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浩 李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追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人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应当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1](P252)。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未来发展,并多次强调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心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看,二者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
思想是人的灵魂,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着力点应是人的思想[2](P26)。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其面向的教育对象是人,是具有独立人格、主体意识的人。坚持以人为本,是开展心理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其本质属性的生动诠释,更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把握。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心理教育要给予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以正确有益的心理引导和支持。教育者必须时刻关注青年学生内心的发展动态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在具体心理教育过程中,坚定贯彻并积极践行这一原则,直达教育的内在所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3](P3)心理教育功能的真正发挥,要求其必须是实践着的。理论如果不付诸实践,最终只会变成空洞的思想,失去其生命力、影响力、引导力、感染力。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推动二者有机融合,能有效提升理论的说服力和渗透力,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它更加注重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即立足青年学生现实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相关理论,借助心理教育的实践方式、手段、活动等加以教育引导,实现青年学生健康心理与良好行为的统一,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人的心理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并呈现出相应的心理特征变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影响个体行为。青年学生心理特征、思想状态表现不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心理预防和心理疏导时,应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是认识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尤其是对那些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要亲切关怀、真诚相待、耐心帮助、精心指导。”[1](P246)机动灵活地寻找具有较强适用性的教育原则、方法和手段,才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因而,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心理教育应遵循的内在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源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即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一定的目标[4](P6)。心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手段,关键是要处理好现实与目的的关系,认清彼此间的差距。因此,首先就是要坚持现实的问题导向,即心理教育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存在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教育者有时难以捕捉教育对象真实心理特点的变化走向、教育对象羞于表达自我而导致心理问题解决颇有难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偏低,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全局现实发展,及时发现内含的价值规律,并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基础。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心理教育的发展性承接着教育的手段和目的,彰显出教育与时俱进的自我约束与自我要求,满足了教育对象多方面的实际需要。新时期,心理教育发展性特征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社会文化思潮涌动、信息传递方式和途径多样化,青年心理发展状态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心理疏导的理念、方法、手段和行为等都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不断丰富创新;二是发展应最终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上,即实现青年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并趋于稳定、道德人格的健全、价值取向的端正和良好行为的转化。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5]。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适应现代化建设,教育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即德才兼备。德在首位,深刻地印证了个人品德修养、道德素质已成为影响人发展的关键动因,成为更重要的内在品质。这从侧面强调了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者要积极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培育。
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与未来走向。心理健康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价值判断标准。进入新时代,国家、社会乃至家庭对于青年学生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状态能够激发青年学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魅力和真正价值。在遵循心理疏导工作要求的前期下,尊重青年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规律,推进心理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有助于青年学生完善健康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主体人格。
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相融相通。心理和思想的联系十分紧密。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心理的高级形式,是在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受思想的支配[1](P17)。心理教育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现实依托,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离不开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疏导。不难看出,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内外联动,加以配合。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心理问题一旦出现但被忽视或是没有及时干预解决,极容易发生思想“跑偏”且出现极端行为。为此,教育者要能够综合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增强青年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良好有序的心理教育工作,能够帮助青年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预期,做好心理方面的调适,更好地接受教育理念、方式手段和实践活动带来的影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促进青年学生自我健康成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助心理疏导的原则、方式,容易提高青年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在交融关系中寻找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的最大公约数,符合当下青年学生培养的客观现实,有助于实现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赢。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育的实效性,而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取决于教育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途径手段是否真正地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和认可。教育者通过搭建与青年学生的交流互动平台,在民主平等、和谐共处的育人氛围中,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心理认知、情操陶冶、行为实践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并将心理疏导的原则方法应用于立德树人的各环节、全过程,从而准确深入地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规律、思维品质和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辅助心理疏导、道德教育、行为训练的方式,从而有效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道德品质、接受能力以及促成良好行为转化,实现教育目标和育人实效同步。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向,首先要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对于出现心理问题和寻求帮助的学生,应主动给予其亲切关怀和耐心帮助,通过建立良师益友型的师生关系,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次,要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倾向。青年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教育者需要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交流思想,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心理疏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要关注青年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易变性,并伴随着多样化的心理需要,教育者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和交往中,关注青年学生的内心成长和心理状态,适时充分地进行调节并满足其合理需求。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P92)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的心理品质、道德修养、主体人格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形成并固化下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向开展,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并发挥作用的。为此,应不断创设全面多样且积极向上、利于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方面,完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在教室中张贴班级口号、班级文明公约、师生经典语录等,利用好班级闲置的空间,丰富教学教育载体和工具,教学楼休息区的背景、设施应以暖色调为主,校园内建造些许人文景观,营造主题式的心理教育氛围,从而达到以境传情、触动心灵、以情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营造平等轻松的交往环境。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心理实践活动情景,加强青年学生间的交往沟通和实践合作,在积极对话中激发其内在情感,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转化,提升心理品质和精神境界。
掌握并熟练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方式是正确打开青年学生心门的法宝。教育者要不断创新心理教育与德育方法,如讲求语言的艺术、借助新媒体技术、举办教育实践活动等,借以选择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与学生对话,用生活化、“接地气”的实例与学生交心,用真诚、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互动,以温和不失原则的方式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在此基础上积极践行,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启人心智。
为能够有效把握当下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态势,了解其个性心理的一般特征,及时发现并解决其心理困惑和问题,有必要借助互联网这一关键媒介,打造适合校园的“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可以将心理学相关知识、案例与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现实结合,借助数据分析,总结出青年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共性和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提出有效对策进行介入。另外,可以通过运营校园心理APP、公众号、朋友圈等,日常推送心理学小常识和生活案例,供青年学生了解相关内容;设置发放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问卷,有效收集青年学生的心理信息和最新的心理发展动态;建立保密性的心理咨询群,便于青年学生真实地表达心理需求,进行问题反馈,以有针对性地化解学生心理矛盾,帮助其塑造健康心理。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关系着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因而加强高校的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首先,学校应时常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开展心理及相关知识技能大赛,在比赛和活动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其次,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聘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进行实践教学和业务考核,以校院领导、教师、学生三个层级的评价进行反馈,加强监督,实现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目标。最后,要完善相应的奖励机制。如鼓励非心理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使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对于能够及时地处理并解决学生突发心理问题,帮助青年学生端正心理态度和心理认知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从而壮大高校心理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