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昊雨 林秋明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影视片名之于电影,犹如钥匙之于门,通过片名,观众对电影的内容能有大致的了解。对于很多的影视片名,译者为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更多采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可见交际翻译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英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在其书籍《翻译问题探究》(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他提出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译者应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1](P7),即纽马克翻译理论框架下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与语义翻译相反,交际翻译较为注重结果而不是内容。也就是说,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将文本的内容传达给读者或观众,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在必要的时候,译者需要挣脱原文形式上的牢笼,根据交际翻译的原则来进行翻译。而正是因为交际翻译注重翻译的结果,它也常常和纽马克文本类型中的“信息型文本”联系在一起。在交际翻译的框架下,译者的自由度更高,如果源语出现表达模糊等问题,译者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表达的内容进行改进。
钱绍昌先生是影视翻译领域的先驱[2]。他翻译了中国引进的第一批影视作品,包括家庭喜剧《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战争爱情电影《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和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荆棘鸟》(The Thorn Bird),等等,一生共翻译电视“非遗”。钱绍昌指出,影视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倾听性、理解性和无注释性等几个方面[3]。张春柏提出,影视翻译需注重语言的即时性和大众性[4]。麻争旗也指出,中外影视剧的交流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基本属性,译者在处理文化信息方面应当具备高度的跨文化意识和责任感[5]。
除了影视翻译专家,中国也有不少民间影视翻译爱好者,他们活跃在各大网站和平台,无偿地提供影视翻译服务,促进了许多国外优秀影视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影视翻译者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训练和理论指导,影视翻译事业依旧任重道远。
无论笔译还是口译,也无论翻译何种类型的材料,译者最先应遵循的原则便是忠实原则,因为忠实原则代表着译者对于翻译的基础认知。严复首先在其翻译作品《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原则[6];因翻译雪莱作品而广为国人所知的刘重德先生也提出了“信、达、切”的翻译原则。可以看到,两位中国翻译巨匠都认为“信”,也就是忠实原则是一位好的译者所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功能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也指出,翻译的本质在于用最忠实的语言等价传递源语言中的信息[7](P7);他同时还认为,虽然关于该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争论仍在进行,但归根结底,争论的核心在于是否应该采用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是译者最常采用的翻译原则,也是最基础、最易理解的翻译原则,几乎适用于任何领域的翻译工作。影视片名中译要遵循忠实原则,就要做到让观众望“名”生义,即看到标题便能知道该作品的主要内容。例如:Captain America译为《美国队长》、Iron Man译为《钢铁侠》,这两部典型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的中译片名简明扼要,忠实易懂。此外,一些基于史实改编的电影,如《珍珠港》(Pearl Harbor)、《敦刻尔克》(Dunkirk)和《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等等,皆是遵循忠实原则来进行翻译的。
作为语言学习者和翻译学习者,译员需要对中外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彼得·纽马克认为,翻译是一种工艺,它用一种语言中的同样信息和/或声明去替代另一种语言中的书写信息和/或声明。这要求译者能够熟练地运用一种语言中的文化概念来对另一种语言中的文化概念进行意义对等的阐释。
在影视片名中译时,译者要遵循文化原则进行翻译,译文要在文化上为目的语受众所接受。1940年,享誉全球的爱情悲剧电影《魂断蓝桥》(The Waterloo Bridge)在美国上映。影片的女主角芭蕾舞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邂逅年轻军官罗伊,二人相爱。不久罗伊的名字误登阵亡名单,玛拉精神崩溃沦为妓女,最终罗伊归来,她却选择在二人初次相遇的滑铁卢桥上结束自己的生命。将电影名直译为“滑铁卢桥”未尝不可,但这样会让我国观众认为没有丝毫内涵。再看影片的正式译名“魂断蓝桥”,“魂断”有两层意味:一指极度悲伤,二指死亡。“魂断”一词在标题翻译中出现不仅奠定了整个电影悲伤的基调,更是暗示了女主的死亡,给女主的悲剧命运蒙上一层阴霾。
普遍原则强调在进行影视片名翻译时,要尽量贴近观众的生活和文化,要能够让更多的观众在思想和内心接受电影的主题。任何一位合格的导演在拍摄电影时都希望将电影的内涵以及其倡导的信念清楚地传达给观众;那么,一位合格的译者在翻译影视篇名时,便需要更多地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斟酌。译者需要思考“如果我是观众,什么样的标题会吸引我”这一问题。译者在思考翻译的过程中亦需要与观众进行互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从而译出最佳片名。
普遍原则在影视片名翻译中应用甚广。2006年上映的暖心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就是一个良好的例子。影片讲述了黑人业务员克里斯经历了公司破产和妻子离家以及独自坚强带着儿子生活的苦难。但他奋发向上,抓住机会成为股市交易员,最终成为知名金融投资家。影片标题“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已经达到了传达影片主旨的目的,但如果直接将The Pursuit of Happiness译为《追寻幸福之路》,虽然遵循了忠实原则,但是这样的翻译显得过于官方、严肃,不够贴近生活,达不到吸引观众的效果;而片名“当幸福来敲门”则利用拟人手法将观众带入电影创造的温暖氛围中。
笔者认为,在影视片名的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电影内容及其深刻内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抓住电影的立意,望文生义、以偏概全的翻译是万万不可取的,这样非但不能为影视作品的传播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还会偏离主题,误导观众。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多加思考,前后推敲,按照一定的翻译原则来进行翻译。影视片名是影视作品的一扇门,打开这扇门观众才能欣赏门后的美景,而译者的责任则是将这扇门装点得更加漂亮,以吸引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