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蕾俊
(浙江省永康市第六中学,浙江 金华 321300)
如果说高中语文教材对感恩文化的选择是静态的,那么语文教学过程中感恩文化的渗透则是动态的。将感恩文化的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深度鉴赏与吟咏诵读之中,先领悟孝敬文化的真谛,再激发学生内敛的感恩情怀,这对高中生的感恩教育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直接表现感恩文化的篇章为数不多,《陈情表》算得上是一篇,尽管它并不纯粹。在文学史上有这样的说法: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著称,而李密的《陈情表》则以“孝”感人。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担任过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官职,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位以后,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李密因此被多次征召,文中言:“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李密为什么不肯出仕做晋朝的官员呢?“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说自己的祖母年纪大了,常年病在床褥,又因门衰祚薄,除自己外无人照顾祖母,这也许是事实,但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对已灭亡了的蜀国有怀旧之情,想保全自己的名节,而不应在蜀国刚刚灭亡不久就去为新王朝效忠。但是这个理由李密不能明说,所以一开头他就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来概括自己的悲惨身世,让人生出同情之心。接着就写出了一连串的苦情:“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情词哀婉,凄恻动人。
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不是一篇纯粹写祖孙之情的文章,这一点我们都能达成共识,但即使李密作《陈情表》的真正动机是为了应付复杂的政治斗争,在作品中实实在在表现出来的还是作者对祖母刘氏的一片深厚、执着的孝心。作者赖以打动晋武帝,并使他“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的也正是作者的孝心。孝心能感天动地,帝王当然也不能例外。学生在朗读此文时,也每每情不自禁地深入体验感人肺腑的亲情。此时,我用自己的育儿经验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小时候父母为我们同学做的,大家估计是忘得差不多了吧?但如果你有年纪比你小很多的弟弟妹妹,你应该能够想象父母当初是怎么抚育你了吧?同学们周末回家,爸妈是不是比平时多烧了好多好吃的?你有给自己的父母这样烧过菜吗?刚到家的时候母慈子孝的,隔了多长时间你们之间就开始有口舌之争,甚至鸡飞狗跳啦?此时的学生已经有深度的精神忏悔,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濡养了自己那颗温润的孝心。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论语〉选读》中《仁者爱人》篇选了原《论语·学而篇》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讲到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在这里孔子强调了孝顺、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是其次的事,体现了孔子将孝悌视为根本的仁爱观。
《仁者爱人》还选择了原《论语·公冶长篇》如下一段对话。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愿闻子之志。”孔子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路的回答再一次显示了那种豪放、讲义气,有什么都和朋友分享的侠勇气概。颜渊一如既往地谦虚,不自吹自擂。孔子则将能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摆在了第一位,然后才是信任朋友,关心年轻人。
《〈论语〉选读》中比较集中体现孝文化的是《克己复礼》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里也讲到了孝悌是仁道的根本。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作“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在我们惯有的思维中,觉得父母有事情了我们尽心尽力帮忙,有求必应,有好吃好喝的首先想到的是先拿给父母享用,这该是多么孝顺了啊!但孔老夫子不这么认为,他说的“色”指的是侍奉父母时应该保持的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这个才是最难的。
其实,我们细想一下自己平时对父母说话的口气、态度,再设想一下那些在我们教师跟前就信口雌黄、出言不逊的学生在他们自己父母跟前的对话、神色,就禁不住会赞叹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的睿智与通透。我每次讲到此处问学生们时,他们脸上的神情已然告诉我,这话也许已叩问到了他们心底,已经使他们反思自己对父母、对师长的态度言行了。
宰我曾表示过三年的守丧期太长,认为“期可已矣”。孔子说:“于女安乎?”宰我言:“安。”子曰:“女安,则为之。”孔子并没有过多地责怪宰我,没有要求他守三年的丧期,因为孔子是将“三年之丧”的礼建立在“心安”的心理情感原则上,他认为发自内心的守孝才是真正的孝,而宰我并非发自内心。所以孔子只是推测宰我幼年的经历可能不完美。
这一章和“色难”一章,其实孔子都是在强调“孝”必须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现。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的义务,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诚敬之情,后者才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所在。所以,孔子论孝多侧重于内在的真实情感。
《论语》是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的,可以说它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因此在倡导孝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原著另加整理,如此才能在其中沐浴孝道的春风。
课内的《〈论语〉选读》论孝的毕竟不多,整部《论语》除前述外,还有如下一些。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章强调的就是“敬”,不敬而养,于犬马何别?也就是我们前述的孝要发自内心。
孔子有这样的建议:“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不一致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劝止,要心存敬意而不无礼。用一种很克制、很轻微柔和的方式去劝说。这里可以说是对前文如何做到“色”悦的极好补充了。
当然,指导经典阅读应该有计划地进行。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每一年龄段的诵读内容。比如,高一的学生可以先读二十四孝成语故事和《弟子规》,到高二的时候再读《论语》,并适时地读一些钱穆、杨伯峻、刘宝楠、南怀瑾、李泽厚等诸家的注本。
语文教师可以协同备课组、教研组、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各种活动。诸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弟子规》的朗诵比赛,或者以孝文化为主题进行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摄影比赛、教师朗诵比赛、主题班会课、心理辅导课等,通过诸多活动弘扬感恩文化。比如,我校2020年在元旦汇演中特设“国学乐章”,乐章中有《跪羊图》《水调歌头》《青花瓷》等节目。其中《跪羊图》是伴有手语表演的情景歌舞剧,触动人心的旋律以及优雅娴熟的手语让全校师生为之震撼,为之沉思,为之落泪。孝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它能使家庭和睦,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这个节目唤醒了同学们随物质生活改善、信息日益疯长、诱惑越来越多而日渐麻木的灵魂,也告诫同学们要知恩行孝道、尊师长。
学校还以清明节为契机,设立“祭奠先贤,缅怀先烈,感恩先祖”的系列活动。整合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三个节日的共性,倡导学生每年至少在其中一个节日上为家中最辛劳的母亲扫扫地、洗洗碗、做顿饭。以学雷锋活动日、植树节、端午节、父亲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冬至等节庆日为契机,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潜移默化的感恩文化教育,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提升感恩文化张力。