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绒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环节,旨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1]。而解决好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是做好心理育人工作、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环节。当前,学界对大学生心理贫困概念的厘定尚不够清晰,尤其是与心理问题、精神贫困等概念产生混淆,在实践中甚至出现相互替代使用的现象。本文通过心理贫困与心理问题、精神贫困等概念进行辨析,来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内涵、实质及其特征,以期从理论上对“心理贫困”有新的认识。
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相关研究日趋得更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如牛东旗等人(2005)提出心理贫困指的是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2]。董英山(2014)认为心理贫困是由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原因,在校大学生在经济上不能得到基本的满足,从而导致他们承受着一定经济贫困的压力,而引起精神世界的负性变化以及产生的心理上的自闭或疯狂[3]。梳理现有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受二元论的思维分析,学者们对“心理贫困”的概念与内涵研究主要存在一个假设前提,这个前提是与“经济贫困”进行相对概念的一种描述性表述。也就是说,对心理贫困的内涵探讨基本上建立在经济贫困的基础上,心理贫困就是由于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问题,进而把研究对象框定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有学者比较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如学者同雪莉(2014)认为心理贫困是指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的一种缺乏状况,其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增多、人际关系不良、社会参与受限等[4]。这一概念的界定与前者有实质性的差别,承认经济贫困是造成心理贫困的因素,但是心理贫困并不都是由经济贫困造成的,因此其研究对象框定的范围并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而是任何个体或群体。以上研究对何谓“心理贫困”进行的有益探讨,对本文的研究极具启发和借鉴意义,笔者比较赞成学者同雪莉的观点。结合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贫困是指大学生个体或者群体因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非积极心理品质状态。
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实质,必须正确辨析心理贫困与心理问题、心理贫困与精神贫困之间的关系。当前实践中呈现的主要问题是将三者之间替代使用,然后三者在本质上属于不同范畴的内容,有根本性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认清心理问题的实质。心理问题按层次来划分主要有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的界限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心理困惑、心理矛盾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心理困惑、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因生理引起的心理疾病和某些严重的心理疾病则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介入,这里指的是一般的思想认识范畴的心理疾病[5]。总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并没有严格区分,其形成往往与客观和主观、社会和个体、眼前与长远关系认识、处理不当有关[5]。
大学生心理贫困与心理问题对比研究发现,两者都是描述一种心理状态,但是从学科视野中来看,心理贫困更多是在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出发进行的探讨;心理问题更多是在心理学的学科框架下进行的探讨。从对象来看,心理贫困是关注大学生个体或群体,而心理问题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心理不健康或异常状态。从症状程度上来看,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非积极心理品质,而心理问题的症状程度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异常跨度比较广,程度比较复杂,相较于前者更易呈现比较严重的表现。
梳理学界关于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现有研究,主要观点有黄海峙(2006)提出所谓“精神贫困”,主要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6]。李贵成(2006)认为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物质贫困是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精神贫困是指面对来自诸方面的压力和各方面的困扰,由于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挫折感等的不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精神贫困源于物质贫困,是物质贫困的直接后果和人文表现[7]。从现有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研究出发点也是采取了二元对立的观点,认为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心理上的负性变化或者精神上的空虚等。
大学生心理贫困与精神贫困对比研究发现,学者通常把两者放在同一象限上进行思考,均认为是由于经济贫困的原因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性变化,甚至把心理贫困与精神贫困的概念等同使用。实质上,大学生心理贫困更多关注的是心理层面的非积极心理品质状态;大学生精神贫困更多是指大学生因思想文化方面匮乏所呈现出的负性情绪情感状态。通常主要表现在:比如理想迷茫、信仰缺失、价值观错乱、文化供给不足等。从解决的途径来看,前者更多侧重于对个体非积极心理品质状态的干预,而后者更多是侧重从供给侧来解决问题。
