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红
(福建省上杭县图书馆,福建 上杭364200)
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联结东西方的海上通道,也是沟通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渠道。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是古代海上商贸集散中心和文化交流要冲之地,其中的汀州府在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繁荣的海上贸易活动,为海上丝绸之路做出过巨大贡献。汀州府地方志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和活化石,不仅翔实地记载着古代汀州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海外的史实,诸如人口迁徙、出口特色产品等,也还原了古代海外各国通过韩汀航道和厦漳泉港口把海外农作物、宗教文化传入汀州府的真实写照。对记载有海丝文化的汀州府地方志进行整理开发,符合我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发展要求,能为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史料借鉴,塑造福建文化多元和谐形象,提升福建文化软实力。
汀州府地方志记载了官吏任职调动和人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迁徙海外的情况。据福建省侨办主任杨辉在2015年“华侨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报告,1580万闽籍华侨华人中有80%左右分布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1]。汀州府地方志将异乡同胞联系起来,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发挥着保存记忆、维系感情的重要作用。上杭县方志委在1997年版《上杭县年鉴》中记述,张化孙,南宋进士、诰授中宪大夫、张氏上杭开基祖,其裔孙遍及闽、粤、赣、湘、桂、黔、浙、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等地。年鉴出版发行后,每年前来敬奉祭拜的张氏裔孙上万人,开展宗亲联谊、宗史研究和捐款活动,支持搞好祖地建设[2]。因此地方志作为交流沟通的桥梁、重要的情感符号之一,加强了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对故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所谓“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汀州府地方志中蕴含着有关海丝文化的林业价值、农业价值、商业(商贸)价值、手工业价值、宗教学价值。地方志中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众多,如土纸的造作手艺、民间宗教信仰、制造瓷器手艺、蓝靛制造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人为、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传统技艺处于消亡边缘。如400年前,连城县遍布造纸厂,清末鼎盛时期,姑田镇当地有480个纸槽,上万人从事造纸行业[3]。如今连城手工纸作坊“美玉堂”,正是借助方志信息,坚守信念,才成了福建省内纯手工制纸的“独苗”。
汀州府有关海丝文化记载的地方志史料性强,记载详实,内容客观全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中包含旅游价值、地理信息价值、特色物产开发价值等,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援和支撑。如通过地方志挖掘汀州民间信仰和历史古迹定光寺史料,开拓定光寺旅游项目,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发展了当地旅游事业,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提振了地方经济。再如汀州地方志对矿业资源的记载,为现今矿业开发指明了方向。据县志记载,境内旧县紫金山在宋康定元年(1040)即有采金活动。闽西地质大队据此先后进行了多次探查勘察,确定以紫金山主峰一带为金矿的重点范围。到2001年,紫金山成为国内采选规模最大的黄金矿山,紫金矿业产金量居全国黄金企业首位[4]。
汀州地方志在历史各时期均有编修,最早可追溯至宋朝编修的《临汀志》,与《仙溪志》《三山志》堪称最古老的福建方志,版本类型多种多样,多数保留至今,部分刊本缺失、损坏、佚失,如《武平县志》陆续刊印多达9种,流传至今仅3种。汀州府八县的各版本县志和府志原版多珍藏于外地,如国图、沪图、福建省图、日本图书馆、美国图书馆等,当地保存多数为复印刊本和手抄本,如《汀州府志》早期的两个版本分别珍藏于国图和天一阁,而本地区保存多为手抄刊本。而其中有关海丝文化记载的方志编修时间多为明朝后半叶,此前亦有编修记载,但其刊本均未能保存至今。清朝、民国修志事业繁盛,版本众多,更新及时,其记载事件连贯性较高,对于海丝文化的记载可信度高。
