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服饰文化传承发展问题探究

2020-01-09 07:20:45
天工 2020年4期
关键词:佤族服饰人类

文 施 勇

一个民族的服饰史就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特征,被喻为“无字的史书”“无声的语言”。佤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质朴无华、图案鲜明、设计独特、工艺精细的服饰文化。本文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佤族服饰的发展演变、鲜明个性和文化蕴涵再作探讨,以期佤族服饰在新时代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发展传承。

一、佤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

佤族是中国55 个少数民族之一,佤族主要居住地位于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舒展的地带,被人们称为阿佤山。国内佤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滇西南临沧市的沧源、双江、耿马、永德、镇康县和普洱市的西盟、澜沧、孟连县,另外在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也有少数佤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国外佤族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等地。目前,世界佤族人口100 多万。

(一)佤族服饰的起源探寻

关于佤族服饰的起源,目前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追溯佤族服饰的起源,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服饰起源于御寒,有的认为服饰起源于遮羞,有的认为服饰起源于显示财富等。笔者认为,佤族服饰主要起源于防身,而不仅仅局限于遮羞、御寒的本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是在其幻想和神话中度过其童年的。人类童年时期,原始人类在采集、狩猎社会实践中,对周边的环境和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即白昼黑夜、刮风下雨、闪电雷雨等无法理解,甚至对其产生巨大的畏惧感,把一切的现象归结于神灵的力量,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在强大的自然力的支配下,生存和繁衍是原始人类最根本的需要,这样人类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生殖器的敬畏感。这就是原始人类最早的祖宗崇拜。在这种祖宗崇拜的影响下,为了防止“生殖器”在人类行走时不被损害,人类有意使用树叶、树皮、兽皮掩裹下体来加以保护,之后才演变到遮羞、保暖的发展阶段。久而久之,这种掩体物就逐步演变为人类史上最早的裙子,并不断地赋予它更多的内涵。装饰最初也是起源防身,佤族民间故事《戴宽手镯的由来》讲述了一位佤族女孩在野外突遇黑熊,紧急时刻,女孩把随身携带装水的竹筒套在手上,递给黑熊,熊抱着竹筒以为是抓到了女孩,女孩趁机逃跑。从此以后,佤族妇女外出为预防不测,在手臂上套戴竹筒用于防身,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佩戴手镯。这则故事说明了佤族手镯起源于防身所用,再从群体习惯到装饰习俗的形成和发展。

距今2 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已经能够利用石器分割兽皮,并使用骨针加以缝制。到了距今1 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打磨石器的出现为人类使用植物纤维纺线织布提供了制作工具。从阿佤山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分析,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近现代人类社会,在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佤族先民们都创造了本民族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例如,发掘位于沧源县勐省镇农口硝洞遗址,出土数10 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产。发掘位于耿马县的石佛洞、南碧桥洞穴遗址,距今约3000 年,出土了大量磨光的石器等文物,记录了佤族原始人类的文明遗迹。分布于沧源、耿马一带的沧源崖画,已发现有17 处,共1100 多个图像,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利用覆盖画面的钟乳石进行碳十四测定,距今2500~3500 年的历史,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从崖画中的人物图像分析,其装束多种多样,有头插羽毛者、头饰兽角(牙)和兽尾者、身饰羽毛或披羽毛者、耳戴饰者并手持弓弩或牛角等狩猎工具。还有一些特殊装饰者,如人头上的双圆点、人腰部画有线条、身有发光者、头有动物者、太阳人、鱼尾人等,充分说明了至少在3500 年以前佤族先民就已经学会使用动物羽毛缝制衣服,并懂得在头、手、腰部等身体部位佩戴各种饰物,作为身体的装饰。

(二)佤族服饰发展演变历程

根据佤族服饰起源的探寻,我们可以看出佤族服饰发展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远古时期防身用的“掩体物”阶段。第二阶段,大约在3500年以前,佤族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量打磨石器工具的出现,为缝制服装提供了保障,产生了遮羞、保暖的完整服饰。第三阶段,大约在公元8 世纪至17 世纪期间,出现了多次的外族人大量迁入阿佤山。公元750 年南诏国推行辖域内的民族迁徙,形成局部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公元1659 年南明王朝永历帝在吴三桂的追击下,退守阿佤山一带屯兵,并在阿佤山的大蛮海、班洪一带开办桂家银厂和茂隆银厂,促使大量的外族人再次涌入阿佤山,迁入的汉族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服饰文化,也迫使当地部分佤族向南迁徙,留居的佤族与迁入的其他民族相互杂居,形成不同民族的自然融合,受外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推动着佤族服饰的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佤族特色的服饰文化。第四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佤族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衣、住、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制的现代服饰代替了手工的民族服饰,特别是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各地利用佤族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业,在阿佤山培育了摸你黑狂欢节、木鼓节、新米节等节庆品牌,有力推动了佤族服饰进入多元化的现代服饰阶段。

