的吸引力为目的来对新闻事件进行叙事组织和铺排。因此,新闻叙事不是单纯和封闭的,而是讲究修辞策略的。从修辞学角度看,为了达到最佳表达效果,新闻制作者往往要使用某些叙事策略对新闻文本精心组织。这些叙事策略主要是围绕如何使新闻文本包含的信息明白晓畅即增强其可接受性展开的。只有努力扫清新闻信息传播的障碍,增强信息的可接受性,读者才能无需付出较大的认知努力就可理解新闻内容,新闻传播也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一、新闻标题的强表意化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文本中最核心的信息,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读者即使不看正文也能通过标题对新闻内容有所了解。这一点在新闻已经进入读题时代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表意功能从强到弱,新闻标题可分为以下三级:

(一)第一级

(1)如中美达成协议美方加征的关税必须全部取消

(《人民日报》2019-7-5)

(2)北京科技大学: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

(《光明日报》2019-7-6)

(1)(2)标题都包含了新闻的中心内容,正文再加以详细的叙述。它们与正文相关性最大,因此表意功能最强。

(二)第二级

(3)寒门学子需要怎样的教育公平

(《中国青年报》2019-7-4)

(4)新能源汽车发展还需解决几大难题

(《光明日报》2019-7-4)

此级标题提出一个问题,正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回答。此级标题由于并未直接点明文本的主要内容,因此表意功能比第一级标题有所减弱。例如“寒门学子需要怎样的教育公平”这一标题,我们知道作者的文章将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但仅从标题本身,我们并不能预知作者的回答究竟是什么。

(三)第三极

(5)手机里的河南

(《光明日报》2019-6-30)

(6)每一个名字都值得铭记

(《中国青年报》2019-7-3)

与第二级标题比较,此级标题的表意功能更弱,与正文的关系也更加疏离。第二级标题对于文本内容的展开划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此级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话题,正文如何展开,读者是无法预知的。

我们选择了《人民日报》2019年7月1日到6日一到四版的全部新闻语篇的标题总计179个,对上述三种结构的使用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第一级标题有172个。可见由于具有强大的表意功能,符合了新闻语篇快捷传递信息的需要,第一级标题成为作者的首选,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二、“新闻背景”等副文本的使用

1979年法国学者杰拉德·热奈特提出了“副文本”概念。[7]68新闻语篇就是一个由正文本和副文本共同组成的系统。就新闻语篇而言,新闻正文是正文本,而新闻背景、编者按、编后语、小知识等都属于副文本。副文本是为新闻正文本而配置的放大新闻社会影响力的一种附件,有助于提升新闻信息的明确性。以“新闻背景”为例,新闻背景一般是穿插在正文中间或位于正文之后,主要是为新闻事件中涉及的问题提供补充材料,或对可能引发受话人疑惑的新概念、新名词或是专业知识进行解释的。新闻背景是新闻产生的历史、环境、原因、主客观条件,从纵向来说是事件的历史,从横向来说是新闻事件所涉及的自然、人物、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技、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

(7)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唯一迁出地,从20世纪50年代起,淅川县先后动迁40余万人,是中国水利移民第一县。

(《光明日报》2014-7-24)

这则新闻在报道移民精神报告会召开之后,用上例中的文字对移民历史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属于新闻背景。新闻的发生离不开背景,新闻的解读也离不开背景。新闻背景的引入,有助于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强了信息的明确性。

三、新闻语篇正文结构的定型化

不同的语篇类型都具有特定的语篇结构,语篇结构对语篇的生成和阅读都有作用。语篇生成之初,作者会首先激活头脑中预存的关于此类语篇的结构,并按照这一结构来建构语篇;在阅读语篇时,读者对当前语篇会产生某种阅读期待,他们启动头脑中关于此类语篇结构的知识来理解语篇。如果这种期待和现实的语篇结构相符,阅读会顺利进行;如果期待落空,阅读就会受阻。

新闻语篇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其语篇结构逐渐定型。对语料的分析发现,目前新闻语篇常用的语篇结构有三种:倒金字塔结构、时序式结构和并列式结构。因学界对“倒金字塔结构”研究较多,在此仅对时序式结构和并列式结构择例进行分析。

