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清泉学校 李 霞
名著一般故事性较强,但篇幅很长,一次让学生讲一个较长的故事,同学们大多会讲个大概,要想让学生讲得具体,又生动,教师就要想办法把名著化整为零,让学生深入名著内里,读出名著的精髓。于是让学生在读名著的过程中,把每周读到的部分,先概括成若干故事,在课堂上讲,同学们听得过程中可以提问,看有没有讲得不准确的地方,可以随时纠正,也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也可以评价,表达得是否清楚,有没有吸引力,今后如何改进。例如在读《鲁滨逊漂流记》开头时,可以讲“第一次航行”的故事,还可以讲“我的航海梦”。当读到鲁滨逊在岛上艰难生存时,可以讲鲁滨逊开荒,鲁滨逊圈养牲畜,鲁滨逊生产水稻,鲁滨逊种植小麦等。等讲完这些故事,同学们对这篇名著的内容也了如指掌了,还锻炼了同学们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最熟悉的首先是通过分析作家笔下的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内涵。这种方法是学生常用的,这样将课内的阅读方法迁移到与课外阅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分析故事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显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往往又是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所以把握情节能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据。例如《水浒》中,有关林冲逼上梁山的情节,最具说服力。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他忍了;高俅设计让他带刀进白虎堂,又施压让开封府重判他,他忍了;高俅让人买通董超、薛霸在野猪林想杀他,他还是忍了;直到陆谦、富安他们火烧草料场,他才终于愿望破灭、忍无可忍。这些情节既展现了前期林冲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内涵。最后,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还需要借助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来进行。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鲁迅的《孔乙己》前三段是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清末社会等级森严,阶级对立,人心势利。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酒客大致分成两类:短衣帮和穿长衫的,而孔乙己既不属于短衣帮,更不属于穿长衫的,所以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他在人们的“嘲笑声”中走来,人们嘲笑他又添了新伤疤,嘲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嘲笑他被打折了腿。他的性格在人们的奚落与笑声中得以充分展现。他又在人们的“嘲笑声”中悲惨地离去,更反映出周围人们的冷酷与麻木。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没有细节描写,也揭示不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找这些细节描写,再用语言展示出来,还要进行评价。例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一巴掌掴醒了喜极发疯的范进,整个手掌仰着翻不回来的可笑;簇拥“新贵人”回府,一路在女婿身后扯衣襟的媚态;得了女婿的几两银子,假意退让得令人作呕。针对这些细节学生评价道:一个庸俗的市侩嘴脸,一个嫌贫爱富的典型形象。胡屠户身上简直就是世态炎凉的缩影。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星期五一听见他说话,把他的脸一看,立即又是吻他,又是拥抱他,又是大哭大笑,又是大喊大叫,接着又是一个劲地乱跳狂舞……活像个疯子。他这样发疯似的闹了好半天,原来这个人是他的父亲。同学们是这样评价的:“星期五”见到他父亲后欣喜无比的心情就通过“吻、拥抱、大哭、大笑、乱跳狂舞”等一系列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描绘出了“星期五”的动作、神态、语言,达到了“人立于纸上”的表达效果。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些细节的寻找和评价既督促学生养成细读名著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评价事物的能力,还为学生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将名著经典片段搬上舞台,将课堂变成舞台,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变得鲜活、立体。例如《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桃园三结义》《武松打虎》等都是孩子们喜欢表演的经典片段。名著表演课,不仅考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考验孩子的舞台表演能力。从选材——排练——剪辑音乐——成品,其中孩子们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学生演员从原来的读到背,再由背到诵,再由诵到自然地说、完美地演,这个语言上的要求,是最具挑战性的!要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物演活,必须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走入作品。一动作,一眼神无不渗透着他们的心血。孙悟空的金箍棒舞得呼呼生风,博得声声喝彩;《这一拜》的歌声激越慷慨,让孩子们沸腾;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一次演出就是学生的一次成长,孩子们在合作中付出,在付出中共赢,成功后的欢乐更是加倍的。
名著也是历史的产物,其中有许多有争议的、迷惑不解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分成两拨,就问题进行辩论,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引导,最后总结,让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所提高。例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辩题。同学们可能比较喜欢看鲁滨逊冒险,那么冒险好不好呢?道理会越辩越明,下面来进行一场辩论吧,希望大家能大显身手。还例如:读完高尔基的《童年》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辩题。“苦难的童年对人的成长有利还是有害”。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可以提出这样的辩题“历史是英雄创造的还是人民创造的”等等。这样的辩论课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化思维品质、学会表达自我、共同合作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辩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中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鉴赏,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红楼梦》中的潜台词,处处皆是,只有引导学生读懂了这些潜台词,才能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在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初见黛玉便在老祖宗面前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一句话可是不简单,竟达到了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很多经典作品具有批判色彩,学生可以通过审美阅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分辨真假、善恶、美丑。例如在评价贾宝玉时既要欣赏他追求自由的执着,也要看到他个性叛逆的离谱,评价贾政时既要看到他的忠实正直的一面,又不能忽略他的固执愚孝的另一面,评价王夫人既要看到她爱子心切的母性情怀,也要发现她的工于心计、阴险谋划。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物,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物身上都存在优点和缺点,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又要看到人性中的弱点,评价人物要注意客观辩证,不能以偏概全。这样学生就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进行客观辩证的评价中,提升了审美鉴赏能力。
教师在多样化课型的实施过程中既是引领者又是合作者。教师既控制着课堂进程又及时调整着教学的策略,与学生同读书共进步。学生在对名著讲、析、品、演、辩、赏的过程中,既训练了思维,又增长了才干。既激活了传统课堂,又形成了健康人格。既传承了文化经典,又提亮了精神底色。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何愁学生不进步,何愁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