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鲍明勇 吴妍鹏
五代时期的杨吴政权、南唐和闽国对峙时期,在石塘设立镇,自此到了赵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石塘境内由于祝、周、郑、鲁等姓迁入,石塘的地方风气开始发生转变,由原先狂悍地民风向斯文转变,读书人越来越多。宋时,颜方叔将制纸技术带入铅山,原先单一以矿业发展的“坑治之所”—铅山,因为纸业的发展成为繁华之地。据历史记载明朝时期石塘有纸工五六万人。当地生产的纸张主要有奏本纸、关山纸、毛边纸、连四纸等,纸质品性较好,其中奏本纸明朝时期成为国家奏事用纸的重要生产基地,而连四纸质地精良,便于书画创作,更是珍贵典籍刊印和修复的重要纸品。
铅山石塘引进造纸技术以后,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到了明朝中后期,中国的制纸中心由四川转向江浙,江西成为全国造纸中心,石塘镇纸业贸易更是繁荣昌盛,纸号、纸行林立,此时的石塘“商”和“儒”并行。石塘手工造纸业兴起带动了当地茶叶和其他土特产的繁荣,加之石塘镇地理位置重要,商贾云集,明清时期石塘成为铅山重镇乃至江南手工业重镇。
因石塘手工纸业的发展繁荣,在明清时期,石塘镇纸号林立,有明代正德年间的“胜春号”,清康熙年间的“天和号”“王发记号”,清嘉庆年间的“赖永祥纸行”“芝阳会馆(饶州会馆)”,清乾隆年间的“昭武会馆(抚州会馆)”等。除此之外随着纸业生产贸易发展,茶叶贸易、药业、金银业和其他服务业等也快速发展,如创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寿金堂”药店等。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目前镇内保存的具有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皆与石塘手工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祝氏老宗祠、周氏宗祠,清代的饶家老宅院、东祝宗祠、马里弄“大夫第”等皆与石塘手工纸的繁荣有关。
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有专门经营铅山纸的大纸号如“恒通”“怡太”“福裕安”等。还有苏州的大纸号“苏连记”,虽然制作的纸褶扇十分畅销,但其制作纸张等原材料产自铅山,再有1934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的纸张,也是使用的铅山制作的手工纸(河口镇、石塘、石垅等地生产的连四纸)。
石塘镇地理环境优越,山多、林密、水资源丰富,盛产竹子所需的原材料,在学习造纸技术以后,能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变化,生产出诸如连四纸、奏本纸、关山纸、毛边纸等这样精良的纸品,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工艺流程密不可分。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卷》对当时铅山造纸工艺流程有较为详细记载。近现代胡朴安先生在详细考察安徽泾县宣纸生产技艺后所写《纸说》一书,是研究宣纸的宝贵资料,书中作者提出的“纸之制造,首在用料”观点对我们分析石塘造纸技艺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江西造纸学专家罗济撰写的《竹类造纸学》,在考究铅山造纸工艺的基础上,详细解说了铅山造纸的工艺流程:
(1)新竹砍伐后用石灰水浸泡,待百日后出塘,嫩竹的黄囊部分被分解,青皮则无法分解。
(2)再将出塘的竹子放入“徨”桶内和石灰一起蒸煮,时间约需8 天。
(3)将蒸煮后的竹子投入石臼,用石碓叩打,将竹子打烂如泥面。
(4)将烂如泥面的竹料置入水槽,木棍搅匀,再用竹帘进行手工抄捞,竹料附着在竹帘上,水则由竹帘流向槽内。
(5)将竹帘反覆,湿纸落在案板上,即成纸,反复如此,一张张湿纸叠积成纸块,再用木板挤压湿纸所含水分。
(6)将湿纸一张张掀起,以火烘焙,再经阳光晒干即得成纸。
1.经济价值
据研究,石塘镇内的“复源生”“罗盛春”等纸号销往南北的关山纸每年就有100 万银圆,“天和号”年运作资本30 万银元以上,总资产达100 万银圆。宋元时期,铅山手工造纸业十分兴旺,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由于政府对图书的重视,图书事业快速发展,因而印刊书籍所用手工竹纸需求量日益增大,石塘手工造纸业也随着社会的需求与日巨变。清乾隆、道光年间,铅山手工造纸槽户2300 余户,年纸张可售白银40 万~50万两,虽无可靠历史资料表明石塘手工纸这个时期的经济总体状况,但是石塘作为铅山手工纸重镇,其每年的经济利益也是一个巨大的数目。
2.科技价值
传统手工纸技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性较好,其制作工艺、原料是自然植物(竹、稻草、棉等)的枝茎,制作过程虽添加了自然草木灰或石灰,但是并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对自然环境几乎没有破坏(除生产过程中浸泡用的石灰水排放对水有短时间的污染)。而机制纸由于在造纸过程中添加了蒸煮剂、漂白剂等,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会对自然环境资源产生较大的污染。
3.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手工造纸在当代日常文字图片记录和信息文化传播方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即所谓的“纸寿千年”。手工造纸在印刊历史古籍、书法创作、国画创作以及民间艺术(诸如年画)等许多方面都是机器制纸无法代替且性能更优越的纸张。传统纸的某些特殊用途是具有十分突出的优越性的,例如,在现代古籍文献修复、书画作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石塘手工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活化石”。石塘镇手工纸在延续中国传统手工制纸上,在彰显我们伟大民族文化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
嘉靖四年《铅山县志》记载:“石塘出毛边纸,奏本纸为上,车盘次之,他都所产下之。十三都独连小表,亦有黄白,石垅近年所造棉纸,精妙光萤……”石塘镇的传统手工纸历史上曾有数十个品种,比如奏本纸、上关纸、京川纸、毛边纸、毛六纸、毛八纸等,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奏本纸、毛边纸和连四纸影响巨大。在铅山,连四纸有“寿纸千年”之美誉,适于书画家创作,同时也是印刷古籍经典的上好纸。明末收藏家毛晋在刊印典籍珍本时,选用安徽的宣纸和铅山的连四纸。明崇祯年间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页就是采用连四纸印刷的。而193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选用的也是连四纸。
