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 艳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2015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1]。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潘懋元提到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然而,应用型人才并非只应用知识和理论,不进行研究。恰恰相反,应用型人才不仅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理论的创新方面也常常给人们以启发[2]。由此可见,培养以实践、应用为基础,并能通过不断学习,在实际应用中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实战型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教育模式就成为学者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相对来说起步较晚,主要以借鉴美国、英国的教育模式为主。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4个方面。一是办学理念方面的研究,曹明强调要重视应用型本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要从学校所处区域的实践出发,探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开发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3]。二是课程体系方面的研究,尚大军谈到国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多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传授某门具体课程的知识或技能,因此其与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关联不大,因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入第二课堂的范围[4]。三是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基于自身的教育定位,借助广大的社会资源,以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平台为切入点深化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四是师资队伍方面的研究,林基明、李红云认为不少高校的师资队伍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5]。
从上述研究来看,办学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作为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需体现出学校区域特色,因此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要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是与专业教育和基本教育有区别的特殊教育类型,如何将其融入到高校日常教育当中,发挥其特殊性是学界需要解决的一项难题。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作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其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实施,而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则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成效。因此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将是学者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虽已取得诸多成绩,但因其发展时间短,基础仍较薄弱,主要存在办学理念不明确、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平台缺乏后期维护和师资队伍动力不足4大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包括新建的本科院校、专科升格的本科、地方普通高校所转型的本科。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本科教育历史不长,受限于办学条件,学校的办学重点大多放在如何通过本科评估上,因而教育的理念基本以专业学科建设为主,并没有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另外,由于高校的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产业的契合度不高,即使学校建立了政校企合作的关系,但大多只是挂了牌,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合作流于形式,高校服务地方的特色也得不到充分展现,因此形成不了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需要通过相关课程和实践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6]。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阶梯式课程设置,通过创业通识课程、创业专业课程、创业实践训练等环节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到学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二是以精英化培养为前提的订制式设置[7]。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以第一种为主,基本是将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由于是选修课,特别是公共选修课在高校的课程结构中被师生认为是副课,地位较低,老师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性地开设课程,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而勉强选课,因此造成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缺乏针对性。另外,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受学时、师资限制,无法将所有的创新创业课程悉数开课,特别是实践模拟课程,许多院校选择不开设或只是让学生参加 “创新创业比赛”来代替开课。这种缺乏针对性地开设课程的形式,既激发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也训练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起不到促进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之一,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创业的素质,而且更要具备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8]。可见,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目前,虽然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自身的教育定位,相继建立 “政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实践教学平台,但是不少高校仅仅进行了前期的场地投入,忽略了平台后期的政策、设备、资金、人员等相关配套资源的持续投入。究其原因,首先,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创新创业学分的积累与转换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学科竞赛、技能大赛没有相应的学分积累和兑换,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参加的,缺乏主动性。其次,实践基地使用率低,实践基地设备老化、装修风格陈旧、开设的参观类活动吸引不了学生参与。最后,缺乏专业教师持续指导,学生创业的项目同质化严重,以西部地区高校为例,很多学生创办的企业基本都与本学校的业务相关,如广告设计类、软件开发类、服装租赁类、教育培训类等,企业生存主要依附学校的需求,没有太多创新的成分,孵化难度大。
首先,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地方应用型高校受到地域、影响力、地方编制等因素的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教师队伍年轻化明显。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表现为教师总量不足、高水平学科和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双师双能”教师比例低。教师虽然有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但是疲于日常教学且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不佳。其次,应用型教师发展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缺乏利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服务支持体系。现有职称评定体系和项目申报偏重于学术型教师,对于应用型教师没有相应政策倾斜,没有将市场反馈的创新创业成果列入到评价指标当中,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
首先,明确学校办学定位,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评价指标的要求,学校办学定位要突出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要素,为此,学校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专项规划等都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下设二级学院的建设发展要体现应用型内涵建设的特征,学校的学科建设要紧贴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更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其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地位。创新不仅是这个时代的要求,还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品格[9]。通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加大创新创业内容,适当地提高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以此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最后,加大地方特色专业建设,学校专业要与地方产业挂钩,通过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投入、增加招生计划等方式,增加地方特色专业的比例;通过“订单办学” “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解决区域内的人才需求;通过 “绩效考核” “就业质量分析”等数据建立相应的学校服务地方的考核机制,将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初心就是服务地方,只有确立和完善服务地方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英国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和创业职业3个层次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0]。可见,将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次地开展有利于教学的实施。王占仁提出的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广谱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架构解决了现存教育体系存在的不分阶段、不分层次所导致的目标不清、方向不明以及教育的性质、对象、途径、方法不正确的突出问题[11]。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通过在校内开展“广谱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解决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的问题。首先,共享教学资源,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例,将各个教学单位的优秀课程资源向全校开放。其次,建立创新创业网络课程体系,以网络课程平台为支撑,加大在线开发课程的建设力度,实现优质课程共享。最后,实施 “一专业一金课” “一名师一金课”项目,学校投入专项资助资金,鼓励名师打造有深度、有难度的专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精品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完善学分转换政策,学校要逐年完善和更新本校的创新创业实施政策,下放权力到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方案,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的可申请转换相应学科的学分,由二级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对转换学分的申请进行审核,以此激发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比赛的主动性。其次,增设项目导师制,通过培养、聘请知名专家、创业成功学生、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精英和成功人士担任项目导师,项目导师负责全过程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包括前期的项目立项、中期的项目实施、后期的项目孵化及项目的成效反馈。最后,加大配套资金的投入,每年根据预算对实践基地进行改造、升级、扩建,逐步形成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于一体的大创基地。通过采用加大公共活动区域的基础建设、与团委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要求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成员的入驻实践等方式,提高实践基地的使用率。
首先,在引进方面,制定 “外聘+柔性”的引进办法。“外聘”引进,聘请区域内的社会行业能手、专家、成功企业家作为外聘教师,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当中,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开展教学、科研以及实践创新活动;“柔性”引进,采取“关系不转、岗位聘用、合同管理”的方式,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团队,以实际业绩参与学校建设。其次,在培养方面,实施 “双师型”教师培养、创新团队培育等措施,以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职称、技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申报中级以上非高校系列职称,支持教师获取各类专业技术资格,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挂职,增设 “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鼓励 “双师型”教师继续提升学历与职称。创新团队的培育,鼓励中青年教师组建创新团队,重点支持学校传统优势学科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给予创业团队经费资助,同时将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列入到职称评定指标当中,为创新创业教师开设职称评定的 “绿色通道”。
总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本身就是一个牵扯因素众多的难题,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市场、社会等方方面面,这显然并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唱 “独角戏”。本文研究为应用型本科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参考,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实践的效果仍需时间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