故此,大学生心理贫困与心理问题、精神贫困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有不同的形成因素、侧重方向以及解决机制。通过对上述概念的辨析,要认清心理贫困的几个关键实质问题:一是心理贫困有可能是经济原因造成,但经济原因不是造成心理贫困的唯一因素。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经济贫困的问题将得到很大解决,经济原因不再是造成心理贫困的单一因素,而是错综复杂的因素。比如:同辈关系的影响、家庭成员关系是否和谐、社会心态对个体的影响等均可能带来心理贫困。二是任何个体或群体都可能产生心理贫困,而并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才会心理贫困。三是大学生心理贫困作为一种非积极品质心理状态,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多元构建的一个构成,还需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四是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应对不仅仅是心理学关注的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工作等多学科的交叉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全媒体时代的网络社会心态与现实社会心态的交互影响所带来的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借助互联网思维模式,提出新的解决思路,也是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更需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生力军,解决好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尤其显得意义重大。因此,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呈现的一些特点,以便提出应对思路。
梳理现有研究发现,学者武晓东(2013)通过对高校学生“心理贫困”相关研究文献做出综述,提出“心理贫困”的成因主要受到家庭、社会、自身三因素的影响[8]。文章所做分析均是以因经济原因引起的贫困生作为研究对象,仍然是建立在经济贫困的前提之下导致心理贫困问题的产生。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需要多思路并举来考虑。一是经济因素。中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是我们的“两大奇迹”之一,并且随着2020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经济贫困问题不再是造成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绝对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因素就不重要,经济原因仍然是造成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首要原因。比如: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的贫富分化,这种比较式的相对贫困,仍然给大学生之间带来相对贫困的心理体验,从而会引起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二是社会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非主流或者错误意识形态也随着国门的开放步入中国社会。高等学校深受其扰,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艰巨性的任务。尤其是一些比如拜金思潮、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心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容易导致自尊、自信心不足等非积极心理状态。三是家庭因素。家庭永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教育场所,良好的家风、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态影响也十分重要。如果家庭出现负面状态,大学生心理状态也会受到影响。四是同辈群体的因素。大学生交往最密切的群体是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的心理状态也会受到蔓延式情绪渲染,容易在同辈群体间形成群体性的共同心态。五是自身因素。大学生本人的社会态度、情感、个性以及心理需求不同等,导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世界观不同,造成不同的心理品质状态;六是网络因素。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络的原住民,通过互联网络的显性与隐性传播功能,让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受时空限制而被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各因素之间并不是彼此割裂的,通常是同时发力的,使得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成因更加多元化。成因的因素本身是中立的,有可能产生正向作用,则有利于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也有可能产生负向作用,导致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
近些年,“佛系”“丧文化”等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之间比较常见,这可以说是典型的心理贫困外在表现。随着上述因素的复杂化,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也更加多样化。一是以“校园贷”“裸贷”等为代表的消费主义观。受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大学生为了满足虚荣心或者得到同辈的认同,选择过度消费、提前消费、盲目攀比等,有的甚至做出伤害身体、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来不断获得经济上的满足。长此以往,最容易导致出现焦虑、自卑或者颓废等消极心理状态,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二是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为代表的个人主义观。一直以来,我们培养学生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但是受经过包装后的所谓“人权”“自由”等观念的影响,个人主义观在大学生群体之间逐渐盛行,甚至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就易出现自私、冷漠、甚至麻木不仁等非积极心理状态。三是以“佛系”“丧文化”等为代表的消极主义观。积极进取应该是新时代大学生最显著的心态特征,但是消极主义观却腐蚀着种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导致新时代大学生呈现颓废、绝望、悲观、厌世等非积极心理状态。
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度量目前主要是借鉴心理学的方法,但是同时要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个体之间的差异等,当前如何编制一套效度比较高的大学生心理贫困度量量表显得比较紧迫。同时,对个体的度量以及对群体的度量需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群体的度量也绝对不是个体度量的简单累加。这些都是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度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这也使得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度量更加具有复杂性。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状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心理贫困的问题也决不能忽视,通过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内涵、实质与特征,助力于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贫困应对策略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