二、佤族服饰的鲜明个性

佤族服饰和其他民族服饰一样具有鲜明个性,在组成上一般分为衣服、裤裙和装饰三个部分,先有(裳)裙后有衣,再后才有装饰。在用料材质上以自织的麻布、棉布为主;颜色以红色、黑色为基调,紫、蓝、黄、白色辅子。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勐简佤族服饰以黄色为主基调,男女喜欢穿黄衣,有“黄衣阿佤”之称。

(一)佤族服饰鲜明个性因性别和年龄而有区别

各地佤族男子一般剪发,缠包头,上衣无领、左衽,裤子短而肥大,裤腰可以卷起。男子一般没有更多的装饰,脚上缠裹足,跣足,个别地方戴项圈、右手戴手镯。出门时,身挎背袋、长刀、火枪或弓弩。妇女的服饰,上衣为无领、左衽,下身穿开口条纹花短裙。脖子喜戴银项圈、手戴银镯。青年和中老年妇女头饰有所不同,青年妇女多用彩色毛线缠绕头发,盘绕头上,再点缀彩色毛线球,戴耳坠;中老年妇女则戴包头,为黑色,喜戴耳坠,或在耳垂上钻孔,塞入圆筒形的银花,有的可以使耳垂垂到肩上,腿上缠裹腿布,跣足。有些地方妇女腰上还要系一串金属饰物,走起路来叮当作响,颇为悦耳。少年儿童的服饰大体上与成人一致。

(二)佤族服饰鲜明个性表现在各地穿戴不同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佤族服饰穿戴也有不同。例如,沧源县的班洪、班老、南腊一带的佤族服饰与傣族服饰相似,男子上身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裤,用白布、青布或排布包头,有的戴帽,喜穿自织布鞋。中老年妇女都头裹黑色或白色包头,上身穿圆领布纽斜扣长袖裳,下身穿黑色筒裙。青年女子一般不戴包头,以黑线缠发,上衣与中老年服饰相同,筒裙色彩较为丰富。西盟、缅甸佤邦佤族妇女服饰有所不同,她们喜欢留长发披肩,头戴发箍或银帽,耳坠耳垂,上穿无领短小坎肩,下穿开口条纹花短腹部裸露在外,佩带数个藤篾腰箍,胸前挂着数十串自制的天然果株或料株,手臂戴有银镯,小腿裹一块护腿布,套上很多的藤篾箍。个性突出,搭配得体,美丽大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各地佤族服饰渐趋多样性,布料繁多,款式、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岩帅、岩丙、帕良、曼来的男女服饰具有各自的特点,这里不做逐一描述。在过去,佤族人因穿戴不同,基本可以看出是哪个地方的人。现在,除了节庆和重要日子,在平时人们都穿得不多,也就分辨不出是哪里人。

(三)佤族服饰鲜明个性与织布原料、缝制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

佤族首先是用麻纤维纺线,大约秦汉时期亚洲棉由印度进缅甸后传入云南,才用棉纺线织布。纺线使用纺锤,它是一根下部钉有一块圆木板的竹棍。纺线时,左手持麻,右手持纺锤。将纺锤放在大腿上一搓,它就转动起来,利用纺锤转动之力把麻纤维慢慢捻成线,再把捻好的线绕到竹棍上,又再搓、再捻。织布用竹木制作的腰机,共十六七个配件。织布时,用“综”将经线穿好,可以上下交叉,穿过纬线即可。纺织时,将拴经线一端的木棒固定在临时搭好的木桩上,另一端系在织布人的腰上,即可织布。布织好后,根据需要用植物原料进行染色。佤族服装上的装饰完全用手工缝绣而成,从工艺上并不精致,但呈现出古朴、豪放的生态美,体现了佤族粗狂、豪放、纯朴、乐观的民族性格。

三、佤族服饰的文化意蕴

我们不仅可以从佤族服饰探究到佤族的社会发展变迁历程,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佤族历史文化的丰富意蕴。

