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世芳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2020年4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目前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30.8小时,较2019年6月增长10.4%;而10—19岁、20—29岁网民成为2019年及2020年初中国互联网最大用户群体,分别占19.3%与21.5%,网民的最大职业结构依然是学生,占有率达到26.9%。因国内中小学在校生普遍不让使用手机,而大学生却不受限制,因此大学生网民成为学生网民的绝大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数比例也远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数比例。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发生率也较高。在广泛阅读中国知网上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与焦虑”的文献时发现,学者普遍认为重度网络成瘾者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引发其他人格或精神障碍,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本研究通过梳理综合“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与焦虑”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加深对“网络成瘾”概念的理解,以及探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治理与防预措施。
目前,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策略研究,部分学者主张从家庭、学校等方面介入,例如通过控制电脑、手机等通信设备,切断网络成瘾产生的路径;另有部分学者主张加强网络监督,取缔不良网站、不良游戏,净化网络空间,从技术手段上杜绝大学生接触网络暴力、色情等;还有部分学者主张从法律法规方面入手,加大学校监管力度与惩处范围,厘清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本人等的法律义务及相关责任。
通过梳理发现,绝大多数学者是从医学角度,选取“病理性特征”或“功能性”这两个指标,用于对网络成瘾者进行临床诊断。已有文献大多数集中在网络成瘾的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上,还有学者集中于新时期对网络成瘾学生的管理对策研究上,针对于负面情绪中的“焦虑和抑郁”的研究集中于现状调查及生存质量的相关性上,仅有一篇文献针对的是大连地区初中生网络成瘾和焦虑、抑郁情绪的现状调查研究。本研究尝试将“网络成瘾”与“大学生负面情绪状态关系”两个角度联合起来进行相关研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干预及正面情绪的培养提供依据,有助于减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概率,帮助大学生提升“自主”“自控”能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大学生。
很多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受到父母的“榜样”影响,部分家长自己天天对着手机,不关注孩子日常的教育引导,反而期望孩子的成绩名列前茅,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还能破坏家庭的和谐。因此,家长须做出正确榜样,营造良好生活氛围,在孩子面前少用电子产品,甚至能不用就不要用。此外,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例如防止孩子形成“攀比”的心理,利用家庭集体聚餐等机会对孩子进行“劳动养成教育”,利用户外运动机会对孩子进行加强体育锻炼教育,帮助孩子戒除网瘾,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加强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家长应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增强与子女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建立家庭成员互相监督机制,减少家庭全员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不能因过于严格而缺乏关爱。夫妻之间要和睦,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能把“离婚”挂在嘴边,若不然极易使孩子产生“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孩子上大学后成绩偶尔下滑,应该多多鼓励疏导,告诉孩子“成绩不是万能的”,教育孩子大学里应注重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若孩子在青春期出现“失恋”等特殊情况时,家长更应结合自身经历积极疏导孩子心理,一定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早日从“失恋”中走出来。由于疫情,部分大学生宅在家里通过“看网课”的方式进行线上学习,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疫情导致的“漫长”假期,让孩子打开心扉,把先前孩子因不理解造成的误会耐心地解释给孩子听,通过家庭成员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促进家庭和谐。在观察与沟通交流中,如果发现孩子有“焦虑、抑郁”等情绪,还可以及时干预治疗。
帮助孩子做好职业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家长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的优势及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孩子攻读的感兴趣专业。进入大学后,短期内帮助孩子思考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从长期上看,帮助孩子对自己一生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除此之外,还应教会孩子养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学会落实,从现在做起,珍惜自己的每一天,合理休息,及时反省自我,从而降低网瘾,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出现。
学校研究出台《教学场所手机管理办法》,规定在校期间,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应对上课期间利用电子产品进行无关学习活动的网瘾学生进行积极干预,必要时暂时帮助其保管手机,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积极倡导教室内安装手机保管袋,大学生们进入教室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手机放在标有自己学号的手机袋或格子内。宿舍午休、晚休期间,规定合理上网时间,可以通过“到点断网熄灯”等手段,帮助自控能力差的同学缩短上网时间。借助全体约束力,戒除网瘾。
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及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生理机能的提升,而且能转移“网瘾”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还能提升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当滋生不良情绪时,也能找到自己倾诉的对象,及时发泄出自身的痛苦与烦恼。
学校一方面应安排必需的心理辅导课程,召开专题教育生活会,让学生们明确网络成瘾的危害以及治疗方法;另一方面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筛检,及时发现网络成瘾、焦虑抑郁的学生,通过建立校内心理咨询室,给予网瘾学生针对性地戒除指导和必要的心理疏导。另外,从每个班级中挑选心理辅导联络观察员,及时发现潜在“疑似者”开展同龄人互助教育。因为疫情等原因造成学生不在校的情况,专门设立线上心理辅导专线,为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与解决方案,从而预防他们的消极情绪蔓延加重。
