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丽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1)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指出:“在自然界中,可以分为无机生物体与有机生物体,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精神世界又可以说是与自然界相联系的,因此也可以理解成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1]康德首次提出,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关系中贯穿始终的是以人是目的为主要的思想观念。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今,人们对于评判的价值尺度也是以人为第一载体所进行编撰的,工业生产发展放在首位,忽视了自然的可协调发展。近年来,人们不能不面对由此导致的不良影响。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批判:“人们为了摆脱贫困带来的不良影响,穷尽了各种办法,为了眼前的利益,将自然赋予人类真正的财富抛诸脑后。”[2]随着新时代下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劳动逐渐被机器所取代,这就造成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导致商品的价值一降再降,但销售商品的数量却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由于过去式的劳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关于所需数量上的需求,人类简单的手工业技术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对于机器产生劳动异化的领域上,机器生产的商品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手工的十几倍甚至更多,在追求温饱的年代,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但此时的人们都沉浸在工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并没有考虑到经济、科技过快的发展可能会产生的后果。这也就导致了在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少发达国家接连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方式,但生态环境真的能通过现有的科技恢复到大自然原本的样子吗?这显然是一个空想,人们只能将生态环境损毁的程度减缓直至一点点修复,而非还原到与原本无二。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3]于此之后,在多次生态文明相关会议上提出并总结这条观点。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都是为了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也代表着一代人的思想体现,对高校大学生生的思想教育也刻不容缓,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之中。
“目前,温室效应、冰川融化等由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都被归结于是人类发展的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温室效应的出现被归结为汽车、电力公司的污染投放、对树木的滥砍滥伐,对自然环境的破环影响的不只有生态环境本身,还对人类自身的健康也有着不良的影响。”[4]“不存在任何客观的、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基准尺度”,从对价值的判断上来看不存在任何一种模式的固定答案,价值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心中的,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的不同,学生作为单独的个体,是拥有独立意识的,面对不同事物的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并没有具体的对学生的价值尺度作出详尽要求的条例,因此需要各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且符合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的,可以带领人们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将科学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发展以及敦促科技的不断发展。
卢梭的生态文明观具有前瞻性,他看到的不仅是科技带给人类的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多的是“值得”的问题。在18世纪的思想家们,热衷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带来经济的进步并由此提高生活水平,对大自然的索取并由此促进社会的进步。此时,卢梭不同于其他思想启蒙学家的思维定势,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提出人类如果盲目地崇拜科学技术,没有考虑到自然的承受能力,忽略自然固有的规律,一定会面临“大自然的报复”的局面。
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教育,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工科的一些学院,主要是作为非考试课的形式进行授课,没有像专业课一样进行专业系统的授课。由于授课的方式以及考核的方式,就会使学生产生这门课太简单的认知,而采取不积极的态度。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来讲,自然辩证法以及环境伦理学的授课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这一方面的课程,因此对于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这一环节并不需要占大比例的授课时间,在课下业余时间内,可以通过读一些书籍文献就可以对这方面进行思考。或者可以将这门课定位于选修课或者是将这门课作为一次生态文明建设可行性的实践活动课,不仅可以在丰富这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可以增添一定的趣味性。对于理工院系的学生可以采取必修课的模式进行授课,工科生主要接受的是科技方面的课程,工业时代以后,人们主要面对的是科技进步带给环境的影响,作为习得科技的研发的学生更应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在进行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以更严谨、审慎的态度进行科技研究活动。
