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悦,程莎莎
(1.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3;2.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精神以人民为主线,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蓝图,“人民”是其中的高频词,文中多次提到或涉及。本文主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角度,谈谈完善和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坚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最鲜明的标志,依靠人民,我们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人民,我们党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依靠人民,我们党破除思想和体制障碍,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始终将人民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依靠人民,我们党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面临内忧外患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力量,要求推翻“三座大山”,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革命目标。从大革命开始,中国共产党广泛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争取人民群众的利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真心为群众解决问题,进而赢得人民群众对革命工作的支持。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放手发动群众力量为赢取持久战胜利的重要性,并在多次会议和场合中提到:只有坚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作用,才能赢取革命胜利,共产党员坚决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群众观”的阐述,进一步明确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应以群众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导向。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四十年来的成就,是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最好诠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历代领导人均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是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赢得人心、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人民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决定力量,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勇气、改革和创新,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眼于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群众关心关切的工作中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就。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永久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于党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实践中。党的十九大报告203次提到“人民”二字,充分凸显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质。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揭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出“我国国家治理工作和活动都要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鲜明立场”。在制度上,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体现人民当家做主,我国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制度上均作了明确规定。
首先,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角度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优越性在于:一是便于吸引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能够吸纳更多的人民群众的智慧参与到国家各项事业管理中来;二是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便于实行“议行合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从一穷二白迈向全面小康,7亿多人实现脱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靠的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从我们国家的名称、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制度到“枫桥经验”、“小岗改革”再到“我将不我”的誓言和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都是在理论上、思想上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制度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为保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保证,要实现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在实现多种经济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经济资源发展最大化的选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这一经济制度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总量连上新台阶、结构协调性逐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外开放成就举世公认等一系列瞩目成就,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经济诉求,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在文化发展中,我国始终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特色,坚守民族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加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老百姓。
在社会治理体系方面,始终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群众工作导向。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要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为实现这一要求,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城乡统筹的民生保障制度、全方位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长效机制等。这些制度的确立基本实现了七大社会治理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国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本质上看,绿色发展关注的核心是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保障人的生态权利,维护人的生态安全,追求人的生态幸福。人的生存需要是多方位,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作为人民新的需要,是我国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国持续加大力度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对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在体现这一要求和标准上,也做了具体要求。如全会指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是提高党员自身修养,满足人民愿望,受人民拥护,锻炼干净担当奉献优秀品质的重要载体。如“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等。在优化政府职能结构,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些内容的提出,集中反映了我们国家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迫切的事情摆在重要位置,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就是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通过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等。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与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同脉相承的。只要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养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真正做到为民用权、为民担当、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中汲取人民智慧,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民族复兴的成果,共享实现“中国梦”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