学校安排学业导师帮学生做好“焦虑、抑郁”的疏导。首先,“焦虑”往往伴随着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随堂测验、老师的上课提问及课后作业的完成度检查等而产生。如果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随堂测验的话,应该尽力疏导学生的焦虑情绪,帮助学生重新树立信心,让学生明白考试成绩只是检测你当前学习状况,并不意味着一次考试的成功或失败,就代表了今后人生的成功或失败;如果是老师上课的提问,应告诉学生放松心态,老师的提问只是检验你是否了解这个知识,并不会因为你的答错或答偏而惩罚你;如果是因为课后作业的完成度的话,只要你诚实告知未完成原因并作出下不为例的保证,老师并不会惩罚你,反而会鼓励你的诚实和勇敢;总之老师要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其次,在学校产生“抑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学校里同学间“紧张”关系引起的,例如在学校中有“小团体”排挤或辱骂,此时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在同伴中进行交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政府层面应拟定《关于做好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配套制度》,呼吁相关部门出台《大学生在线保护法案》《大学生在线隐私保护法案》《互联网保护法案》等专门法案保障大学生的权益。例如,规定学校周边网吧应采取对大学生限制措施,合理地控制营业时间;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网络“校园贷”进入校园,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学校层面也应在宿舍管理办法、课堂学习管理办法中明确合理使用网络具体办法。成立网络成瘾协会,设立网络管理员,主要职责监管违规长时间上网行为,发现不健康网站,及时跟进禁用查封等,以防治为基点,构建以相关网站为媒介的网络成瘾帮助系统。
加大对干预制度的执行落实力度。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已经作出对“网吧”的有效管理、游戏时间的限制、网络游戏的实名化、网络游戏的分级化、网络游戏家长监护工程等具体举措,但部分地区对制度的执行落实不到位,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从社会层面构建正能量,例如抖音上面的很多官方内容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抖音目前有数亿的用户,每个视频每秒都会被观看上千次,因此如何利用好这个平台包括其他的自媒体平台是很重要的,下一步应落到实处,利用它们营造良好氛围,力争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抽查等方式,一方面监管学校是否100%的建立心理咨询室、是否还存在“网络欺凌”现象、是否存在“失职”等;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网络的有效监管,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例如,对学生访问内容进行必要的限制,完善监督网络游戏开发公司设立对未成年学子限制游戏门槛,取缔“看视频挣大钱”“赌博”“黄色”等诱导性的网站等。通过设立“网络警察”,专门侦查情色等不良网站,及时对其进行禁用追责;在社会中推广网友举报政策,及时举报网络低俗内容,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
完善网络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为主,一方面通过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大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要让大学生做自身的心理咨询师。经过教育引导,使学生被动地“掌握”克服网瘾、焦虑、抑郁等“成功经验”,使他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拥有相应的心理抵抗能力,防患于未然。例如,通过教育引导,应该让当代大学生尽早认清目前社会形势,不要认为自己上了大学就一定可以找到工作;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上学的真正原因,并不仅为了以后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自己,让自己有见识、有想法,真正成为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者;另一方面让大学生把关注点放在与国家建设有关的积极向上有正能量的消息上,而不是一些娱乐八卦新闻;使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查阅资料,解决疑难问题,为自己所用,而不是陷入网络而无法自拔;帮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上网时间,保护眼睛,制定计划,把从网络上抽出的时间分配到阅读纸质书籍或体育锻炼中去。正如钟南山院士以身示范,体育活动是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每天必做的事情,让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是知识爆炸,这一时代下努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方面,在大一入学开始帮助学生拟定人生奋斗目标,对不良信息应采取一切办法把它们“堵”在校园网外;另一方面,对于积极正面信息及“引”进校园内,使充满正能量的思想占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营造健康网络环境,通过“同化效应”,使需要帮助的学生尽早走向正轨。例如,可以帮助网络成瘾的学子建立一个匿名的戒除网瘾平台,同学们每天用网名签到分享自己的进步和戒除网瘾的方法,让他们在戒除网瘾的道路上不再孤单,互相帮扶走向成功。
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尤其是筛检出的重度网络成瘾者、重度焦虑者、重度抑郁者,及时建立“矫正成长档案”。学校班主任(辅导员)及心理辅导教师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必要时进行辅助药物治疗和来自心理医生的心理治疗,使他们在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文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基础上,转移注意力,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多参与校园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克服不良情绪。
大学生的自律、自主能力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改掉一个坏习惯、形成一个好习惯,或是完成一个小目标、拿一个奖学金、争取一个“优秀共青团员”“优秀班干部”等。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每天自律打卡记录,用“责任感”“道德感”“内疚感”对照自己,从而缩短上网时间,进一步由自律者变成意志力自主者。学校层面促进“有益APP”融入校园,例如可以给在校大学生推荐一个名为“番茄ToBo”的APP,该软件可以帮助同学们控制住自己玩手机的欲望,专门为手机不离手,不能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准备;还可以推荐各种学习以及健身软件,如百词斩、Keep等,很多同学由于缺乏锻炼导致烦躁等症状,设置一系列日常提醒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更有规律和节奏。此外,通过每天规定坚持学习“学习强国”APP,坚持天天观看新闻联播,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等方式,以及通过。增加大学生课外劳动教育内容,用现实的劳动生活填补空虚的网络空白,使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养成自律习惯,树立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自律、自主能力就会慢慢变好。
大学生网络成瘾产生焦虑、抑郁状况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本文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出发,提出网络成瘾综合干预和矫治的对策,提出“重视家庭教育,亲人榜样的力量”“严格学校教育,积极展开心理辅导”“完善社会干预制度,净化网络空间”“综合干预治疗,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主能力”等策略建议,以期更好地帮助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产生的焦虑、抑郁等相关心理问题,戒掉网瘾,使青年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