构建学生积极的生态意识在卢梭对大自然的描写中,大都是类似于自然地隐居之地,这一点有点像我国古代的陶渊明,二者都喜好大自然所带来的安然惬意,不同点在于陶渊明笔下的自然风光是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闲适;而卢梭喜欢描写苍松、乌木、崎岖的山路等等,通过描写山路的崎岖难行、汹涌翻腾的湍流来侧面引出未开化的自然风光之美。在卢梭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卢梭并不是将自然附以人性,而是将人性加之自然,自然并不是按照人来行动的自然,它并不是作为人所活动的背景而存在的,因此它更不是人固有情绪的影子。卢梭存在于黑暗的封建统治时期,他需要自然力量的光明灯塔指引他在黑暗之中不断前行,漂泊无依的现状以及失落之情,都在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中治愈。在他文章中充分肯定了自然的地位、对人的意义,以及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谐共生对当代人甚至是后代人的重要性。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网中,将人类置于主体的地位是否科学、在面对人类的发展和自然有矛盾时选择人类的发展是否值得,这些矛盾都是在人类进行发展活动时不可避免的。现在看来,践行生态文明观是人类在进行满足自身所需的活动的前提要素,人类并不能创造自然规律,仅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去预测自然规律。绿色科技并非是指某一项科技的环保性,而是指科技中包含的绿色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治理环境、共享发展为中心要义。
1.绿色科技的发展理念的指向性
目前流行开来的新科技革命则是绿色科技带来的,它所带来的生产新模式已经成为了各领域在进行发展时的指向标,以绿色、环保、共享的理念贯彻始终。绿色科技的出现是推动人们从工业时代走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时代,不仅可以实现人类发展的进步,也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目前,我国正奉行着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绿色科技创新也日渐成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绿色科技的发展理念促使人们在追求经济上的发展的同时,利用可再生资源去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还可以达成绿水青山这一战略目标。由于绿色发展理念对社会的发展是具有方向性的,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享受绿色科技发展带来的福利。
2.绿色科技取得的建设成果
近年来绿色涂料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摒弃传统涂料的含有溶剂和辐射的特质所研发节能、绿色环保的水性涂料,这种新型的涂料可以有效控制原有涂料中有害气体的释放,并且可以有效地将不利于人类身体健康的可能性降到可控范围内。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及VOC排放量的严格标准不断攀升,使得少含甚至不含有害物质的涂料得到广泛发展。绿色涂料的种类也日益增加,例如固含量溶剂型涂料、水基涂料、粉尘涂料、液体无溶剂涂料等等。对于温室效应可以归因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严重超标,迄今为止,汽车已经成功地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每个人有能力去选择自己心仪的汽车,但随之而来的是汽车的尾气排放问题,已经严重超过了生态环境可以自我调控的范围。为此我国推出新能源汽车,用燃料电池代替传统的汽油,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提供动力,而非以往的通过汽油的燃烧获取能量。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超标的问题,即可将其定义为无污染的汽车。在绿色农业领域,通过使用生物化肥替代传统农业氮磷肥,成功地降低了污染源中需氧量、氮磷量的总使用情况。从这些领域上看,可以看出绿色科技不仅带给人们经济的增长,同时还带给人们生活的健康,对大自然而言绿色科技的出现则是一种和谐共处的新变革。
在互联网实现全球通信的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不需要拘泥于课堂教学的模式,而是可以通过新媒体资源进行网络讲座。在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观也曾提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上,应该增强人们这一方面的意识。
对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上,科技可以解决经济的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生态坏境的问题,对于自然来讲单单进行科技保护是不足够的。人们目前的生活状态是稳定且美好的,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的不足也暴露出来了。为了追求所谓的美好、富足的生活,将大自然的规律抛之脑后,忽略了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对于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口号,并且加以施行。如果只是以满足经济增长而忽略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仅仅是将大自然看成是为满足人类需求的供应所在,不遵从大自然固有的发展规律,就会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无法达到和谐发展的局面。人类是生活在社会群里中的存在,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而忽略了社会上其他成员的共同利益。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科技的进步带给人类社会的便捷性、舒适性,造就了科技的飞速发展,但科技过快地发展如果不考虑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势必会引起社会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更完善地满足人类生活的关键所在。人类需要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反思,杜绝在进行工业化进程中对自然所造成的伤害,应该摆平科技与自然的位置,人类的科技发展进程应该与自然的发展是和谐且平等的,遵守自然的固有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自然对于人类的反扑。自然与科技的发展并不是所处对立面的,他们只是与传统的发展观相违背,他们是可以相辅相成,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不能采用强硬要求,而是应该充满人文关怀,从课程上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到学生自觉地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