现有基于海丝文化的汀州地方志的编纂种类主要包括官修与私修两大类。汀州府辖区涵盖长汀、上杭、宁化、明溪(归化)、武平、永定、连城、清流八县,现存记载有海丝文化的官修方志为一府志八县志,官方编篡的地方综合志系统性强,对古时汀州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记载详实。私人编篡的地方志和相关私人著书作为官修方志的重要补充,同样是记载有汀州府参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手资料。现存汀州府私人编纂地方志有3种:一是《临汀志》(三十卷,[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该书中在‘至道’‘贡供’等篇目详确记录盐、大米的进口;二是《临汀汇考》(四卷,[清]杨澜主编):该书在‘物产’中涉及纸业出口海外详情;三是《闽西客家志》(张东民,熊寒江著,1998年):该书在‘客家源流中记载到客家分布、分流’章节中记载人口迁徙至我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从上述整理的地方志类型中可以看出,有记载海丝文化的地方志多以官方修纂的地方志为主,而民间个人修纂的志书较少,官修和私修方志多以综合志为主,专门志较少。此外就其记载的海丝文化内容而言,官方地方志开发使用价值大,覆盖面广,可信度较高,但带有严重的等级倾向,对于人口迁徙、商业方面的记载并不完善。个人修撰方志涉及面小,其信服度有待商榷,但却详细记载了地区各方面史料,是官修地方志的重要补充。因此两者对于海丝文化记载的价值、可信度仍需严谨考证。
2006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后,我国地方志事业朝着规范化、法制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提出“一业为主,九业并举”的新型地方志工作模式,即以志(省市县三级志书)为主,库(数据库)、馆(方志馆)、鉴(年鉴)、用(服务开发)、刊(方志期刊)、网(地情网站)、会(地方志学会)、研(理论研究)全面发展。
基于海丝文化的汀州地方志种类繁多,对其编修和开发能弥补缺藏、校正版本,实现地方志事业健康、可持续、绿色生态发展,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文化软实力。在具体实践中,笔者结合上杭县图书馆实际情况,探讨其开发对策。
地方志作为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记载着详实的史料,在历史文化解读和揭示、区域文化内涵研究、政治经济发展决策咨询等方面具有其他文献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必须定期组织开展地情专题研究,以深度挖掘方志所蕴含的特色资源,全面细致地进行相关内容考证,体现方志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全面性。针对汀州府地方志,应当进行跨专题、跨地域、跨学科的深度挖掘,根据地方志横陈百科的记载,做好分类提取、专业解读和二次开发工作,明确服务范围定位,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信息支撑。龙岩市方志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朋友来访或来信查询都热情服务。厦门大学两位来自日本、澳大利亚的留学生,曾提出有关汀州府的变迁和永定土楼及客家风情等问题,方志委都详尽地做了解答,他们感到十分满意[5]。龙岩市方志委还为省出版局的同志提供连城四堡雾阁印刷业的有关资料,古代连城四堡的印刷书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传海外。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信息支撑需要有专深知识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对相关信息经过内生外化,其成果为社会各阶层的受众服务,既为科研工作者、学者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课题资料查缺补漏,论证某个具有争议的史料,也为地方领导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当前各地的地方志数字化保存工作初见成效,但各个县对于地方志收集、挖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存在差异,且缺乏完善合理的管理条例和系统的保障机制,致使整体上的地方志数字化实现程度有限。本地区已数字化保存的地方志在保存、使用过程中的规范化程度也有待提升,相关地方志开发工作尚待深入,此外尚未根据地方志的生命周期建立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需引进先进技术,如“数据挖掘”“云计算”“3D视频”等,加强地方志的资源处理和数字化协调工作,依据文献生命周期进行有效保存、流通、开发工作,基于图书情报知识和数字信息资源建立理论,加强构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平台,拓宽地方志服务辐射范围。数字化工作也需有重点、有方向、有专题地逐步推进,先实现相关地方志联合目录,依据能力再依次进行专题全文地方志数字化、地方志全文数字化,实现地方志多媒体库建设,最终建立起多层次的综合性地方志资源的保障体系,并逐步实现地情资料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地情信息和服务。