(一)时序式结构

时序式结构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语篇信息进行组织,如下例:

(8)2011年7月,南京宣布关停整治173家企业……

2013年1月29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访问南京……

1月30日,南京市纪委就公布消息,对未能完成节能减排进度的11个区县、单位主要领导给予告诫谈话的问责。

今年年初,南京还决定10年内搬迁关停金陵石化及周边、梅山、大厂地区、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四大重工业片区的所有工业企业。

(《中国青年报》2014-5-9)

上例在报道南京为准备青奥会进行环境整治时,就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铺排文字的,属于时序式结构。

(二)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从几个不同方面或角度对语篇内容进行组织,如下例:

(9)检查发现,法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基础性工作不扎实,制度建设跟不上,影响了中小企业促进工作效能……

其二,平等待遇缺乏有效保障,服务支持措施针对性不强,营商环境仍有差距……

其三,融资促进措施落实不到位,政策效果没有充分释放,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

其四,损害企业权益现象时有发生,投诉维权渠道不畅,对中小企业权益保护力度不够。

(《人民日报》2019-6-29)

上例在报道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新闻事件时,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度入手,属于并列式结构。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而新闻文本在叙事实践中却摒弃了这种思路,除倒金字塔结构、时序式结构和并列式结构三种结构外很少采用其他结构。可以说,这样定型的文本结构在作者、读者之间已形成一种语用默契:发话人在语篇制作过程中会自觉使用这种结构铺排文字,受话人也会按照头脑中预定的结构图式来理解语篇。程式化、定型化的结构使得新闻语篇明白晓畅,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传播过程中受众付出的认知努力,扫清阅读障碍,从而提高语篇信息的可接受性。

四、行业术语的通俗化

专门术语主要出现在科技语篇中,当它出现在新闻语篇中时情况会有所不同。就语境构成来看,科技语篇和新闻语篇的受众有所不同,科技语篇的受众是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他们和语篇制作者拥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在术语的使用上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处理,也不会引起阅读障碍。而新闻语篇的读者面很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很多人对某一行业的术语比较陌生,因此新闻语篇在使用术语时会尽量简化,有时还会加以解释,以实现术语的通俗化。

(10)核雕是门老手艺,简单来说,就是在拇指大的果核上雕刻出形态各异的图样和纹路。

(《中国青年报》2014-9-7)

(11)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其成分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不过开发难度很大。

(《中国青年报》2014-5-9)

以上两则新闻在用到“核雕”和“页岩气”这两个术语时,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从而帮助读者消除了阅读障碍,增强了信息的可接受性。

五、修辞格的综合使用

新闻语篇属于典型的书面文本,是引导社会公众语言使用的风向标。它行文词句规范,结构严密, 追求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不以生动形象取胜,因此对双关、比拟、仿拟等修辞格比较排斥。但随着新闻题材范围的扩大、社会语境的复杂化以及读者构成的多元化,新闻语言的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各种修辞格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12)于人谈“契约” 于己忙“弃约”

(《人民日报》2019-6-10)

上例中的“弃约”一词仿照“契约”而来,使用了“仿词”辞格,显得语言含蓄、风趣、简练。

(13)太阳常年慷慨赠与地球的“礼物”,除了温暖的、明亮的阳光,还有神秘、危险的“太阳风”,壮观的极光便是其“杰作”,飘忽不定,会给人类通讯、导航和供电制造麻烦的极区高空等离子体云块也是它一手造成的。

(《新民晚报》2013-3-29)

例(13)采用拟人辞格则将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描写得绘声绘色。

布勒丹认为语言的艺术有三项功能,分别是decere,movere,delectare,也就是教育人、感动人、取悦人。[8]15修辞格的恰当使用使整个新闻文本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清新活泼,会让读者产生审美愉悦,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新闻文本形成于新闻媒介向读者传递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以上一系列叙事策略的使用扫清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障碍,极大地增强了新闻语篇的可接受性,有利于读者阅读接受。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这些叙事策略虽然呈现在话语文本中,但其形成的动因却在文本之外,是语篇制作者对语境构成包括语篇题材、读者身份等要素进行全面衡量之后做出的,对达到传播目的大有助益。

猜你喜欢
正文语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更正启事
科技论文正文书写的要求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户口本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