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海云
(江苏如东县洋口镇初级中学,江苏 南通 226407)
德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更符合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语文学科是基于中国千百年传承的语言文化所建立起来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名人逸事、诗词美文、世界名著、语文活动、拓展训练等,都是人类文明文化的优秀结晶,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引意义。
德育教学长期以来都没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或者说经常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听得懂却又听不进去更难付诸行动,这是因为老师开展德育教学的方式单一,而且缺乏和学生的有效沟通,是一种照本宣科的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老师理应摆脱传统方式的局限,尝试从更好的角度开展德育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主题,将德育教学渗透于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小小辩论会、角色扮演朗读、适度的拓展故事会等,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比如七年级课文《邓稼先》给我们展现了科学家邓稼先的伟大爱国情怀。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无疑是德育落点。但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怎么由科学家的爱国主义过渡到普通人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呢?老师认为,应该培养学生们形成一种不论行业、不问岗位,全心全意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意识。为此,老师设置了一个辩论话题:谁的贡献大?正方观点是:科学家对国家的发展贡献大;反方观点是:每个职业对国家的贡献都很大。同学们自由报名分组,自由组织材料形成观点,整个辩论会历时15分钟。
其间,正方主要的论据是:科学家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是新技术、新成果的产出者;他们是国家在军事、科技、生物、药物、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中保持领先优势的重要支持者。而反方主要的论据是:各个行业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城市离开警察会变得犯罪猖獗,祖国离开军人会饱受侵略战乱之苦,农民全都不劳作就会让人们吃不上饭……
在这样的辩论过程中,同学们最终达成的观点是:各个行业和岗位都有它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既要向伟大的科学家致敬,也要向其他行业岗位中乐于奉献、努力劳作的人们学习。这既是一场精彩的辩论会,也是一次有效无痕的德育教学。
诗词歌赋、经典名著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但是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更看重考点的解读和诗词文章的死记硬背,至于古诗词内涵、元曲小说的思想情操的教育培养则严重缺位。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我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也要进一步深化,将德育渗透于其中。
以七年级课文《爱莲说》这篇文章为例,它是周敦颐的千古名篇。文章之所以受到无数人的推崇,也正是因为作品透露出一种非常高洁的品性,而且是非常符合人文精神与道德文化传统认知的。比如其中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这就仿佛在讲我们做人,要有一种身处于恶劣污浊环境却不受玷污和毒害,能够保持清明本心的高洁气质和坚定意志。我们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就应将其中所体现的道德品质提炼出来,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来引发学生的共鸣。
我们用现在深受初中生等学生群体追捧的小视频直播娱乐形式作为例子,启发学生去认知为什么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能手机当场下载并打开一款非常知名的小视频软件,将其中的内容随机播放出来给大家看。在大概1 分钟的演示中就可以发现,其中不乏一些粗俗的内容。有些主播穿着十分暴露,有些视频的标题设计污秽低俗,有些视频内容存在浪费粮食、虐待动物、地域歧视等情况。根据现场演示,老师让同学们认识到我们的社会环境中存在一些不和谐、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那么,这些现象又会对学生的成长或者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呢?老师在网上找到了很多反面案例给大家看。比如某地小学生为了玩游戏而大量花钱购买装备,某些儿童给主播打赏花费十几万,某些学生爱慕虚荣拍摄裸照办理校园贷……老师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保持本心、风清气正、不被世俗所玷污是多么的重要。这样的教学,既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也实现了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是古诗文教学成果的深化。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受到更多的重视。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写作没有足够的热情。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本身的经验阅历不是很丰富,对于许多话题无感受体验,认知肤浅,经常会无话可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老师的教学方式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其实从核心素养教育的视角来看,写作教学的基础在于让学生熟悉掌握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但要实现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灵活掌握,光靠技巧性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思。基于这样的认知,老师在写作中会更强调资料素材的拓展和真情实感的共鸣。而德育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给学生的。
比如在九年级下册语文中,我们要开展扩写教学训练。所谓扩写,其实是围绕一些既定的情节脉络或者文章段落等进行扩充写作。这种写作是很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的。在进行扩写训练的时候,为了实现道德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老师决定在扩写的题材上向德育靠拢。为此,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三个扩写选题。其一:老师、妈妈、孩子、公园、食言、照看留守儿童、最美的陪伴。其二:发脾气、联系不上、手机丢了、出租车司机、连夜赶路、迟到、送到、感谢信。其三:多年不见、母亲的牵挂、受伤的孩子、武警官兵、打击犯罪、平凡的英雄。
学生可以根据三个选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想象发散,形成作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教会大家如何去根据关键词构建故事线索;然后根据故事线索去进行人物和情节的细化;进而根据人物角色的设计去组织语言,构思文章脉络。
比如在第三个课题中,老师带领大家组织的线索是:某个武警官兵战士入伍多年未曾回家看望母亲,老妈妈非常挂念他。后来他终于复员回家,却因为出任务打击犯罪而身负残疾。然后,这位英雄的武警官兵向妈妈回顾介绍了事情的经过……
在这里面,老师给大家描述了老妈妈以及武警官兵的人物形象,从衣着、神态、动作、语言等各种特征去做想象和发散,让学生在掌握扩写技巧的过程中受到武警官兵的奉献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为了帮助大家掌握技巧,老师甚至在网上搜集了体现武警官兵刻苦训练和英勇战斗的图文资料和视频短片,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这样,学生不仅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道德素养、价值观念也得到很好的引导。
做教师,为人师表很重要。我们既然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应当从自身做起,给学生做出表率。鉴于初中生很多都处于青春期,没有成熟的心智和价值理念,在师生交流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真诚有效的沟通对话,老师也就必须在师生互动中多做示范和引导,让学生在和老师的接触中受到正面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纪律意识较差,存在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情况。老师不会直接提出批评或者进行严厉的指责,而是找机会提醒这名同学,不能打扰到别的同学的学习。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老师必须要讲究技巧,问学生有没有做喜欢的事情时而被打扰到的糟糕体验,让学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让忠言不逆耳却利于行。
实践出真知。为了让学生感受文明礼貌、言行有德的重要性,老师还会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如去观察生活中发生的讲道德、有礼貌的行为现象。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让同学们能够接受正能量的陶冶熏染。
这种实践活动一般是在周末进行。老师鼓励学生去公园、商场、车站等各类场所观察生活中值得认可、值得称赞的行为和现象(也可是反面的),并以写观察日记的方式将事情记录下来并发表个人的感想体会。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带着审视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好的影响,也学会了甄别美丑好坏。如交通警察严寒中坚守岗位,车站保洁阿姨很辛苦地擦抹地面保持整洁卫生,公交车司机搀扶老奶奶上下车,这一幕幕感人的景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正是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遭遇的困惑、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