广信府在唐之前多为古越族土著居民,土地贫瘠,民风朴实。唐宋以来,文学之士逐渐增多。到宋高宗时期,信州成为“东南望郡”。
1.石塘祝氏
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祝氏家族迁入石塘。石塘祝氏始迁祖为祝仁霸,字德卿,乃宋司户参军,籍贯浙江江山,宋景宁年间迁徙至石塘。万历《铅书》卷三记载:“资政刘公。公名鞈,字仲偃,其先建人,幼侍父馆于石塘祝氏,后登第,与祝氏姻,官其家数人。”祝氏与刘氏家族联姻,石塘祝氏转向地方文化大族,加速了石塘经济、文化的发展。
2.石塘饶氏
石塘饶氏是安徽旌德县人饶百万的后代,饶家老宅是饶百万自石塘祝氏购得,位于镇区东面坑背,在下厅堂座堂壁上悬挂着的“节第松云”匾额,是民主革命志士任寿祺(曾任孙中山秘书,为孙中山个人代书笔札)在其岳母饶江氏六十大寿时请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所书,饶家人将其制成精美的鎏金匾额。
著名书法家、国画家饶草荣是石塘饶氏人,1921 年就读中国第一所美术专门学院——上海美专,是刘海粟大师嫡传弟子。国画传神,构图别致,中西合璧,体现出“西学东渐”国画技法转变的时代特征。书法行、篆、隶、楷皆有较高造诣,其康体书法雄健、浑厚、沉稳和大气的特点,曾得康有为亲自指点。北京著名美术评论家华夏先生评论饶草荣是“赣东北一带名声赫赫且为群众喜爱的画家”,华夏先生评论饶草荣“在我国传统绘画书法与诗词等有较深的功力与学养”,沈鹏、刘勃舒、胡献雅等先生对饶草荣先生的书画业绩都称赞有加。
石塘饶氏一门书香门第对石塘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有石塘王氏、周氏、郑氏、鲁氏等大家族在石塘的文化发展中都做出过特殊的贡献。
1.朱熹
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陆九渊受吕祖谦的邀请至铅山县鹅湖寺,朱、陆就理学和心学展开辩论,即著名的“鹅湖之会”。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发展,理学的影响不仅促进了书院的纷纷设立,还表现在家族修谱中,将理学作为家族族规族法的指导思想。广信府为理学传播的重镇。
2.辛弃疾
公元1196 年,辛弃疾原先居住的上饶带湖庄园失火,迁移至铅山瓢泉,距离石塘约10 千米。公元1198 年,祝可久自贵州刺史任回归乡里石塘,辛弃疾与祝可久同朝为官,加之辛弃疾敬仰祝可久的文武全才与高风亮节的气概,应祝可久的邀请前往石塘为祝氏重修族谱撰写谱序。辛弃疾在铅山瓢泉的文化活动对地域文化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毛晋
明代刻书包括官刻、家刻以及坊刻。毛晋的汲古阁刻书当属坊刻类。明末清初的毛晋是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对整理和保存我国历史古籍做出过重大贡献。其校勘了包括《十七史》《十三经注》等在内约600 余种经史典籍。经典珍贵古籍选用铅山连四纸刊印,而为节省刻书成本,对于一般书籍则使用一种不带棉的价格较为便宜的纸,因为纸边盖有一个毛字而被习惯称为“毛边纸”。江西石塘生产的毛边纸,托墨性能较好,品质优良,毛晋在此大量收购毛边纸,对石塘纸业的发展起到宣传和促进的作用,使石塘毛边纸在仕林中影响逐渐增大。
现代都市文明快速发展,未来都市文化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说未来倡导的也许不再是“都市精神”,而是要回归乡土、回归精神家园,对于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我们应该坚守,更应该好好保护与发展。2006 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江西铅山的连四纸制作技艺和其他六项传统手工纸的生产被纳入名录。连四纸的非遗保护对于铅山纸业包括境内石塘镇手工纸业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保护包括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对保护和发展石塘手工纸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2006 年铅山县石塘镇“中国铅山连四纸手工造纸技艺陈列馆”开始筹建,2007 年建成。连四纸技艺陈列馆位于石塘镇邵武会馆内,对连四纸的历史以文字、图片、影像和实物的形式进行展示,这对促进当地包括除连四纸以外的手工纸的生产保护都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从2007 年开始,用三年时间研制出可以印刷的宣纸,先后于2010 年印制《中国书法·行书》和2011 年印制《中国书法·草书》宣纸邮票,是人类印刷历史上的首创,为宣纸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方向和模式,同时也为铅山包括连四纸在内的手工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
铅山连四纸洁白精细,是一种能“纸寿千年”的高级竹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是现代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非常重要的一种纸材。文物修复市场前景广阔,石塘手工生产的纸可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发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四纸和其他传统手工纸的恢复和保护,应该包括对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原材料以及传统技艺传承人的保护,在继承传统技艺、保护好生态资源和生产必须设备的基础上,真正意义的保护才能得以实现和发展。
传统手工纸目前在市场上形势不容乐观,除了人们对传统手工制纸的认识不足以外,更主要的是缺乏有效的倡导、缺乏对手工纸的文化艺术与科技历史价值的认识。包括连四纸在内的手工制作技艺虽价值连城,但是生产技术上需要创新,应结合科技的创新来推动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时保护好手工纸的传统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