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 吴树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是语文学习的高境界。如何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之间搭建一座高效便捷的互通桥梁呢?我认为,研学旅行是沟通二者的有效载体。如何通过研学旅行助力语文学习,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具本质意义的核心素养。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素养,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有赖于教师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积极主动地积累、建构和实践。将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为丰富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语言场景和语言实践的机会。
导览词内容丰富,文采斐然,兼具描述的语言逻辑、抒情的语言美感,及沟通情感的交际功能等,是丰富学生语言建构的良好素材。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写景、写物的导览词。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生动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四块具有代表性的奇石,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又如《美丽的武夷山》一文,生动地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先介绍了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以及水抱山环的特点;再分别描述武夷山的山“造型奇特”“山势险峻”和武夷山的水“清”“静”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坐竹筏等游览方式。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优美、简洁明丽。学完此类课文后,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旅行的机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前往实地,开展“跟着课本去旅行”的研学旅行活动。学生有了课文中的语言素材作底子,加上导游的导览介绍和自身的见闻、感受,语言积累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学生在与导游、家长、同伴等交流中不断地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在语言实践中确确实实地提高语言素养。
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参与其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同时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品质也能在语言运用中得到锻炼。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知识传授和涵养,对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关注不够。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语言文字训练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真实可感的交际中,锻炼思维,积极主动地发展思维能力。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时,组织学生开展“家乡风俗知多少”研学旅行活动。活动前,先引导学生广泛收集、了解家乡风俗,随着了解内容增多,学生思考愈深,兴趣愈浓;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分组制定研学旅行攻略,包括时间、地点、成员(包括陪同家长)、行程、交通、费用、注意事项等。制定一份详尽可行的研学旅行攻略,是相当考验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学生的思维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然后引导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开展研学旅行,通过实地观察、访谈了解、参与体验等方式,深入研究家乡的某一风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新奇与探究并行,猜想与实际碰撞,认知与思考提升;最后引导学生打开思维,梳理研学旅行中探究的家乡风俗,从风俗来历、形成过程、传承变迁、现时发展、自己如何看待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写成习作,与同学交流分享。这样的习作创作,既解决了习作素材的来源问题,更是借助研学旅行全面深入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课标指出,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将语文学习与研学旅行有机结合,创设集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于一体的活动,引导学生欣赏景点、景物,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此外,引导学生欣赏建筑、园艺、艺术等,且深入研究,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如教学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欣赏钱塘江大潮。尤其是潮来之时,抓住大潮由远及近的声、形变化,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外,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海域研学旅行,欣赏大海涨潮、退潮的潮汐变化景观。学生将课内所学方法,在研学旅行中加以运用,着重欣赏涨潮、退潮时,潮来潮去的声、形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美。之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将自己所欣赏到的美进行再创造,从而实现表现美、创造美和传播美。
课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教材中不乏讲述优秀文化传统,或体现文化渗透的诗、文,但比较抽象。学生只能借助文字去想象和体会,远不如实地观察、实物触摸、实景感受来得真切和深刻。研学旅行能够有效沟通抽象的教材和真实的场景,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生活中实践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地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当地先进文化的传播。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课,学生惊叹于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对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然而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实地探访难以实现。完成教材要求的两项任务: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及选择一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我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就近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埭丁氏宗祠”研学旅行,将探究的地点由远不可及的“故宫博物院”置换为近水楼台的“丁氏宗祠”。虽景点不同,但研学与挖掘文化内涵的途径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陈埭丁氏宗祠暨陈埭回族史馆,组织学生到此研学旅行,既可欣赏颇具回汉文化建筑特色的宗祠,又可了解一个族群形成与发展历程,一段外来移民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一篇回汉人民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动人故事。在研学旅行中,学生根据兴趣深入挖掘。有的探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有的了解“伊斯兰文化”,有的探寻“丁氏名人”……学生仿佛亲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场面,对海丝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学习以国际视野看待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不止于课堂,研学旅行重在学。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学生的体验和认知,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