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 解功星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对高中生历史思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高中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丰富的历史材料基础之上的,学生在阅读和学习历史资料后,需要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结合课本的知识内容,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对历史材料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了解。高中生如果具备一定的“史料实证”能力,就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历史知识,运用更为灵活的思维方式思考历史问题,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运用历史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历史时空观念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关注。历史时空观念是学好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前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观念对特定空间以及事物进行分析和观察。“史料实证”素养就是需要学生通过历史时空观念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和体会,并逐步建立起历史框架和脉络。“史料实证”素养可以有效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和课外拓展内容进行有效连接,将破碎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以及过程进行补充,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历史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上搜索很多所谓的“历史资料”供学生阅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数量极多的史料作为教学辅助,而且所采用的史料大多非常新颖,缺乏历史论证,史料的准确性明显不够,这一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判断的准确性。因为,历史资料的准确性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准确的历史是进行历史建构和重塑的前提,如果历史资料缺乏论证,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很难站得住脚,提出的观点和见解也没有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历史资料的真实性,立足经典史料开展教学,必须选取经过严格审定的历史资料作为学生阅读的拓展内容。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严格遵守历史原则,切不可对历史资料进行过分解读,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有很多教师过分解读历史资料的现象,这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绝对不能犯的错误,因为不适当的言论严重影响学生的历史观和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要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和历史视角,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精选历史资料,一方面要注重对史料的经典案例的解读,不能选取没有经过论证的史料作为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知识点,选取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历史资料供学生阅读,打造精品课堂。恰当的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解读。因此,教师要对课本零星、破碎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建立历史关联,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
历史时空观念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任何历史事件的分析必须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视角和历史背景上,只有将自己投身于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才有可能对历史事件做出更准确、更客观的判断和分析。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历史事件,结合历史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分析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过程,从而对历史事件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例如,在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的讲授中,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进行本课的讲授中,首先要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具体说来主要有政治、经济等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变动较大,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推崇适合本国政治发展的学术思想,从而达到稳固政治地位的目的。教师首先要对该时期的政治背景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并且对下节课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现象做出铺垫。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讲解,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政治环境,体会各国推崇不同思想学术的政治目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体会不同的学术思想。
对历史资料的解读必须建立在恰当的材料基础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获取的材料不论真伪就拿来讲授,这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首先,我们的观点要以史证为依据,不能把以点概面的材料作为延伸阅读;另外,对于单独的案例不作为案例进行教学,需要使用经过多方论证的历史材料。对于历史资料的解读要坚持历史的唯物观点,结合精准的史料做出合理、科学的结论。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讲解中,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教师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要结合具体历史资料,坚持从历史实证的角度分析问题。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是因为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就是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自由,而太平天国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便担负起了反侵略和反封建的任务,因此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类似这样的历史问题,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是经常出现的,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对材料和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对于史料要进行严格的考证和思考,注意与史料存在偏差的观点,确保论证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下,也不能放松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这需要我们坚持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鉴别能力,选择更加精准、真实的资料进行教学,坚持历史的唯物观点,构建历史时空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