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2020-01-09 18:49杨旭杨凌汀
关键词:英语专业人才国家

杨旭,杨凌汀

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杨旭,杨凌汀

(贵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文章从国家语言能力角度探讨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借鉴西方国家语言战略中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人才培养理念与人才资源开发错位以及国际化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为促进中国在全球事务治理中的话语能力,我国应制定以国家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英语专业课程规划,树立与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相适应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英语人才资源库。

国家语言能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人才资源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教育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培育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团队是国家刻不容缓的任务。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首要目标,也是实现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日益强盛,社会各界急需高层次英语人才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然而,经过近四十年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普通高校呈现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且此矛盾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如何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已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单科、育全人”的理念下植根于其生长环境,才能适应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1]。中国传递国际化的声音越来越多,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如何与时代发展同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英语专业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已成为语言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国家语言能力(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角度反思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规划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国家语言能力”这一概念由Brecht 和 Walton于1993年提出,意指特定国家在应对特定语言需求时制定和规划语言使用的能力[2]。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话语权在国家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是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国内部分学者就国家语言能力的概念展开了论述。例如,李宇明把国家语言能力概括为国家为自身发展在处理国内外活动中所需的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国家拥有语种的能力、国家主要语言的话语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国家公民运用语言的能力、国家现代语言技术的使用和发展能力以及国家语言生活管理的能力[3];赵世举认为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利用语言资源,提供语言服务,处理语言政策和规划,发展语言产业等多个方面能力的总和[4];文秋芳、张天伟阐释了国家语言能力包括国家语言事务管理能力、语言人才资源的掌控能力、语言人才资源的创造力、语言技术的开发能力以及国家通用语的国际影响力等这五个要素[5],这些构成要素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同步发展的。国家语言能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综合体现,是考量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6]。西方国家都在不断地调整各自的语言政策,规划自身的语言战略,以此提升自身国家的语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世界大发展和大调整的时期,英语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已注意到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并对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学科发展进行了调整。虽然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却面临诸多挑战。2018年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修订对人才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即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相关专业知识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国标”是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有助于优化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和践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国标”有关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定,我国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理念模糊和国际化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的课程设置与规划

社会对英语人才标准的提高需要各高校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目前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尚未与时代同步。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更新,但却未按照人才培养标准及学校实际情况定位学科特色和专业方向,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统一[7];其次,课程结构过度倾向于学生单项技能的训练,出现英语核心课程与其他知识技能课程关联度不大的问题。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强化语言工具性,而且要关注人才培养的人文性,重视教材的育人功能。抛弃语言背后的文化表征和蕴含的人文情怀,任何一门语言的教学都不会取得成功。单项语言技能训练不仅不利于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而且还会妨碍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再次,语言知识及专业方向课程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缺乏系统性。大多数高校只开设与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作为专业课程方向,忽略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等通识课程的学习。这些做法导致学生学科知识比较单一,学生专业发展个性化不足,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以及专业学科建设没有特色等问题。

(二)人才培养理念与英语专业人才资源开发错位

在多元化人才需求的环境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国家发展的需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把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分裂开来,但要区分二者培养的重点。我们政府虽然从国家发展层面对英语专业人才资源开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连续地推行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推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国家英语人才的长期发展和国际化需求提供了诸多条件。然而在国家语言能力全面实施的全球背景下,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在质量上亟待提高,数量上人才储备和开发能力也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出现对语言人才资源难以全面掌控和不能充分支配的局面[5]。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我国英语人才开发政策虽然注重二者的创新培养,但是忽视了英语教育和国内外英语人才需求的规律。目前我国开设英语专业的普通高校较多,据不完全统计,600多所普通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本科课程。然而,并不是每一所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都把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英语类专业同质化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同质化现象包括办学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具体,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个性化以及不能把应用型专业和学术型专业的学生区别培养等[8]。为了有效建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当前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开发体系,落实好人才培养理念的顶层设计,提高英语人才在国家语言能力服务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推动中国英语人才教育机制改革,更加有效地贯彻新时代人才战略思想,引领英语人才全面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与需求。