(一)佤族服饰反映了佤族的社会形态和民族特性

人们一般都把不同风格的民族服饰看作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甚至当作是某种意义上的“族薇”。一旦穿上佤族服装,马上就认定是佤族人,而不是其他民族人。佤族服饰一般制作都比较粗糙、简单。一方面体现了佤族粗狂、豪放、纯朴、乐观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佤族的纺织手工艺水平的不发达、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平衡。明代起把佤族称呼为哈刺、古刺、哈杜、哈佤等,在描述其民族特征上,指明哈刺一支的服饰已经开始出现了装饰文化,而哈杜一支仍然出于“无衣服,无视农业,惟食草木禽兽,善骑射”。从一个层面反映了佤族不同区域不同支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指明一些佤族地方已经发展到农耕文明时代,而一些佤族地方仍然出于原始游牧时代。

(二)佤族服饰反映了佤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

佤族大都生活在亚热带雨林气候,降雨充沛,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温暖潮湿,物种丰富。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佤族人顺应当地气候环境,在服饰的形制上,逐步形成男女上衣为无领袖短,妇女下身穿短裙,男人下着大摆裆布裤,既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又便于追山打猎、农耕劳作。男子外出喜欢佩带背刀、弓弩和猎枪,既是为了防身、狩猎,同时也能显现出佤族男子汉的风度。

(三)佤族服饰反映了佤族的审美情趣

佤族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健康和力量的象征。因此,佤族服饰一般都以黑色作为主色调。在佤族地区至今仍然流传着许多谚语,用来形容黑色之美。如,“Lūng hlax loi,soi hlax mgīx”“Lūng Hrang mgrāng gaex”,意为“黑如水灵果叶,美如松叶”“牙齿黑,模样俊”。形容男子的健壮、俊俏。“Lūng kaing jōih,ngūah kaing kri”,意为黑于黑蚂蚁,贵于金银。把“黑”与“贵”并列,说明了黑色在佤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用“Lūng hrang mgrūm ngīah,luah jāong mgrūm hu”(牙齿黑才好共欢笑,脚步响才好齐步走)来形容心灵相应、步调一致。过去,佤族在每年的农历八月间,要上山采摘鸡矢藤果实咀嚼,便能使牙齿变黑。

(四)佤族服饰反映了佤族的宗教信仰

宗教反映着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脉络和进程。崇尚万物有灵是佤族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佤族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一样,是可以呼吸、有血有肉的生命,山、水、林、土等都有自己的神灵,体现了佤族人敬仰自然、顺应自然的古朴生态观。崇尚黑色源于佤族对小黑母牛的祖宗崇拜。佤族认为,牛创造了第二代人类。用黑色作为服饰主色调来体现对牛的崇拜。男子服饰上绣有牛头、太阳灯图案,喜欢佩带虎、象等动物的牙、骨,先用来辟邪,后再作为装饰,体现了佤族服饰文化中自然崇拜思想。佤族敬仰龙(佤族的水神),佤族妇女喜戴“彩色头饰”,据说这源于佤族对“龙”的自然崇拜。彩色头饰中的发辫代表龙身、彩色毛线代表龙鳞、彩色绣球代表龙珠、陲边毛线代表龙尾,体现了佤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五)佤族服饰反映了佤族民众的贫富划分、社会地位、性别区分和年龄大小

男裤女裙是佤族服饰中性别区分的基本特征。男子包头分红、黑色,红色包头一般是地位高的人才可以佩戴。佤族服饰还有年龄区分的功能,青年和中老年妇女头饰有所不同,青年妇女多用彩色毛线缠绕头发,盘绕头上,再点缀彩色毛线球,戴耳坠。中老年妇女,则戴包头,为黑色。喜戴耳坠,或在耳垂上钻孔,塞入圆筒形的银花,有的可以使耳垂垂到肩上。手镯、项圈等装饰,穷人一般使用竹制的,而富人一般使用银制或金制的。妇女小腿上的篾箍还起到计算年龄的作用。一些地方佤族妇女的耳环用纯银打造而成,大小不同,造型各异,有的像象脚鼓,直径3~4 厘米,长约6~7 厘米,中间空心,朝耳面的一面加盖,犹如锣面,锣面直径达8 厘米以上,有的还垂吊许多银穗。这样的耳环既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从而培育了佤族人勤劳致富、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

佤族服饰的发展演变历史就是佤族社会的发展演变历史。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民族服饰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保护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抓好民族服饰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培育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佤族服饰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动物“闯”入服饰界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4
雪人的服饰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