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创、备、导”,推进真交际
——以统编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为例

2020-01-09 16:03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何惠真
天津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李刚预设课外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 何惠真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共鸣

口语交际教学要注重“情境性”,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往往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习口语交际。

例:统编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教学片段一:师:李刚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考得不好时,爸爸会严厉批评,爸爸一直坚持他们这样是爱他的,请康杰、梁斌同学分别扮演李刚和李刚爸爸,给我们展示父子对话的场景。表演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尽情发挥。其他同学在表演结束后评议自己对李刚和他爸爸的看法。康杰(李刚):爸爸,我这次又考不好了……梁斌(李刚爸爸):考不好考不好,总是考不好,你自己看看要怎么办!不要读书了,你去打工好了,我不管你了!康:我下次努力,一定考好!梁:下次下次,你每次都说下次,每次都没有做到!你对得起我们吗?我们辛辛苦苦赚钱养你,你这样对得起我们吗?哎!算了!不说了,我们爱你,所以这么严格要求你。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们会发现,教师以教材列举的内容创设情境,想通过情境表演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的热情。但学生没有经过事先排练,台词临时生成,无法展现“李刚爸爸”“严厉批评”的语言、神态,呈现的是一个“唠叨、抱怨、指责”的“父亲”形象。此情境看似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则不然,扮演父亲角色的学生,由于他们“还没有真正体验过当父母”,所以对于“父母回应孩子”的语言生成是略显幼稚的,说话的语气、神态等也都不符合“父母”身份。“父母”这样的角色,即使是学生在生活中有观察、可模仿,但表演起来还只是“演”,仅能达其“形”而未能到其“味”,所以这样的情境表演,无法让其他同学真正地感受到“父母之严、严中有爱”,无法激发学生的共鸣,所以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学不入心”、“有学无用”。

要达成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更真实、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比如《父母之爱》这课教学,在情境表演片段,教师可以作为“父母”的角色加入表演。教师是成年人,思想比较成熟,对于“孩子”的回应会更具“长者”身份,眼神、动作也是平时关爱学生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点和“父母”角色是不谋而合的,更何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角色是对等的,这样的表演更具教学价值。此外,本课的情境创设,还可以邀请班级学生的父母进课堂,现场做口语交际演示,这样的情境创设其实是在展示一个真实的场景——除了地点从家中转到课堂外,角色和对话都是真实的,这样的场景能够让其他学生有更真切的感触,能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预设问题,充分准备

学生毕竟年龄小、经验少,在实际的口语交际中的应对,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和准备,遇到难以回应的问题就容易卡壳,如果在多次的口语交际中都无法顺利回应,他们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渐渐地就不敢、不想与他人口语交际了。所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主题,尽可能多地预设学生在课外口语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例:统编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教学片段二:教师:大家都表示在课后要和父母敞开心扉好好交流,在和父母交流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难回应的问题,应该怎么应对呢?下面我当你们的妈妈,我们来一场“亲子对话”。学生1:妈妈,我想报校外绘画培训班,你为什么不支持?教师:你爸爸、你爷爷和奶奶都反对,我能够支持吗?(从全家人的立场施压)教师:兴趣班兴趣班,你从小到大报了多少个了,也不见你学了什么成就!(“直接指责+打击”式的反对)教师:看看我们家的经济条件,负担得起这么多培训费吗?(从家庭经济角度施压)教师:你去学绘画,那语数英怎么办?没有时间投入哪来的成绩,眼看着明年就是毕业班了,还学什么兴趣班?(从学习成绩施压)教师:绘画,你将来能够拿画画当饭吃?我们要你考的是公务员!(从将来就业角度施压)

……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充当的是一个“严厉、高压”的母亲角色,一个个刁钻的问题看似是教师一次次发难,实则是从多方面预设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做好回应的充分准备。确实,生活中不乏存在这些想法的父母,如果学生和父母在实际沟通中遇到这些问题,那么他们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想到比较周全的回应内容的,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这样的问题,进一步讨论如何与父母做进一步的交流。在学生谈论的基础上,教师要给予梳理,而且最终还要回归到口语交际教学主题,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父母之爱”,因为父母无论如何回复,也是本着“为孩子好,为孩子将来的幸福着想”的美好愿望,所以在回应这些问题时还得注意“有理有据、有礼有节”。课堂教学有了充分的预设,就能增加学生与父母交谈的自信,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把课堂学习在课后落实。

三、心理疏导,消除障碍调动情感

口语交际,要从课内学习转到课外实践,教师还得帮助学生打开“交际障碍”。比如,课内的口语交际内容要延伸到课外实践,学生要与身边的人真正对话,首先需要得到对方的回应,如果对方置之不理的,也没有办法实现口语交际。所以,教师在安排课外口语交际实践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交际对象的问题,不要让学生因为无法找到口语交际对象而困惑。再比如,有的学生即使有了教师给预设的话题回应内容,还是不敢进行“真刀真枪”的口语交际,总担心真正与人对话不顺畅会产生什么“后遗症”,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心理疏导,消除学生的畏难、退缩、胆怯等心理。

例:统编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教学片段三:教师:相信通过今天课堂上的学习,同学们回家会和父母一起交流。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还有什么困难吗?学生1:我还是不敢和我爸爸妈妈说真话……教师(出示几则感人的父母之爱的小故事):请同学们阅读这个小故事,说说你们的感受。(学生看了之后,眼眶湿润)学生2:我认为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我们只要诚心地和家长沟通,他们一定能解决我们的困惑。学生3:本来我就不打算和爸爸妈妈交流的,看了这些故事,我也被打动了,我一定会和爸妈好好沟通的。

……

以上教学可以看到,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微视频,都是调动孩子情感的好媒介。五年级的孩子,有的会认为已经长大、可以自己做主了,不愿意和家长沟通;有的会觉得家长的观念和知识落后,不屑于和家长交流;有的则是长期受父母严厉管教产生畏惧心理,或因成绩不够优秀、表现不够突出等原因,不敢和家长交流……要实现《父母之爱》的口语交际教学从课内学习转到课外实践,教师就得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和慈爱,扫除了学生“不敢说、不愿说”的“口语交际障碍”,激发学生从心底由衷迸发出想向父母表达内心的意愿,看似是语文教学,实则是心理疏导。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才能让口语交际教学课内生根、课外开花。

猜你喜欢
李刚预设课外
The Channel Tunnel
小满课外班
李刚作品
我的“课外老师”
Testing Photons Coupled to Weyl Tensor with Gravitational Time Advancement∗
你捡到钱了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