(三)国际化高端英语人才严重不足

任何学科都在竭力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求国际视野广,创新意识强,国际化知识丰富,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突出,而且在国际事务活动中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大学终极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那么英语专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当然是既能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又能知晓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则,拥有国际化意识且多元化的高素质人才。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多元化的英语人才。国际化高端英语人才紧缺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培养能力的不足。这种不足在整个英语行业中出现“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的现象[8]。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查明建认为主要是学科建设方向缺失,专业发展意识较低,学科发展的工具化和功利化思想严重。尤其是全国大规模英语专业的扩招,让“摸着石头过河”的普通高校本身困难重重,导致其发展失去明确方向,致使国际化高端英语人才严重不足[9]。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地看待我国英语专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与主要问题,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不足,扬长补短,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就,也要采取措施解决自身不足。英语专业自身建设出现的严峻挑战是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专业人才巨大需求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中国高校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正要面对的问题。西方国家为维护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国家战略,尤其在外语人才培养上进行了诸多改革。例如美国实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和“关键语言”战略,通过所谓的高级教学项目培养军事、情报和外交等方面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美国利益和战略需要;德国成立歌德学院培养对外的外语人才,其职责就是为语言传播、文化活动和咨询行业服务,着力协调政治、经济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据此实现大国的政治地位;法国成立法国联盟,培养不同文化背景的外交人才,其宗旨是让法国的语言和文化实现跨国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法国语言和文化,进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多样性的文化。

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策

世界快速发展促使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的多元发展,各普通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应制定国际化服务意识的课程体系,树立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为国家战略需要储备国际化人才。

(一)建立以国家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1.夯实专业核心课程,拓宽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重在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和语言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善于思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方向课程以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进行定位,为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学习和多学科的学习提供条件。学校不仅要把重点放在学科知识的内容和体系的建构上,而且更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育人功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知晓西方国家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规则,更要深入地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国情和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除了开设英语语言文学的核心课程外,学校在低年级开设一些与中国语言和文化类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不同知识体系中了解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多样性,触发他们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最后促进他们思辨能力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学生只专注于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尚未对本国语言文化进行深入地了解,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在全球事务治理中“中国声音传递不足”的现象。

2.强化学生语言实践的有效性学习,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通过语言实践环节让学生意识到语言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语言实践环节让他们了解国内外语言专业发展和就业趋势,增强他们专业学习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扩大他们专业发展的视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与整个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学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有计划地进行语言实践环节的实习。学生的实践环节不局限于从事教学单位的部门,也可以选择如管理、商务、IT等行业进行实习。仅仅具备英语语言知识的学生已不在专业求职上占优势。用人单位不再单纯地青睐毕业生语言知识是否过硬。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是否具备实践操作能力才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问题。对多数行业来说,以英语为基础并且还具有其他方面工作潜力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通过强化语言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拓展他们获取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学生只有在语言实践环节中体验到学有所成,学而有用,他们才会更积极投入到国际社会中持续不断地贡献自己的智慧。

3.加强以“课程思政”为基础的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所用的英语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应该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提炼出英语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时代责任、德才兼备、协同创新、人文素养等价值范式,让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等认知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加强“课程思政”的核心就是要为课程树魂,坚持育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构建知识和价值融合的课程育人模式[10]。

(二)树立与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相适应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内容与重点都发生很大的改变。从最初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到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再到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英语人才为主要目标,我国英语教育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进行了多次改革与探索。很多高校为了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顺应时代需求也率先做出大胆尝试。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在本科人才修订培养方案中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大的个性化发展空间,突出“知识—能力—人格”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胡开宝提出以复合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培养体系,进一步阐述了人才培养在教学、科研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1]。要培养多元化、高层次的英语人才,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实时调整。处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时代的浪潮中,国际社会上各种信息之间的碰撞与接纳给英语专业学生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

语言教育最终要服务于国家政治需要和经济发展。如何培养新时代国家所需的英语人才?这就得从教育功能入手,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全人教育”思想虽然尚未在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广泛应用,但是近些年很多学者倡导我国外语教育应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外语教师除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教单科,育全人”[12]。“全人教育”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国家语言能力与“全人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宗旨就是培养有抱负、有才干、有担当并肩负起民族复兴与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指引英语“单科教学”的具体化和全面育人的现实化。其目标是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和“全面的人”,重点是把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力点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转变为“教单科、育全人”的人才培养理念上来。