上杭县图书馆应协同上级部门和政府成立地方文献和遗产保护的相应机构和委员会,对基于海丝文化的福建汀州地方志发展以“保护为主,传承发展”为原则进行顶层建构。首先,当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意识有待加强,需要尽快制定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整体发展规划,协调各部门关系,调动各地方馆参与积极性,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并逐步向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其次,政府应促进区域联合协作,实现文化遗产传承和旅游开发的互利共赢。如可充分利用福建厦门、泉州与台湾直航的便利条件,以海丝文化的福建汀州地方志为基础,加强汀州客家八县之间的区域联合协作,同时利用与台湾直航的便利条件,统一规划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加强异乡同胞对大陆祖地的归属感。如上杭的黄氏宗祠为云和黄氏之祖,从康熙年至今,每年的祭祀日规模宏大,极具开发意义。
首先,收藏保存地方志的意识有待提升,需要强化馆内和相关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过去重编修、轻开发、重存史、轻利用的错误观念,尽快完善地方志编纂开发的工作机制,实现编纂和开发工作从上到下,层层推进,将基层“一纳入八到位”落到实处。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相关保障管理制度,将地方志稿包括年鉴材料选送以及行业志、部门志编纂和开发与当地政府绩效考核挂钩,以扭转和改善各种不规范的编纂和开发行为,并对具有成果的部门予以行政鼓励和经费支持。
其次,本地区原版资料的保存技术、设施设备、场地、人员专业素养等都无法满足长久保存的需要,应根据实际情况更新保存技术,引入新的设备,加强方志馆的建设或方志管理中心建设,突破“方志馆=资料室+办公室”的传统模式,将其定位为地情馆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挥地情展示、教育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增加馆内人员编制,建设思想先进、技术过硬的专业化队伍,并将现有编纂人员送出去培训,以提升整个编纂队伍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思想水平,使地方志工作者队伍实现人才梯度化、多元化和纵深化发展。此外,基于品德、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对于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励编纂人员积极从事地方志的编纂和开发[6]。
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多渠道多主体对海丝文化汀州地方志进行宣传。如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配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新媒体等,对地方志开发意义进行宣传,普及国家《地方志工作条例》以及《福建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对地方志开发成果进行播报;拍摄地情专题宣传片;开辟地情知识专栏,与出版社合作,面向社会大众编写社会普及读物;面向领导干部编写地情资料相关书籍,并主动向领导干部、党校等地赠送地方志,为领导政治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举办地情专题讲座、刊物阅读交流会等;举办地情展览、摄影展;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发放地情相关宣传材料,并在重大节庆日集合人文历史、当地民俗等,扩大舆论范围,提高地方志的社会服务功能及知名度[7]。
私人修撰方志一般涉及面小,但却详细记载着地区各方面史料,是官修地方志的重要补充。因此,地方图书馆和当地相关部门应大力推广地方文献修撰工作,鼓励私人修撰方志,特色型开发,深度挖掘基于海丝文化的福建汀州府地方志中有用的信息资源,如可增加地方志阅览室开放,延长开放时间,开展预约和馆内复制等服务,为私人文献工作者提供行政扶持和咨询服务。
另外,支持地方志的开发以及与旅游的结合发展,只有充分激发当地民众积极性,才能活化地方文化,获得挖掘地方志丰富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效果。因此,在基于海丝文化的福建汀州府地方志开发中,要注意统筹当地社区居民力量,调节社区居民关系,平衡社区居民利益,充分将风俗习惯、节庆表演、集市贸易、民居民宅融合其中,才能取得项目开发的成功[8]。
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开发利用水平是衡量地方志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开发利用做得越好、推广得越广泛,地方志工作的现实意义就越重大。汀州府地方志记载着区域历史文化的进程,对汀州府有关海丝文化的地方志进行整理与研究,对于诠释和揭示过去、立足与反思当下、展望与筹谋未来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