(三)建立国际化视野的英语语言人才资源库

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于2016年首次在全国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并通过,强调人才创新与培养,坚持用好人才并吸引优秀人才。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新时期我国国际地位有了巨大提升,国家间经济贸易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十三五”人才发展战略应着眼于国际化人才资源的储备。全球化治理模式的转变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基于国家需求与发展的层面上,而且还体现在国内人才储备和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才质量上。为了培育和造就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就得在人才储备策略上下功夫。高校是英语人才储备的主要孵化器和推进器,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重点培养,重拳出击,培养更多参与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的英语人才。

1.高校要储备大批具有中国情怀的英语人才。各高校要聚焦具体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为社会发展培养出综合能力强、专业素质硬,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新形势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思路,更要有一套本土化人才储备机制。这种储备机制就是要突显英语专业育人功能,即培养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气质和中国元素的英语人才。同时这种机制要继续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着力推动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向大国情怀和大国意识发展,培育大批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实现我国英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突破。

2.构建全球治理型的英语人才框架。全球化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民族性、经济性和文化多样性等特征。高等学校英语人才培养框架应是动态的和多元的,其框架必定彰显“中国标准”和“中国特色”的人才模式。第一,全球治理型英语人才必须熟悉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同时具备参与全球治理且能贡献“中国方案”的能力。第二,全球治理型英语人才必须是公认的全球公民,拥有坚定的责任意识和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认知力。他们不仅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而且还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需要传递好中国话语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第三,全球治理型英语人才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知晓世界各地的百科知识,包括每个国家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经济贸易等知识。总之,植根于中国文化和特定历史背景的全球治理型英语人才在面对复杂国际问题时不仅要提出相应的中国方案,而且还要强有力地传递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所秉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构建国家语言人才培养的应急体系。美国除了有高等院校对外语人才进行培养之外,还采用应急体系的模式培养国家急需的外语人才。我国英语人才可以放到相应的国家和地区,并为他们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方便不同职能部门随时派遣和使用。当然,应急体系和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间不存在冲突,它们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都是相互促进,互通有无的关系。此外这种应急体系要建立本国的语言国情资源库和语言数据资源库,这有助于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语言国情进行动态观察和比较研究,更有利于我国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效实施。

[1]文旭,夏云.全人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现实化[J]. 外语界,2014(5):76-82.

[2]Brecht, R. D. & A. R.Walton.1993. National Strategic Planning in the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ED367184).

[3]李宇明.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若干思考[J]. 南开语言学刊,2011(1):1-8.

[4]赵世举,全球竞争中的国家语言能力[J].中国社会科学,2015(3):105-108.

[5]文秋芳,张天伟. 国家语言能力理论体系构建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6]赵世举. 语言与国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7]王巍巍,仲伟合.“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J].外语界,2017(3):2-8.

[8]孙有中.振兴发展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成就、挑战与对策[J].外语界,2019(1):2-7.

[9]查明建.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 当代外语研究,2018(6):10-15.

[10]李凤.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43-46.

[11]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外语,2010(6):8-16.

[12]文旭.以“思”为基础的外语教育思想[J].当代外语研究,2013(1):34-39.

A study of cultivating English majo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YANG Xu, YANG Ling-t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cultivating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language strategy of Western countri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 in China, such as a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for cultivating English majors, the mismatchbetween talent cultivating concepts and the talent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international high-end English tal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China’s discourse competence in governing global affairs, China should formulatecurriculum planning for English majors with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as the core, establish an English major cultivating concept compat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and bulid an English talent resource base with an international vision.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English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talent resources

2019-12-20

国家语委“十三五” 科研规划2017年度重点项目(编号:ZDI135-49)的阶段性成果。

杨旭(1980-),男,贵州普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应用语言学。

10.3969/j.issn.1673-9477.2020.01.015

H319

A

1673-9477(2020)01-076-05

[责任编辑 王云江]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人才国家
人才云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